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從6月27日幾乎悄無聲息上線開始,幾乎是毫無預兆地「裸播」,在過去十來天內的口碑冠軍毫無疑問非《長安十二時辰》莫屬。
8.8分的開畫評分,頂級流量小生的加持,各大公眾號一水的「年度國劇第一」、「絕殺美劇」……甚至有人說在其身上看到了《瑯琊榜》的影子。
恕朗讀君直言,吹得太過了,還真比不上《瑯琊榜》。
《長安十二時辰》的優點很突出——精致。
眾所皆知,唐朝既是中國歷史上最鼎盛繁榮的朝代,也是最令人神往的朝代。
我們從小就耳濡目染——
「長安大道連狹斜,青牛白馬七香車。玉輦縱橫過主第,金鞭絡繹向侯家。」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千百家如圍棋局,十二街似種菜畦。遙認微微上朝火,一條星宿五門西。」
就像李必所說:熙攘繁盛,光耀萬年,再也沒有比長安城更偉大的城市了。
被影視化的大唐,往往在視覺上有著震懾人心的恢弘和壯麗。
比如早在2010年,
徐克導演就打造了一部「大唐風光紀錄片」——《狄仁傑之通天帝國》。
2017年的《妖貓傳》,
更是滿足了現代人對於「一個朝代能有多鼎盛輝煌」最直白的想像。
但這兩部電影雖然滿足了人們在感官上對於盛唐的想像,卻總有一種華麗但不真實的感覺。
而沒有它們有錢的《長安十二時辰》,在再現盛唐風韻方面,做到了真實。
《長安十二時辰》開篇,便用一個驚艷的2分鐘長鏡頭,重現了這番盛唐風貌:
商賈雲集,熙熙攘攘。擺攤的,趕集的,見面打招呼行禮的,嚷嚷著要吃零嘴的孩子,剛梳妝打扮好的女子循著窗口往外望去……
除了場景的寫實,還有細節的考究:
無論是劇中人物喝酒用的鸚鵡杯,
還是同僚見面的叉手禮;
無論是劇中至關重要的長安輿圖,還是劇中人物的服裝造型,都是嚴格考據了歷史的。
甚至飄蕩在孤堡上的軍旗,都是一比一寫實。
可以說,《長安十二時辰》對於「還原大唐的一天」,已經努力到了「變態」的地步。
從這一方面來說,《長安十二時辰》確實是所有古裝劇的榜樣。
但是,我們在看一部劇的時候,到底是看什麼?
看服化道?看長鏡頭?還是看畫面質感?是的,都要看,但最核心的還是看故事。
導演曹盾攝影出身,功力確實不是蓋的。
但影視作品的核心是講好故事,而曹盾是頂級的攝影,卻是不合格的導演,他講故事的能力確實不行。
曹盾導演的作品,都有一個通病——視覺盛宴,折磨神經。
《海上牧雲記》如此,《長安十二時辰》亦是如此。
《長安十二時辰》改編自馬伯庸的同名小說,小說講述了主角張小敬拯救長安,破壞炸毀長安的大陰謀。有人稱這部小說是唐朝版《反恐24小時》。
為了寫這篇文章,朗讀君專門去看了小說原著及美劇《反恐24小時》。
按網友的評價,這是一部唐朝版《反恐24小時》,事實上作者也是按《反恐24小時》的路數開展情節的。
《反恐24小時》,每一集描述一個小時發生的事件,一季的24集涵蓋了一天的故事。而《長安十二時辰》,全書一共24章,每章節寫半個時辰,即現代的一個小時,每個時辰都有明線暗線時空交錯。
無論是《反恐24小時》,還是小說原著,時間壓力都是極大的。
全部的故事,24集的容量,講的都是一天內發生的事,矛盾衝突可謂高度集中。
看這樣的小說和劇,無疑有一種緊張刺激感:
在24小時內,看到一個被逼到精疲力盡的英雄,不斷的絕處逢生,最終逆轉未來。
書中主角張小敬面對的便是這樣一個外患未除、內憂又至的絕境。可他硬是在這樣的絕境內找到了一縷又一縷的希望,為全長安的百姓點燃了一絲生的光明,其劇情緊湊度堪比《越獄》第一季。
而劇版《長安十二時辰》呢?敘事瑣碎場景亂切,連最基本的「講明白」都沒做到,更別說「緊張刺激」了。在看前兩集的時候,我是沒看小說的,結果看得我一頭霧水。
主人物該是張小敬吧?
可是感覺李必的戲份比張小敬的還多,那麼觀眾的思維該跟著哪個人物走呢?
七零八落的,突兀的情節不斷插入,一點都不流暢。
而且劇版《十二時辰》的敘事節奏存在嚴重問題。
《反恐24小時》每一集開始時,都會提醒觀眾「以下內容發生於某時至某時」。劇中頻繁出現數字計時器,向觀眾提醒著時間在一分一秒流逝。從第一集開始,觀眾就知道這部劇要講什麼,然後被拖進劇情里,高潮迭起停不下來,讓人忍不住想要24小時通宵看劇。
反觀《十二時辰》呢?
一個重要任務失敗的狼衛不是第一時間回去復命還篤篤悠悠去店里刮個鬍子?要知道十二時辰不僅是對破局者緊迫,對破壞者來說同樣時間緊迫。
系著全城百姓性命的張小敬在任務時間緊迫的情況下,還有心情吃個火晶柿子喝個水盆羊肉?
我們來看看原著怎麼寫的:
張小敬走在街頭,行步如飛。在他身後,緊緊跟著一個稚氣未脫的圓臉年輕人。此人叫姚汝能,是才加入靖安司不久的年輕幹吏,京輔捕吏出身,有過目不忘的才能。李泌派他來,協助張小敬進行調查——當然,也存了監視的心思。
「張都尉,您是要去哪里?」姚汝能忍不住開口問道。張小敬的腳程太快,周圍人又多,必須竭盡全力才能跟上。 張小敬腳下不停:「柔嘉玉真坊。」
這柔嘉玉真坊的名字,姚汝能倒聽過,乃是個專供女子面藥口脂的鋪子。鋪子里都是大食販來的秘制養容藥膏,效果奇佳,在長安城的貴婦圈相當有名,店主是西市數得著的豪商。 姚汝能忽然超前一步攔住他:「請您解釋一下去這里的目的。」
張小敬眉頭一皺:「都什麼時辰了,你還在這里囉唆!」姚汝能一本正經地說道:「您現在身份特殊,行事須得先說明緣由,也好讓李司丞放心。」
顯然可以看出張小敬是那種廢話都不願多說一句的人,他會在執行任務前還坐下吃個路邊攤?
豐富人物的方法有很多,破壞緊張感和節奏感是最蠢的一種。
到現在劇開播到十六集,大唐的天都還沒黑……
為什麼《24小時》就是24集,到了我們這里,一天就非要拍出48集呢?
很多人說這部劇之所以沒有爆是因為太雅了,觀眾看不懂。
言下之意就是你們這屆觀眾不行。
恕我不敢茍同,雅,不代表要讓觀眾看不懂。
歷史劇《大明王朝1566》為何被譽為第一國劇?
87版《紅樓夢》又為何被奉為經典?
《大明宮詞》台詞夠不夠文雅?
觀眾看不懂就是沒有素養,這種說法難免有點耍賴了。
曹盾導演花了很長時間去考究唐朝人怎麼喝茶、怎麼吃飯、哪里如廁、怎麼乘車,男人外出怎麼花錢,女人出門頭戴何物,甚至是長安城下水道什麼走向都事無巨細地研究了。
但是怎麼通俗地講好一個故事讓觀眾喜歡,沒想明白。
有不足,不怕,糾正了就能上一個台階。
最怕的就是掩耳盜鈴,將劇本和導演的問題歸為觀眾不行。
>《長安十二時辰》不爆,真不是這屆觀眾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