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大結局了,我開始追劇了。」
剛落下帷幕不久的《清平樂》,成了不少「完結黨」(劇集更完才開始看的受眾)開始追的新劇,而看著「舒服」成為了他們共同的感受。
《清平樂》上線前備受期待,豆瓣開分高達8.1,但隨著劇情的展開,《清平樂》也飽受爭議。總結起來爭議主要有兩大方面,對於大眾來說,《清平樂》劇情太慢了,而且劇中有大量古文臺詞,曲高和寡;對於原著粉來說,沒有走「懷柔CP」主線,而是轉換視角成為了「大男主」宋仁宗的故事,主視角就和原著相去甚遠,書粉難以接受。
這樣看來,《清平樂》似乎真的兩頭不討好。
但在筆者看來,《清平樂》從一開始就沒想著去「討好」誰。走的就是一以貫之的「正午路線」,堅持做自己想表達的作品,可以順勢,但絕不隨波逐流。
《清平樂》的順勢而為,主要體現在制作層面。
隨著影視制作技術的不斷發展,從服化道、物料制作,到拍攝構圖、配色,劇集作品在制作層面越來越注重考究的美。一部可以稱之為「作品」的作品,制作層面的藝術性體現得越來越明顯。可以說,《清平樂》就是一幅大宋美學圖鑒。
宋朝美學形態十分豐富,文學、繪畫、書法、瓷器、插花等都凸顯著無可比擬的文化魅力,與其它朝代相比,宋朝美得更加清逸淡雅。《清平樂》則將這份獨特的美恰到好處地呈現出來。
1、書畫為底,守千里江山
書畫藝術作品是宋朝美學的重要載體,而《清平樂》每一張海報都藏著大宋別樣的美。
在「首版海報·仁心」中仁宗端坐中央,背後便是北宋李成的《晴巒蕭寺圖》,冬日山谷景色,清潤淡雅;曹皇后人物海報則以李成《寒鴉圖卷》為背景,淡墨雪霽,塘林木間群鴉翔集。帝後背景均為冬日山水畫,淡雅卻也淒清,映襯著身著亮色華服的帝後,悲涼的基調從海報背景的畫作裡流淌出來。
在人物關係海報的設計上,均用名畫做底。帝後的背景是郭熙的《初春圖》,初春時節北方高山大壑的雄偉氣勢,頗有點「君有後兮持正方」的味道;仁宗與徽柔的人物海報則以《丹楓呦鹿圖早》為背景,深秋霜後,色彩斑斕,松盛柏茂,祿壽雙境,這是父親對女兒的祝福與期待。
片頭場景的插畫海報,則以王希孟《千里江山圖》為背景,煙波浩渺、層巒起伏,漁村野市、水榭亭臺、茅庵草舍、水磨長橋……終其一生,仁宗不過為了守護他的「千里江山」,但求四海平寧而已。
2、服飾妝容考究,盡顯歷史品相
宋朝在美學觀點上趨於纖弱、拘謹,體現在服飾上則呈現獨特的理性之美:風格趨以修長、纖細,樸素無華,色彩質樸而純粹。《清平樂》服飾極盡考究,只為呈現無限接近真實的歷史品相,讓作品更加真實。
仁宗與曹皇后大婚時,兩人的服裝高度還原歷史,讓觀眾為之驚嘆。無論是仁宗的通天冠服,還是各種朝服,都與歷史畫卷如出一轍,尤其是參照仁宗本尊畫像的紅色朝服,被網友調侃「神似到就差一個肚子」。
曹皇后的朝服也高度復刻了歷史畫像。深青色衣料織成、織以翟鳥花紋的深青色褘衣;大小花珠滿布,主體鏤空龍鳳點綴,左右各三扇博鬢,再加上浩浩蕩蕩的王母神仙隊,九龍四鳳冠華美穩重,盡顯曹皇后身份尊貴。劉太后的角色借鏡宋朝昭憲太后(趙匡胤母親)的畫像進行還原設計。太后鳳冠珠翠環繞,鳳凰卓然而立,她的珊瑚、珍珠項鏈以及霞披的款式也極為講究。
在《清平樂》中,觀眾還能多次看到宋朝獨有的「珍珠妝」。起於秦漢的花鈿裝,在唐朝發展到頂峰,到了宋朝,「珍珠面靨」成為花鈿裝的一大創新。《清平樂》播出之後帶火了「珍珠妝」,各種仿妝紛紛來襲。
3、構圖配色,清雅出塵
正午陽光作品的構圖,不僅普通觀眾看著喜歡、也深受專業攝影人士的好評。此前《瑯琊榜》的「構圖藝術」就曾風靡一時。《清平樂》在構圖上也同樣出彩,網友紛紛表示:「這個構圖是強迫症的福音」「每一幀都超舒適」,構圖素淨唯美,更被不少網友稱為「電視劇版的《清明上河圖》」。
在配色上,《清平樂》也把大宋的清雅展現得極盡描摹。無論是人物的服裝還是整體置景的色調,都極盡素雅,完全不亞於當年被《延禧攻略》帶火的「莫蘭迪色」。《清平樂》中,瓦色、冰山藍、瑪瑙粉、煙紅、蝦灰、鷗藍……清麗素雅。
河清海晏的大宋治世看著就兩個字:舒服!
整體來看,《清平樂》在制作上不僅僅是順勢而為,更是引領了影視行業的品質潮流,「硬件」實在夠硬!
順勢而為,匯入時代的大潮,成為行業的引領者。然而,只有逆流而上,才能翻起波浪,創造歷史,成為這個時代的弄潮兒。
這一次,《清平樂》的爭議,主要在於其「反潮流」而動,但追完70集,餘味慢慢散發出來,最值得細品的卻也是這份逆流而上的大膽。
1、反「爽」反「齁」,刺痛觀眾的舒適區
節奏慢,這是《清平樂》引發爭議的第一焦點。真的是《清平樂》慢了?還是它不夠甜、不夠爽、不夠沙雕,讓我們不習慣了?
開播兩集就有人說慢,更有人說慢得不好看,但從70集的體量來看,要撐得起整部作品的基調,鋪墊必不可少。年少的仁宗夜開宮門、闖皇陵欲見親母,品梁家蜜餞果子、偶遇少年韓琦,對陳氏愛而不得……這些鋪陳都必不可少,否則追到最後,不明所以的觀眾可能會找出一堆邏輯BUG。
《清平樂》開篇就有沖突,只是沒有觀眾想像的那麼激烈,少年天子的反抗在觀眾眼裡可能太過溫和,但仁宗骨子裡就是個溫和的人,即使是戲劇性的沖突也不會失了人物本色。
這本就不是一部宮鬥劇,但帶著自我幻想而來的部分觀眾,只想看宮鬥、嗑CP,於是,張貴妃一個人的「宮鬥」、半生疏離的帝後、藏情於心的「懷柔」都無法達到他們預設的爽點,那麼是《清平樂》錯了麼?
不!只是《清平樂》打碎了部分觀眾的幻想。
把觀眾從轟轟烈烈、爾虞我詐的宮鬥戲中拉了出來,給沉醉在「親親抱抱舉高高」、瘋狂嗑CP的觀眾潑了一盆冷水。但走出舒適圈的過程總會讓人不習慣,甚至想要反抗。與其說觀眾對《清平樂》整體節奏與劇情不滿,不如說是更多人體會到了固有舒適圈被刺破時的不舒適。
良藥苦口,能刺破幻想的,唯有平淡的真實。
《清平樂》不是「爽劇」,更不是「甜劇」,它就是一部接近真實的家庭生活劇。這是時代特色決定的,也是正午陽光想表達的真實。
相比觀眾熟知的康熙、雍正等帝王,宋仁宗以仁德著稱,執政期間天下太平,未經歷過太多波折和起伏。這就註定了這個時代整體節奏不會激烈,縱然是矛盾,也是緩緩升起,輕輕落下,有小波浪,但始終沒有暴風驟雨。
乍看起來這確實不爽,但細細品味,才會發現整部劇的推進,早已融進細微的日常生活裡。太平盛世文化空前繁榮,唐宋八大家,六位出在仁宗一朝,就註定這是一部值得細細品味的「作品」,而不是工業化進程中的又一部「產品」。
2、不走「懷柔」主線,一開始就錯了?
《清平樂》改編自小說《孤城閉》,作為IP改編作品,不符合原著成為了不少網友對劇集作品爭議的焦點,在他們看來,沒有按照原著主線走,這個改編一開始就走錯了。
從原著來看,「懷柔CP」的禁忌之愛是主線,這樣的情愛,可能可以滿足不少CP粉絲,但文學作品與影視作品是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正午想展現的是徽柔生活的那個時代,而單靠徽柔的愛情撐不起一個時代,但這個時代卻可以包涵徽柔和她的感情。
《清平樂》是一部北宋群像作品。每個人都有困守自己的那方孤城。
在後宮,困住帝後的是宮城,更是天下的責任,於是內心向往自由的仁宗,也曾俏皮活潑的曹丹姝,不得不為了天下,變成「低廉甜頭復禮」的典范,困守孤城,也困守心城。原本可以自由婚嫁、看盡人間山水的禾兒,選擇為了六哥困守四方城。
在朝堂,困守晏殊、范仲淹、韓琦的是天下百姓;困守呂夷簡的是老臣的「守」,他明白革新的意義,可更擔心因此帶來的巨大變化會動搖江山;困守夏竦的不只是「大惡人」的污名,更是那份永遠無法與真愛攜手的遺憾。
在民間,梁家成為了這個時代平民的縮影,平凡的家庭熬不過貧窮與病痛,抵不過貪官污吏的勾連,遲到的正義能彌補些許遺憾,但終究意難平。梁元生歷經困苦回歸,買下天下第一酒樓又如何,梁家元亨走出四方城,終究也不再是原來那個元亨了。
但就是在這樣的困守裡,平淡的真實,才拼湊出了一個平穩治世。
《清平樂》的改編,不是對錯可以簡單評價的,它是一部獨立的作品,與原著有關,卻又大不相同,格局不同,理解的角度也不同。筆者反而覺得《清平樂》少了一份極度的悲涼,多了一份觀照現實的希望。
原著裡,徽柔不得善終,真的搬上大螢幕,又有多少人能捨得?而《清平樂》裡,徽柔最後對望著有懷吉的方向,揮手、轉身,和娘娘、姐姐一起走遠,留給我們的是一份念想,心會隱隱疼痛,卻終究沒有那麼悲涼,餘味悠長。
開掘一個朝代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細數國產劇中極具歷史品相的作品,秦漢鐵馬、唐宮盛世、大明風華、清宮風雲,每個朝代都有可圈可點的歷史品相劇集作品,唯獨宋朝一片空白。
沒有前作借鏡,一切研究都要從頭開始,所花費的力氣不是一般的大。要做這樣的開拓,團隊不僅要有資本實力、內容創作能力,更要有對內容的敬畏之心。如果說前兩個條件尚有些團隊可以做到,那麼對內容真正有要求,又敢於逆流而上的團隊就屈指可數了。
畢竟影視行業也是資本的名利場。喊著「不忘初心」的人不少,而一腳踏進名利場,能做到的人少之又少。
要論紮實做內容,對內容有敬畏之心,正午陽光一定是業內公認的存在。
紮進真實生活的平淡作品,可能除了正午,也鮮有人敢嘗試。一如當年的《瑯琊榜》,沒什麼女性角色、節奏也不算快,這樣的作品少有人問津,但正午愣是要做。要知道,當年這部作品極有可能找不到買家,作為正午成立後的第一部大投入作品,如果不在沉默中爆發,可能就會在沉默中死亡。
如今《清平樂》肩上的擔子雖然沒那麼重,但對於正午來說,這個開掘新朝代的作品「它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行業的發展總是需要逆流而上的創新者,逆流而上能翻起風浪,但身處風浪之中被淹沒的風險也大大增加。從這個層面來看,正午陽光的《清平樂》確實翻起了風浪,哪怕是爭議、哪怕是普羅大眾的不理解,慶幸的是,它有能靜下心來細細品味它的觀眾,理解它,認可它。
有人說,歷史劇的時代已經遠去,但在筆者看來,沒有什麼類型會真正遠去。
社會的發展是螺旋式前進的,這個圈在橫向擴張,也在縱向伸展,歷史劇並沒有遠去,只是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它階段性地拐彎了,轉過彎它便會帶著新時代的氣息而來。這一次,正午陽光帶著《清平樂》來了。
在影視工業化進程中,它不是一個產品,是一部真正具有藝術性的作品,它沖破當前爽劇、甜劇當道的市場,帶著歷史劇全新的姿態轉彎了。
《清平樂》順勢而來,逆流而上,不管有多少爭議,它帶來的餘味註定歷久彌新。
>都說《清平樂》又臭又長,其實它值得細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