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圖|豆瓣
文|海藍CC
「人生最重要的結局是:我們終有一天,要學會和自己平凡不完美的父母達成和解。我們終有一天,要學會和自己、和這個世界達成和解。無論它在你看來美麗,或醜陋。」
——北野武
最近重刷《凪的新生活》,這部劇改編於日本人氣漫畫《風平浪靜的閒暇》,自上映以來,收獲一大波好評,豆瓣上高達9.3分。無論是劇中臺詞,或是女主人的共識,不經意間,產生這樣的感覺:那一刻,仿佛看見了自己。
《凪的新生活》講述了28歲的大島凪,以她為主,延伸出她的生活以及原生家庭的羈絆。前半段大島凪作為職場上的「老好人」的代表,她生活的本領就是「察言觀色」,在令人窒息的氛圍裡茍延殘喘。直到有一天,無意中聽到男朋友對別人吐槽說,他根本不喜歡她,土氣、摳門,在一起只是因為那方面比較和諧而已。本來壓抑的凪,在聽到這一切後徹底崩潰暈倒了。生了一場病後,辭了職,搬了家,帶著少量的物品,來到鄉下,給自己一個假期,然後開始新的生活。
到了劇情下半段,慢慢的我們會發現,凪的討好與壓抑的性格,其本源來自於童年早期與母親的相處模式。重置人生,放下感情、生活物品,始終放不下的是家庭的羈絆,在凪終於找到自己的夢想,並決定實現夢想時,卻因為母親的要求,最終在母親與夢想中,她選擇了母親。同時也開始審視自己,不再以母親的期待而活,接納真實的自己,開啟了一段真正的成長之旅。
凪生活中的堅持和掙紮經歷,戳痛了很多人的心,在人生的奮鬥路上,我們總是這樣安慰自己:誰不是一邊沮喪崩潰,又一邊堅持著。但有時候也會情不自禁的想:為什麼別人看起來比我快樂?為什麼付出比接受容易?為什麼我和親人感覺不親近?我缺少了什麼?
之前同朋友聊天探討起這個話題:如果小時候,爸媽能夠多給我一些關註和愛,或許我會擁有不一樣的人生。生活中應該有不少人同朋友的想法一樣,反觀上一代的教育,更多的是,吃飽穿暖,聽話,好好讀書,小孩子那有什麼感受。在進入社會後,總覺得缺少了什麼?比如,在人際交往方面,在婚姻感情上面,情緒表達方面……總有一種缺失的困擾。
兒童精神分析學家唐納德·溫尼科特就曾說過:扶養一個孩子成長為情感健康,可與他人形成健康鏈接的成年人,需要父母給予一定量的情感互動、共情和持續關註作為燃料。
而缺失這種必要的情感鏈接,孩子或許還會成功,但會覺得自己內心空虛,像缺失了什麼必要的東西,他們苦惱而針紮,卻沒人看得到。
《凪的新生活》整部影片,圍繞氛圍,「閱讀空氣」開始,「閱讀空氣」是日語裡的一個特有說法,它的意思很簡單,就是「察言觀色」。劇中女主凪和男主慎二都是「閱讀空氣」的受害者。這種過度察言觀色的迎合討好型性格,多少都有早期情感忽視過的經歷。
「情感忽視」由美國心理學家喬尼絲·韋布提出,他認為,我們每個人的童年或多或少,或大或小都曾被父母忽視過,而這些忽視將影響一個人的自尊、情感和對生活的熱愛。
韋布博士在《被忽視的孩子》中,針對「情感忽視」這一問題,20年來專註該領域的研究和咨詢,深度結合迷戀理論和情商理論,為我們剖析了父母對孩子的忽視將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接下來,我將以《凪的新生活》為例,結合書中的觀點,以「情感忽視」來探討,劇中人物的生活與情感所帶來的影響,在最後部分淺析作為成年人,又如何療愈曾被忽視的自己。
一、「情感忽視」的孩子,假面背後,隱藏真我,無法建立情感的鏈接
①.面具下,情感的缺失
- 她是自然卷,卻要每天花一個小時,把頭髮拉直才會出門見人;
- 男朋友是公司同事,卻不願與她公開關係;
- 沒有朋友,不懂得與人如何相處,和同事吃飯總是隨聲附和;
影片開頭,我們看到習慣性討好的凪,性格懦弱,被欺負忍耐,無法拒絕,即使不滿,她也不會說;她想要的,也不敢去爭取。在察言觀色和被動迎合的假面下,小心翼翼的生活。
假面,在心理學上稱「人格面具」,由瑞士心理學家榮格提出。人格面具,通過我們的身體、語言、衣著、裝飾等來體現,以此告訴外界,我是誰,用人格面具來表現理想的我。
男主慎二,是人格面具的高手,他以主動操縱「空氣」在職場風生水起,是公司的優秀員工,在家族裡,是活躍氣氛的積極份子,面具下的他,早已失去自我。
魯迅說:面具戴太久了,就會長在臉上,再想揭下來,除非傷筋動骨扒皮。
慎二由於太會操縱「空氣」,導致其成為「空氣」的奴隸,任何場合他一定要占據上風成為「制造空氣」之人,絕不允許自己陷入被動的「空氣」中。在意識到凪離開他的生活後,在街上崩潰大哭,明明心裡喜歡凪,卻又說不出口,在第二次見面後,又忍不住刻薄打壓喜歡的人。這種幼稚的小男生以作弄人來吸引喜歡的人的方式,把凪推得離他越來越遠。慎二無法面對真實的情感,所以造就的矛盾擰巴的性格,同樣的,他也在用這種扭曲的情感,逃避那個情感冷漠的家。
②.難以關愛自己和他人,無法建立情感的鏈接
一次意外,凪來到酒吧兼職當侍者,本以為是輕松的工作,可她卻發現面對那些來酒吧喝酒解悶的客人,她不僅找不到話題,在被動與人聊天時,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話題終結者。
人家問她:懂足球嗎?
她回答:不了解。
……
人家問她:你喜歡什麼歌?
她很抱歉的回答:完全不聽音樂。
……
搭不上話的她,買了三本書《關鍵對話》《一分鐘會話上手》《會聊天和不會聊天的人》,希望能夠接上客人提出的話題,犀利的老板娘卻一句話戳破了她真正的問題:你只顧著看對方的臉色,完全不主動聊任何話題,其實最關鍵的原因是,你對對方不感興趣。
回顧前幾集,我們不難發現,其實凪對自己也沒有什麼興趣,在幾乎所有需要交流回應的場合,都會在她腦海中出現類似ABC的選項,而疲於應對,期待說出別人認可的回答。
小時候,凪媽煮了玉米棒讓她吃掉,但凪有密集恐懼症,閉著眼睛不敢直視,可媽媽不問原因,拿起玉米就直接倒進了垃圾桶,並說:好可憐的玉米啊,都被小凪害死了。從這以後,在媽媽面前,凪都裝出愛吃玉米的樣子。
小時候犯錯被長輩「情緒懲罰」的人,長大後通常對別人的態度過度敏感,別人不高興,首先聯繫到自己,害怕不被認可,害怕被拒絕,然後陷入自己的負面情緒,這過程中的焦慮與擔憂才是最大的問題,不僅僅占據了極大的時間和精力成本,還導致內在虛耗,最後卻無法真實接觸和面對人群。
二、情感忽視,家庭中的荒漠,情感的「桶」為什麼裝不滿
心理學上有個詞,家庭代際創傷,是指在一個家庭中,一代又一代傳遞下去的心理創傷。
榮格說:這是因為那些保留於我們意識中的創傷並未被解決,所以它才會像「命運」一般重現於我們的生命中。
情感的輪回,自戀與控制
自戀的母親將自己的女兒,視為自我的反映和延伸,而不是具有獨特個性的他者。
傳統觀念裡,母親都是慈愛、溫柔的,在凪媽出現的第一個鏡頭之前,我們聽到的是從遠方電話裡傳來的聲音,以及凪臉上緊張的表情,隨後一個特寫嘴巴的鏡頭,凪媽說:「你有好好的嗎你有好好打扮自己嗎?該不會頂著那個見不得人的發型外出吧!」聽到這句,凪不由得看看周圍,生怕母親就在眼前。隻聽到母親要來,就已經緊張得不行,而且自己糟糕的樣子,只會讓她更討厭自己。從一通電話,可以看出,這種無形的控制,雖然遠隔千里,但凪對母親只有莫大的壓力,這沉重的愛,壓的凪無法呼吸。
凪在單親家庭長大,很小的時候,爸爸欠了賭債就再也沒有回來。母親含辛茹苦的把她養大,同時也把自己所有的期望都寄托在了女兒身上。
在與家人和鄰居相處時,凪媽同樣不知如何與人相處,她厭倦這種糟糕的生活,但那個符合討好的氛圍讓她想要逃離。這一段不難看出凪媽在生活中的針紮與痛苦,但她無力面對,她希望凪能找個穩定的工作,有個幸福的婚姻,然後快把她也帶出這個地獄。
這裡所隱藏的身份角色的錯位,凪媽把凪當作自己困苦人生的救命稻草,把自己本該承受的責任轉嫁於比她還要弱小的凪,所以凪媽對凪的愛與控制,根本上是希望把女兒塑造為她期望的樣子,並最終彌補她情感的缺失與安全感。年幼的凪,難以承受媽媽沉重的愛,並把媽媽的不滿內化為自己不夠好,所以一直努力迎合、討好。
韋布博士在《被忽視的孩子》一書中寫到:在家庭中,承受著情感忽視的人,也就不難發現,同樣的情緒問題也會體現在父母的生活裡,也就是說情感忽視,它會自我傳播。即情感忽視的孩子長大後,會形成一個對他們自己以及他們的情緒盲點,當他們成為父母,他們不明白自己孩子的情緒,他們撫養的孩子都會有相同的盲點,繼而重蹈覆轍。
影片中的凪從母親處開始認識自己,接納真實自己。心理學意義上的原生家庭和童年創傷,意義也在於通過了解他們,來了解自己,接受真實的自己,從而擁有更完善的人格。影片最後凪決定不在背負母親的期望,她要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三、如何療愈自己的「情感缺失」
1.學習自我關註
- 將自己放在首位,在照顧他人之前,先照顧好自己。就如在飛機安全通知中,乘務人員會提醒大家,先戴好自己的面罩,再去幫助別人,如果你自己都呼吸困難,就沒法幫助別人戴好面罩。生活中也一樣,只有你穩定,堅如磐石,你才能更好的幫助別人。
- 發現自己的好惡。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才能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 學會拒絕。有時候你需要拒絕別人,才能給自己點空間,去重視自己的快樂和娛樂。
2.提高自我約束能力
每個人都有興趣和偏好,喜歡做那些自己感興趣的事,同樣每個人都有一些應該做,必須做的事情。經歷過情感忽視的人,自我約束力差,大多表現為拖延,明知可以做得更好,卻難以突破,從而給自己和生活帶來困擾。
在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裡有這樣一句話:為了使靈魂寧靜,一個人每天要做兩件不喜歡的事。
所以,提高自我約束就是:讓自己做不想做的事,和停止做你不應該做的事。
3.學會自我安慰
每個人都有情緒和不快,總希望在別人處得到安慰。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有那麼多不快樂,因為我們都把快樂依賴在了別人身上,這個別人可能是老公、孩子、身邊的親人或者朋友,那如果換一個角度,讓我們先擁有讓自己快樂的能力,而不是依賴於外界的給予,是不是生活會不一樣呢?
讓自我安慰變成有意義,有目標的努力,可以伴隨你不斷成、變化,當你愈發擅長自我安慰,你會發現自己變成了更為鎮靜的人,你會更有控制感,也更加自在。
4.自我同情
一個不懂「自我同情」的人,一定比其他人背負得更多。
心理學家克裡斯汀·聶夫提出了「自我同情」這個概念,希望人們可以像對待自己的朋友那樣,友善接納、充滿愛地對待自己。當我們學會了「自我同情」,就可以帶著關心和理解去面對自己的錯誤,而不是一味地自責,把所有問題都歸咎於自己。
5.允許自己做個普通人
人都會犯錯誤,都有缺點。
那些總是希望自己是好的,不允許自己身上有不好的特質,這種不允許往往會形成一種限制,一種壓抑,這種刻意追求的好,逃避壞,最後並不會成為一個真正的好人,而是成了離好越來越遠的「假好人」。
允許自己犯錯,接納不完美的你,接納一個有優點也有缺陷,有贏有輸,有敏感但堅韌的你,這才是一個完美的,與自己充分鏈接的你。
結語:《凪的新生活》是一部治愈心靈的電視劇,當看見那個充滿勇氣,接納生活的不完美,接納自己的不完美,開啟新生活的凪時,是感動的。沒有誰是一座孤島,其實每個人都可以自全。
人生解密的鑰匙,就掌握在你自己手中,但前提是,你足夠渴望,足夠想要,每個人的選擇,成績了最終的自己。
>高分日劇《凪的新生活》:我們終將擺脫他人的期待,成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