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清平樂》在萬眾矚目中開播了。前有《知否》復原宋朝的馬球投壺捶丸等娛樂活動,還有點茶插花焚香等賞心雅事,以及如同置身在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中的街景和《東京夢華錄》中記錄的道道饞人美事。對於這部講述仁宗一朝的《清平樂》更加期待。所以今天就想和大家說說《清平樂》復原宋朝皇家服飾。
宋朝的服飾不再艷麗豪華,開始崇尚簡樸,重視沿襲傳統,內斂含蓄、典雅清麗、自然雅致成為宋代服飾的主要特點。女性服飾色彩講究淡雅恬靜,這一時期的女子在文學方面都開始有了很大的興趣和建樹,而男子的服飾則將漢服的特點體現得極盡描摹。
通天冠服:皇帝專用的第二等禮服
在今晚將要播出的《清平樂》中,王凱飾演的宋仁宗穿著通天冠服出席正旦大朝會。
宋代皇帝服飾有大裘冕、袞冕、通天冠服、絳紗袍、履袍、衫袍、窄袍、禦閱服,明黃色事實皇帝專用顏色,他人不得僭越。袞冕是祭祀宗廟、朝太清宮、受封尊號、元日受朝、冊封皇太子時的服飾。通天冠服僅次於袞冕的禮服,是皇帝在祭祖用家人禮時、籍田禮、接見外國使臣等重大典禮時穿著的服飾。
宋人繪《宋宣祖坐像》軸中身穿通天冠服的宋宣祖
南宋 佚名《女孝經圖卷》北京故宮藏
宋代的通天冠服包括雲龍紋深紅色紗袍、紗袍襯裡為紅色,領、袖、襟、裾都是黑邊、白紗中單(襯衣),頸項下垂白羅方心曲領一個(一種上圓下方、套在項上的鎖形裝飾,用來防止衣領雍起,起壓貼的作用,有天圓地方的寓意),下配深紅色紗裙、蔽膝(掛在前邊的斧形飾片)、腰束金玉大帶,足穿白襪黑舄,另掛佩綬、通天冠等。
通天冠別名卷雲冠,冠上綴卷梁二十四道,每道梁上飾遼東所產北珠一枚,加金博山(蟬形),冠高一尺,卷梁寬一尺,青表朱裡,戴時用玉犀簪導之。正旦、冬至、五日朔大朝會、大冊命則服之。
仁宗天聖五年(1027年)的正旦大朝會:「曉漏未盡三刻,宰臣、百官與遼使、諸軍將校,並常服班會慶殿。內侍請皇太后出殿後幄,鳴鞭,升坐;又詣殿後皇帝幄,引皇帝出。帝服靴袍,於簾內北向褥位再拜。……侍中奏禮畢,退。樞密使以下迎乘輿於長春殿,起居稱賀。百官就朝堂易朝服,班天安殿朝賀,帝服袞冕受朝。……既賀,更服通天冠、絳紗袍,稱觴上壽,止舉四爵。乘輿還內,恭謝太后如常禮。」在這場大朝會中,仁宗皇帝先是身著靴袍率領身著常服的百官以臣子姿態,向劉太后拜賀,之後改換袞冕服接受身著朝服的百官朝賀,彰顯皇權至高;最後再改換通天冠服,接受群臣上壽,共賀新年。
常服:最素雅的皇帝上班服
皇帝平日裡普通的早朝,一般都穿的是常服。顏色大多為赭黃、淡黃衣,有時搭配紅衫袍。頭戴皂紗折上巾,腰間裝飾通犀金玉環帶。上面既沒有攀龍附鳳,也沒有日月星辰。用「素雅」來形容,再合適不過了。
身著白或淡黃袍衫的宋太祖、宋太宗禦容
北京故宮南薰殿舊藏宋仁宗坐像軸
赭黃、淡黃袍衫在常服諸款中地位最高,在大宴時使用,在保留下來的北宋諸帝禦容中,有諸例便穿著淺淡袍衫,頭戴展角幞頭、系紅束帶。比如宋太祖、宋太宗,所穿都是接近於白色的大袖襴袍衫。而紅袍則是常用袍,也是在宋朝歷代帝王像中最常見的。
窄袍:皇帝的便服
窄袍是皇帝往常便坐視事時所作的便服,顏色沒有做具體限定,畢竟非儀式性場合相對自由。便服主要是一種圓領寬袖或窄袖的衫袍,皆皂紗折上巾,通犀金玉環帶。只有便服才戴軟腳幞頭。
宋代幞頭以藤織草巾子作裡,用紗作表,再塗以漆,稱為「幞頭帽子」,可以隨意脫戴。其式樣有直角、局腳、交腳、朝天、順風等,身份不同,式樣也不同。皇帝或官僚的展腳幞頭、兩腳向兩側平直伸長,身份低的公差、仆役則多戴無腳幞頭。
翟衣:皇后最高禮服
《宋仁宗皇后像》局部
《宋仁宗皇后像》局部
翟衣(di yi),翟是指古書上指長尾的野雞。翟衣就因其衣上繡有翟鳥花紋而得名,是中國古代後妃命婦的最高級別的禮服,包括「褘衣、揄翟、闕翟」三種,合稱「三翟」。褘衣是皇后受冊,祭奠和參加朝會等大型事務時的禮服,用深青色衣料織成,並飾以十二行五彩翬翟紋,配套中衣為白色紗質單衣,領口裝飾黼紋,蔽膝同下裳色,裝飾三行翬翟紋,袖口,衣緣等處為紅底雲龍紋鑲邊。配件中,衣帶同服裝顏色,裨、紐、約、佩、綬與皇帝同級別,配青色襪子,金飾舄鞋。從周代一直到明代,中國後妃禮服中最隆重的禮服上的典型紋飾一直是翟翬雉紋。
皇后的龍鳳花釵冠
政和三年議禮局所定皇后的首飾,用大花十二枝,小花如大花之數,並有兩博鬢。冠飾以九龍四鳳,鳳冠用漆竹絲編成圓形冠胎,覆以翡翠紗。冠身鋪有珠翠雲,雲上飾翠龍和金鳳,口銜大珠或珠滴。下綴大、小珠花。冠後部有博鬢六扇。冠底為翠口圈,上綴珠寶鈿花及翠鈿,金口圈托裡。冠上飾大小花枝各12,左路右各加兩博鬢。
宋高宗書女孝經馬和之補圖卷(臺北故宮藏),第二幅「後妃章」
第四幅「邦君章」
明代皇后鳳冠有存世實物,但這宋代皇后鳳冠只存在於畫像中,描繪極為精細。在宋高宗書女孝經馬和之補圖卷第二幅「後妃章」、第四幅「邦君章」(臺北故宮藏)中,皇后頭戴龍鳳花釵冠。「龍鳳花釵冠」也稱「龍鳳珠翠冠」;其樣式總體上類似唐代圓角幞頭,帽頂高聳,帽後靠下的位置有一對帽翅;其上有花釵二十四株,還有九龍四鳳圖案和珍珠裝飾,布滿整個冠體、帽翅。
《清平樂》中江疏影扮演的曹皇后大婚時頭戴龍鳳花釵冠,身穿翟衣的鏡頭想必大家會高呼還原度極高吧。但是不是完全按照現存畫像一比一復原呢?我們來對比一下。
宋仁宗皇后像
在臺北故宮博物院藏的宋 佚名《仁宗後坐像》中,曹皇后面貼珠鈿,頭戴龍鳳花釵冠,兩博鬢,翟衣,帶綬,佩環等。冠上九龍用無數珍珠變成,冠上及博鬢上點綴數顆大珠,冠口一圈鑲嵌大珠,額頭、兩鬢、嘴角貼「珠鈿」,耳飾為9顆珍珠串,衣領口鑲嵌珍珠。
但是和江疏影在劇中的鳳冠對比發現,並不一致。冠前飾一立龍,冠上卷雲、遊龍皆用珍珠編串而成,珠冠上還有二十餘個小人,冠口一圈大珠之上還有一圈鏨金。可以說是綜合了好幾位宋朝皇后的龍鳳冠而成,如這冠上小人的排列方式和宋真宗章肅明獻劉皇后(也就是劇中吳越飾演的劉太后)所戴鳳冠頗為相似,還有冠上的龍飾,便和宋寧宗楊皇后、宋徽宗顯肅鄭皇后、宋神宗向皇后冠上的龍飾如出一轍。
宋徽宗顯肅皇后
宋欽宗仁懷朱皇后
宋寧宗皇后
不過,劇中吳越飾演的劉太后所戴鳳冠倒是和畫像相似度極高。
吳越飾演劉太后
宋真宗章肅明獻劉皇后像
袞冕服:皇帝最尊貴的著裝
《周禮》說天子有六等冕制,其中第一等就是大裘冕,天子要穿著大裘冕主持最隆重的祭祀上天、五帝的儀典。"大裘冕",顧名思義,就是身穿"大裘",頭戴"冕"。現在好像還沒有發現宋朝皇帝身穿袞冕服的畫像,但是,歷朝歷代袞冕服的構造都比較相似。
劇中,吳越飾演的劉太后身著大裘冕
《宋史·輿服志》記載宋初的冕冠承襲五代豪華之風,廣一尺二寸,長二尺四寸,前後十二旒,二纊,並貫真珠。又有翠旒十二,碧鳳禦之,在珠旒外。冕版以龍鱗錦表,上綴玉為七星,旁施琥珀瓶、犀瓶各二十四,周綴金絲網,鈿以真珠、雜寶玉,加紫雲白鶴錦裡。四柱飾以七寶,紅綾裡。金飾玉簪導,紅絲絳組帶。亦謂之平天冠。袞服青色,日、月、星、山、龍、雉、虎蜼七章。紅裙,藻、火、粉米、黼、黻五章。紅蔽膝,升龍二並織成,間以雲朵,飾以金鈒花鈿窠,裝以真珠、琥珀、雜寶玉。簡直豪華繁復到無以復加。
內侍宮女
宋代內侍均戴幞頭,穿圓領長袍,束帶,著靴。其幞頭與君臣不同處在於後兩腳或無或垂。宮女除女裝外,也有著男裝的女官。
在《宋仁宗皇后像》中就畫有宮女形象,鬢貼珠鈿,兩位宮女戴的冠子綴滿花朵,被稱為花冠。花冠上的花朵似乎不止一種,這是時下北宋汴京城裡的時尚。當時的女性,從衣服鞋襪到首飾,都喜歡「皆備四時」:把春桃、夏荷、秋菊、冬梅等四季花朵圖案並在一起,稱為「一年景」。宮女戴的「一年景」花冠,上面的花是絹花。
宮女穿的則是很有男子氣的紫黑色底的圓領缺袴袍,上面還有小花裝飾。腰間系著紅金玉帶。領、袖、下沿均用小珠綴邊。
只是畫像中的宮女並未出現在劇中曹皇后的身側,而是宋仁宗最為寵愛的張貴妃身旁。
公主造型來自北宋蘇漢臣《冬日嬰戲圖》
宋代在百姓服飾穿著上作出很多規定和限制,但對兒童服飾不加制約,多彩活躍的童裝成為宋代服裝的亮點。童裝的特色是上豐下儉;上衣款式繁多有襟襖、長襦、短衫、帶衩、褙子等,褙子又分長袖、半袖、無袖。下裳以褲為主,女童也著裙。童服面料有絲綢、棉帛、麻紡等。兒童髮飾多樣有博焦、鵓角、多髻、三搭頭等發型。
《冬日嬰戲圖》中的女娃頭髮梳成3個小髻,頭頂周圍還有一圈如錦緞織物、玉珠作裝飾。
嚴謹有序的宋代官服
公服三品以上用紫,五品以上用朱,七品以上綠色,九品以上青色。北宋神宗元豐年間(西元1078年至1085年)改為四品以上紫色,六品以上緋色,九品以上綠色。凡緋紫服色者都加佩魚袋,高低職位以此物加以明顯的區別。
魚袋是唐、宋時官員佩戴的證明身份之物。宋代,不再用魚符,而直接於袋上用金銀飾為魚形。金魚袋紫色衣稱為"金紫",銀魚袋緋色衣稱為"銀緋",一旦受賜,十分榮耀。宋代文學家蘇東坡曾被賜以銀色袋及緋色公服。宋代《春遊晚歸圖》中騎馬的人腰上掛著的就是金魚袋。
宋代《春遊晚歸圖》局部
>《清平樂》,一部行走的大宋衣冠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