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活》:索爾斯泰的道德懺悔和精神遺囑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復活》:索爾斯泰的道德懺悔和精神遺囑 戲劇 第1張

  《復活》的接受

  《復活》這部作品無論在俄國還是在整個世界,它被接受的歷史都有過一個起伏。

  在這部作品發表的時候,俄國國內很多人認為它不太好,原因就是它的批判性太強,當時的社會主流不大能接受這麼一個全面批判性的東西,也有人認為這部作品的藝術性不強,思想性大於藝術性。在整個蘇聯時期,因為當時對俄語文學的接受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衡量標準,就是看它如何批判了「現實」,而且當時這個「現實」就是指沙皇統治下的社會,所謂的「批判現實」就是怎麼批判沙皇,批判沙皇越多越兇,這部作品就越好。我們國家其實也有過這樣的文學闡釋方式,你怎麼罵封建統治者,只要是罵封建統治階級的作品就是好作品,就是現實主義的傑作。所以在蘇聯時期,這部作品的地位非常高,拍的電影也很多。

《復活》:索爾斯泰的道德懺悔和精神遺囑 戲劇 第2張

  1961年莫斯科電影廠版《復活》

  蘇聯解體以後對《復活》的評價空前降低,但是最近好像又好了一點。我們每個人都有權利更喜歡這三部作品中的某一部,但你要找出來能說服自己的原因。

  我個人認為,如果你研究索爾斯泰的思想,從思想史的角度研究他那個時代的作家和文學,你會覺得這部作品比《戰爭與和平》和《安娜·卡列寧娜》還要重要,關鍵看你從哪個角度去看問題。

  「復活」的三層含義

  談到《復活》,首先就需要談談這個題目。看過《復活》小說的人都知道,這部小說寫的是女主角瑪絲洛娃的復活過程,她從小是一個半養女半丫鬟的人物,聶赫留朵夫的兩個阿姨沒有孩子,她是一個私生女,她們把她當女兒一樣養大,但她沒有貴族血統,她又只是家裡的使女。聶赫留朵夫是大學生,一個暑假來到這個莊園,引誘了瑪絲洛娃,她被引誘以後就自暴自棄,對生活沒有任何追求,最後做了妓女。她遭人陷害,受到審判,在監獄裡她起初依然是自暴自棄的,但是聶赫留朵夫三次去探監,她終於有所感動,在監獄中、在流放的過程中跟很多革命者相處,這些革命者都是對生活抱有理想態度的人,跟他們一接觸以後,她發現真的有人為別人活著。這個時候聶赫留朵夫也在追求她,聶赫留朵夫的追求當然是一種懺悔的舉動,從小說中感覺到她也是很愛聶赫留朵夫的,但是她覺得要嫁給他的話也許會拖累他,後來她就嫁給了一個革命者。這整個過程構成一個復活的過程,她從一個純淨的少女變成一個妓女,變成一個對生活完全失望的人,最後通過監獄和流放,別人對她的態度使她又改變了生活態度,這是一個復活的過程。這是「復活」這個題目的第一層含義。

  第二層含義是聶赫留朵夫的復活。聶赫留朵夫當年引誘了瑪絲洛娃,但後來他成了陪審員,坐在審判席上,審判遭到誣陷的瑪絲洛娃,在法庭上認出她之後,聶赫留朵夫大為震撼,自己覺得是一個有罪的人在審判無罪的人。何況在這之前,他讀過很多書,也做過廢除私有制的嘗試,思想上原本就存在著深刻懺悔、重新做人的基礎。如果說,整個作品在情節上寫的是瑪絲洛娃的復活,那麼在思想的敘述層面敘述的就是聶赫留朵夫的精神懺悔過程

  很多人也說,這個懺悔的過程也是索爾斯泰自己懺悔的過程,如果這樣的話,就會有第三個層面,也就是說,這也是索爾斯泰本人的復活。最重要的一點是,這部小說所暗示的也是整個社會的復活,這也是索爾斯泰最想做的一個事情。在閱讀這部小說時大家能感覺到,索爾斯泰有意讓聶赫留朵夫一會兒找這個人、一會兒找那個人,一會兒在莫斯科、一會兒在彼得堡,他認識律師,又認識檢察官,他的阿姨是將軍夫人,索爾斯泰就是想通過他的上下奔走,把俄國社會的上層都展示給大家,讓你感覺到這些人是多麼冷漠,這個社會是多麼腐朽。法官斷案時想的是怎麼跟他的情人馬上約會,檢察官是多麼的虛榮自負,索爾斯泰等於在告訴我們,其實讓瑪絲洛娃被誤審的並不完全是那兩個栽贓的小人,也不完全是由於聶赫留朵夫當年的誘惑,她的悲劇的主要原因,還是這個不負責任、缺乏正義和公正的社會,這個僵死的社會是要面臨一場真正的復活的。我們在結尾看到,索爾斯泰說聶赫留朵夫的復活尚未完成,還有待之後的發展,也就是說,索爾斯泰也在暗示,小說中所有人的復活都還是一個未完成體,至於整個人心的復活和所有人的人性的復活,更是未有窮期的。在這一點上,索爾斯泰的悲觀是有著深刻的內在邏輯性的。

《復活》:索爾斯泰的道德懺悔和精神遺囑 戲劇 第3張

  歡迎轉發分享,轉載請註明出處

>《復活》:索爾斯泰的道德懺悔和精神遺囑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