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見你》,更想見到真實的自己 | 人物心理分析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去年年底,我常聽到同事議論時空穿越、雙重人格等話題,以為哪部科幻懸疑片火了起來,一問原來是一部青春愛情劇——《想見你》。我好奇地查了查,看了簡介後雲裡霧裡的就放棄了。

  前幾天這部劇迎來大結局,引發熱烈討論,後臺也有不少粉絲想讓我們分析一下。這樣終於看了起來。

  前兩集讓人提不起興趣,但很快我就被打臉,強烈感受到「真香定律」的強大,周末兩天一口氣刷完了。

  

《想見你》,更想見到真實的自己 | 人物心理分析 戲劇 第1張

  

  這部劇有著神奇的穿越設定:

  2019年,27歲的黃雨萱一直沒走出男友遇難的陰影,巧合中她發現了一張三人合照,其中兩個人與自己和男友長得一模一樣。

  後來她穿越到了照片裡的1998年,活在了另一個女孩陳韻如的現實中……兩人的性格天差地別,引發了一系列的人生變化。

  這部劇以穿越愛情為主線,但青春成長也是重要部分,所以我們想要談談劇中幾位主角究竟有著怎樣的不同的人格特點,這樣差異又如何影響他們的生活和人際關係,而我們又能從中理解哪些對自身有所啟發的道理。

  

  

  

  

  

  

  01.黃雨萱和李子維:我們缺少的可能不是愛,而是愛的流動

  在龐雜的穿越關係背後,愛情線上最核心的情侶是黃雨萱和李子維。兩人從最早的相識到各自穿越到對方現實中的經歷,讓人感慨這是怎樣的「神仙愛情」。

  

《想見你》,更想見到真實的自己 | 人物心理分析 戲劇 第2張

  

  然而,我羨慕黃雨萱和李子維的,並非兩人的愛情,而是他們的人格魅力。

  李子維平時大大咧咧,對待很多事都不夠嚴肅,但是他身上有著罕見的天真。這天真並非不經世事的無知,而是對周圍的人和物沒有既定的成見,懂得從自身出發去了解他人和世界。

  比如小時候,他遇見了戴助聽器的莫俊傑,沒有因此看不起俊傑,反而想到這小小的裝置符合自己的想像,是能和外星人聯繫的接收器。讓莫俊傑感到羞恥的物件,從此就有了另一種意義。

  長大後,李子維依然保持這一習慣。比如他最好的朋友喜歡上一個陰鬱的女生,他想的不是合不合適,而是作為莫俊傑的朋友,他該做的是支持。

  甚至,他吃沙茶面時倒很多醋,遭到黃雨萱的質疑,他隨口的「我就喜歡這麼吃」,也能看出他在意的是自身的感受,而不是他人的看法。

  他是一個在乎自己和他人的感受的人。

  

《想見你》,更想見到真實的自己 | 人物心理分析 戲劇 第3張

  

  外界的「正常」或「標準」在李子維身上不起作用,甚至都不形成一種對抗關係,一開始就被無視了。這份天真讓李子維與別人之間的常見隔膜都消失了。他敞開內心,毫不設防,別人很容易被這樣的姿態吸引,從而放下戒備,與其建立關係。

  而女主角黃雨萱和李子維有不少相似之處,比如外向開朗,獨立自主。但雨萱身上最大的特點並非純真,而是一種勇氣,而這種勇氣是以自我肯定和鼓勵為基礎的。

  在第一次穿越時,27歲的黃雨萱不得不以18歲的陳韻如的身份,坐在教室中參加模擬考。面對不熟悉的題目,她有些緊張,但會告訴自己:「黃雨萱,別慌。你做得到,你不會被小小的數學考卷打到。」

  

《想見你》,更想見到真實的自己 | 人物心理分析 戲劇 第4張

  

  這樣的肯定和鼓勵也貫穿在她與其他人的互動中。比如在她了解陳韻如的弟弟離家出走是出於對姐姐的間接關心,她會說:「你真是個好弟弟。」弟弟感到驚訝,也有了內心的認同感,加深了兩人的關係。

  她對自己和他人的鼓勵和信任,還體現在她對溝通的堅持上。在黃雨萱與他人之間可能存在諸多成見或誤會造成的阻隔,但是她知道勇敢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將這些隔膜破除,讓情感在彼此之間流動起來。

  這也是黃雨萱穿越後能迅速沖破陳韻如當時困境的原因。陳韻如和弟弟、媽媽之間,其實並不缺少對彼此的關愛,但他們把愛困在自己的心底。關係中缺少愛在雙方之間的流動和交匯。又因彼此無法理解,他們進一步將各自的愛藏得更深,使得整個家庭顯得破碎、疏離。

  在關係之中,是否擁有愛很關鍵,讓愛在人與人之間流動更重要。愛只有在互相流動之中才會越來越豐沛,人與人之間的連接才會形成。

  

《想見你》,更想見到真實的自己 | 人物心理分析 戲劇 第5張

  

  02.莫俊傑:因曾被冷落,才學會了最溫暖的地愛別人

  莫俊傑是個「暖男」。從2019年穿越到1998年的黃雨萱這麼形容他的時候,莫俊傑可能並不知道這未來的詞匯的真正含義。

  有些人像太陽,兀自散發陽光,就會讓身邊人覺得溫暖,而有些人是由於自己經歷過黑夜和寒冷,所以明白該在什麼樣的時候給予什麼樣的關愛,讓對方覺得安心舒服。

  

《想見你》,更想見到真實的自己 | 人物心理分析 戲劇 第6張

  

  莫俊傑給人的暖,就是如此熨帖溫和的暖。小時候,他因佩戴助聽器成為同齡人眼中的另類,變得自我封閉。幸運的是他遇到了李子維,感到被接納的喜悅,不再是一直躲在陰影中的人。

  而一個人的成長是漫長的,即便到了高中,莫俊傑也沒有徹底擺脫過去對自己造成的影響,比如他仍會因某些同學的怪異眼光取下耳助聽器,急匆匆地離開。

  但這樣的經歷讓他有了不一樣的特質:細心和敏感。比如在騎摩托載著陳韻如的時候,莫俊傑能迅速察覺陳韻如的羞怯,她抓著後座不敢觸碰自己,他就將車速降下來,讓她更安全。

  

《想見你》,更想見到真實的自己 | 人物心理分析 戲劇 第7張

  

  很多人懷疑,莫俊傑接近陳韻如,究竟是出於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愛戀,還是他在靠近另一個自己,試圖通過拯救對方完成某種自我憐憫或自我拯救?甚至,陳韻如在自殺前也這麼質疑莫俊傑對自己的喜歡。

  我們很難分辨莫俊傑的最初動機,比如在他第一次送陳韻如回家的路上,他講述自身經歷並稱陳韻如也是自己最好的朋友時,這兩種傾向真的難以分辨,但是在兩人長久的相處中,我們看到了某些變化。

  聽了陳韻如對李子維的表白後,莫俊傑變得更勇敢,坦然地表達對陳韻如的喜歡,變得更有擔當(可惜的是,那時陳韻如已變成黃雨萱)。面對陳韻如的變化,他感到失落,但是他明確說出自己對過去的留戀,並且尊重陳韻如的轉變。

  

《想見你》,更想見到真實的自己 | 人物心理分析 戲劇 第8張

  

  如果莫俊傑對陳韻如的喜愛只是出於某種自憐或自我拯救,那這些行為就難以解釋了。

  所以,在莫俊傑對陳韻如的關註中,陳韻如本人的存在是被認可的,莫俊傑愛上的並非只是過去自己的投影,他想要的也並非是對另一個自己的拯救,而是一份彼此平等、互相尊重的愛。

  

  03.陳韻如:自我不是扮演來的,是用真實的行動塑造的

  陳韻如是個缺乏自我接納和自我關懷的人。

  這不是個人能力上的某種指責。對一個孩子來說,對自身的接納常常源自周圍環境對ta的接納,只有內化一個能接納的自己的他者,我們才容易慢慢學會接納自己。而這樣的經驗對陳韻如來說卻是稀少的。

  她出身在重男輕女的家庭,在與弟弟的對比中,覺得自己不被關心。爸爸早已不在家中生活,常年缺位;媽媽的工作令她羞恥,母女關係疏遠。弟弟任性,姐弟間缺乏溝通。她在學校裡沒有朋友,有時還會被排擠。她常去舅舅的唱片店打工,聽著音樂或許是她唯一的慰藉。

  

《想見你》,更想見到真實的自己 | 人物心理分析 戲劇 第9張

  

  身處這樣的處境,陳韻如並沒有完全放棄,可惜的是她選擇了一種危險的方式——扮演。

  她當時想到的是扮演成一個好孩子,完成自己身上各種身份應該做的事情。作為姐姐,她該關心弟弟,她會叫弟弟起床,一起坐車上學;作為女兒,她該照顧辛苦的媽媽,會將沙發上的媽媽扶到床上休息;作為學生,她該好好學習,考取更好的成就,考上一所好大學。

  這些事她都在做,然而這些事並非出自她的主觀意願,她和弟弟沒有實質交流,她不接納媽媽的工作。這些行動真的只是一種扮演,對於她心理的成長和關係的塑造無法起到促進作用,反而可能造成自我損傷。

  扮演特定的人有時是有益的,因為在扮演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完成角色的轉變,帶來切實的成長。然而這樣的模仿行為,只有在我們認可和相信的時候,才會帶來積極影響。

  

《想見你》,更想見到真實的自己 | 人物心理分析 戲劇 第10張

  

  當一個人不相信自己的扮演行為,那麼扮演就只是與內心毫無關聯的任務,不是模仿學習,而是一種自我遮蔽。在這種自我藏匿中,一個人可能更加孤獨,甚至厭惡自己,因自己無法按照自我意願生活而貶低和攻擊自己。

  陳韻如經歷的就是這一過程,結果就像她在日記中所寫到的:我在扮演自己的過程中,丟棄了我自己。

  黃雨萱穿越到陳韻如身上,原本可能是陳韻如走出這種扮演的機會,但陳韻如未能意識到,黃雨萱之所以能迅速將自己的生活困局打破,更多是因為那些出自與其內心緊密關聯著的真實行動,而不是她的性格氣質和外在行為本身。

  而陳韻如想到的,不是放棄扮演好孩子,而是開始轉而去扮演黃雨萱。

  如果說之前的扮演加深了陳韻如的自我否定,那麼這次扮演的失敗帶來的,是更為徹底的自我絕望。因為整個外界環境已經接受和喜歡上黃雨萱,所以陳韻如連過去那個孤僻陰沉的自己都無法返回。

  

《想見你》,更想見到真實的自己 | 人物心理分析 戲劇 第11張

  

  當同學和弟弟察覺到陳韻如又要變回過去的樣子,他們不經意間說出的「不要變回原來的樣子,過去很討厭」,對陳韻如來說卻是致命的打擊。長久以來,她內心對自我的懷疑和否定,在這樣的反差之下徹底爆發。

  而在現實中,我們不會像陳韻如一樣遭受到另一個人穿越到身上的經歷,但是在我們的生活習慣裡,也常常會感受類似於陳韻如和黃雨萱之間的某種緊張關係。

  有時候,我們會像陳韻如一樣對自己懷疑和不滿,而幻想一個「更好的自己」,希望自己更自律,能堅持制定的計劃,希望自己更勇敢,能真實表達心裡的想法和感受。

  我們不僅會想像這樣一個更好的自己,還可能進一步想像更好的自己所擁有的理想生活。比如,更自律的自己,應該更有能力,應該在學習和職場中取得更好的成就,會有更好的發展前途;比如更開朗的自己,應該能交到更多的朋友,獲得更多溫暖的支持,可能擁有一段美好的戀情,過上甜蜜恩愛的生活。

  在這樣的想像中,我們可能逐漸改變了對自己和生活的期望,錯以為那個更好的自己所擁有的生活本就是應得的,所以當我們看到現實中的自己離那一切如此遙遠,我們不得不承受挫敗,對當下的自己感到絕望無力。

  

《想見你》,更想見到真實的自己 | 人物心理分析 戲劇 第12張

  

  想像一個更理想的自己,是一個人自我激勵的方式之一,然而這一方式也隱含著危險,因為我們可能會用理想自我來否定和質疑當下真實的自我。

  我們需要注意,有時候,「想要變成一個更好的人」,實際上我們感受到的是對當下自我的貶低和否定,甚至是厭惡。在這樣的狀態下,這種願望實際上是對自身的一種攻擊——會給我們的心理健康造成負面的影響。

  此時,越想要變成一個更好的自己,越會感受到和自身的拉鋸。某種程度上,甚至可以說這種想法是一種自我虐待。

  而事實上,只有在接納和認可當下的自己的基礎上,人才有可能變成更好的自己。在這種狀態下,我們會對自己說,你挺不錯的,但有些方面還可以繼續提高。現在還不夠好的地方,也沒關係,你會慢慢成為更理想的自己。

  在這種狀態下,我們和自身才能達成「合作」的關係。自己給自己勇氣、安慰、和力量。

  陳韻如想要變成一個新的、和黃雨萱一樣的、更好的自己。她對本來的自身卻懷有深深的厭惡、自卑和否定。此時,「變成更好自己」的心願成了她最後的致命打擊。她沒有給自己足夠的寬容、耐心,來等待改變的真實發生。

  不斷的對「自己做不到」的失望最終令她陷入了絕望。

  我們每個人,最想見的那個你,應當首先是最真實的那個自己。ta一定有可愛之處,一定夠好,一定值得被人所愛。只有當你真正遇見了自己,才能走上健康的自我發展之路。

  

《想見你》,更想見到真實的自己 | 人物心理分析 戲劇 第13張

  歡迎關註頭條號「知我心理學」——2018年度健康頭條號。

  700萬用戶信賴的心理學社區,在這裡找到你的幸福生活。

>《想見你》,更想見到真實的自己 | 人物心理分析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