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十二時辰》裡的一個小細節,居然藏著這麼多的故事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一個小細節,居然藏著這麼多的故事 戲劇 第1張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一個小細節,居然藏著這麼多的故事 戲劇 第2張

若問最近大熱的劇是什麼?十個人十個答案都會指向同一部劇——《長安十二時辰》!

是的,沒錯。阿信辦公室的小夥伴都已紛紛入坑,特別是小姐姐們,午休話題已經從TF最新口紅色號到四字弟弟和雷大頭的顏值和演技多麼能打。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一個小細節,居然藏著這麼多的故事 戲劇 第3張

群眾們紛紛表示,除了演員各個演技在線外,近年來像《長安十二時辰》這樣節奏緊湊、場景細致入微的歷史劇它絕對是獨一份。

劇中的長安城,據說是劇組在象山影視城從平地上搭起來的,花了一年多的時間。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一個小細節,居然藏著這麼多的故事 戲劇 第4張

《長安十二時辰》推動劇情的一個重要元素就是「時間緊急!」上元節燈會開幕在即,不論是正派反派,還是皇子、大臣、市井小吏,都在與時間賽跑,與日晷上的日影賽跑。

每一集的開頭都是以一個時辰展開的。飛馳的馬,奔跑的斥候,鼓聲頻頻的望樓,上演了一場唐朝的信息戰。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一個小細節,居然藏著這麼多的故事 戲劇 第5張

據阿信仔細觀察,劇里面最入戲的,其實是那個計時官員。每給他一個鏡頭,劇情就推進得精彩幾分。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一個小細節,居然藏著這麼多的故事 戲劇 第6張

《長安十二時辰》里還展示了一種倒計時器:一炷香,一串鈴鐺 ,每隔一刻鐘,燃香就會燒斷一根掛著鈴鐺的線,「當」地一聲掉在下面的銅盤里。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一個小細節,居然藏著這麼多的故事 戲劇 第7張

阿信覺得,什麼「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都是人類後來的浪漫想像。

人類對時間和速度的追求,其實從古到今都是一貫的。

今天的新常識就從串起《長安十二時辰》的故事線——時辰(時間)來科普下,在沒有精準計時的從前,人類為了算準時間,數千年來究竟費了多少力氣。

太陽計時:對於時間最早的感知

天地的變化給了人們「時間」的感覺。

人類生活在地球上,很早就對寒暑更替、日升月落這些時間現象有了感受,甚至在人類社會形成的時候,我們就已經有一定的時間觀念了。而四季、月圓月缺和日升日落,自然而然地成為最早的時間標誌。

不論對地球上的哪種文明來講,永遠是太陽的升落決定著「天」,月亮的圓缺決定著「月」,大地的四季變換決定著「年」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一個小細節,居然藏著這麼多的故事 戲劇 第8張

從遠古到鐘表普及之前,看一眼太陽是多數平民看時間的最常用辦法。太陽升到天空中最高點的時刻,就是「一天」的正中間。立一根桿子,它正午的影子最短。

在地球上所有文化中,這都是計算「本地時間」最基本的依據。

  不過,對古人來說,「看日頭」也解決不了全部問題。比如,明朝的皇宮早上5點開宮門,讓早已等候在宮門外的大臣們進宮上朝。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一個小細節,居然藏著這麼多的故事 戲劇 第9張

可5點太陽還沒有升起,大臣如果等到能「看日頭」的時候,早就已經遲到了。難不成還讓皇帝等著你?

依靠重力的計時器

所以看日頭這件事,雖說有科學依據,但是局限性相當大。晚上怎麼辦?沒有太陽的陰雨天怎麼辦?

於是生活在古代的人們,要靠聽「更鼓」來確定時間,也就是古代整點報時的鼓聲。在歐洲的城市里,負責報時的則是教堂鐘。這些在影視作品中出現的次數數不勝數,大家肯定都不陌生。

參觀過北京鐘鼓樓(或者別的老城市的鐘鼓樓)的小夥伴都知道,鼓樓上真正計算時間的儀器,是一個多層的滴漏。

北京鼓樓上的長這樣: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一個小細節,居然藏著這麼多的故事 戲劇 第10張

這是一個宋代滴漏的復制品。最下面右側的桶狀容器,上面的尺子隨著水的增加而上浮,可以顯示時間,左側的銅鈸小人可以整點報時。

這種宋代的水鐘,已經處於很高級的階段了。最早的滴漏,不論是在中國,還在埃及、波斯等古老文明中,從公元前數百年就有了。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一個小細節,居然藏著這麼多的故事 戲劇 第11張

古埃及的滴漏

古代的計時器,比如水鐘、滴漏、沙漏,都是以重力為動力的計時器。重力是一種恒力,地球表面處處大致相等,所以讓定量的水或者沙子漏完的時間也一樣。

當然這只是理論,早在漢朝,天文學家桓譚就注意到,環境溫度、濕度不同,水滴漏的流速也不一樣。哪怕在漢朝,這種誤差對於天文學研究也是不小的阻礙。

水滴計時不準,就需要結合日晷、天象來校準。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一個小細節,居然藏著這麼多的故事 戲劇 第12張

《長安十二時辰》每集都出現的時辰,旁邊就是日晷。

在稍晚的歷史中,水滴計時衍生出了五花八門的機械花樣。比如上面的那種帶敲鑼小人的水鐘。還有下面這個水鐘,輪漏每個小時滿溢一次,可以整點報時。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一個小細節,居然藏著這麼多的故事 戲劇 第13張

類似的計時器在古代也hin有用。比如你走進古羅馬的花柳巷,約了一位漂亮小姐姐唱歌陪酒,這樣的服務通常會按小時計費(和今天也沒什麼兩樣),有了報時服務,就不至於太沉溺於溫柔鄉中。

再比如,來到水資源緊俏的古代波斯,農業靠水渠灌溉。一個村莊會分配一個德高望重的老人管理水渠和一個計時器。每家人的田地分水一個小時,灌夠一個小時的水,再把渠水分給別家。

擒縱器:「滴答」聲的開始

  很多人可能沒有聽過「擒縱器」這種機械。但如果你拿日晷、沙漏、水鐘,去和現代意義上的鐘表比較一下,很容易發現前者少了什麼:現代的表有跳動的秒針,或者閃動的數字,但日晷、沙漏、水鐘這些計時器的時間指示是連續的。

時間的「滴答滴答」(Tik! Tok!)的律動感,最早就是拜擒縱器所賜。它通過各種各樣的機械設計,把連續的運動轉化為有規則的律動。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一個小細節,居然藏著這麼多的故事 戲劇 第14張

這是座鐘常用的擒縱器

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寫到,世界上最早的擒縱裝置,出自唐朝天文學家、僧人一行之手。一行將擒縱器用在了他的水運渾天儀上。

擺鐘:Finally,不用人看守就能準點了

古代的計時器,總是需要常設一個人看著。

在《長安十二時辰》里面我們能很明顯地看到。所有的人都在忙碌,只有計時官心無旁騖,只盯著滴漏的刻度,就這麼坐十二個時辰。看著都替他腰疼。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一個小細節,居然藏著這麼多的故事 戲劇 第15張

在近代歐洲,擺鐘的發明,終於能把人從這個無聊工作中解放出來了。

鐘擺原理的發現,是我們人人在中學物理課上都學過的故事。

事情發生在1602年,伽利略在教堂做彌撒的時候,心不在焉,一直盯著教堂穹頂下被風吹動的吊燈。他發現,吊燈的擺幅不論大還是小,擺動一次用的時間是相同的。這就是擺錘的等時性原理。

兩代人之後,荷蘭科學家惠更斯依據鐘擺原理,在1656年發明了擺鐘。在20世紀電子表誕生前,擺鐘一直是最準確的計時裝置。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一個小細節,居然藏著這麼多的故事 戲劇 第16張

克里斯蒂安·惠更斯(1629—1695),荷蘭物理學家、天文學家

但是,擺鐘也有其局限。這就要說到同時代的航海大發現。

經度測算難題:百年無解的懸賞令

在大航海時代,依靠重力的計時器碰上了自身的局限。

在遠洋的航船上,計時器不僅關乎時間,還關乎導航和定位的需要。這就要講到困擾人們一個多世紀的「經度難題」。

  我們都知道,地球上的緯線是東西走向的平行圈,把地球按南北分為熱帶、溫帶、寒帶等區域。而經線是南北走向,相會於南北極的圈。把地球分為不同的時區。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一個小細節,居然藏著這麼多的故事 戲劇 第17張

  經度的測算問題,本質上就是計時問題。

  舉個簡單栗子,如今我們知道北京時間和紐約時間相差12個小時,於是兩地相差的經度就是180度左右(每差一個時區,就相當於差15個經度)。

對於在大洋上航行的航海家來說,測算自己所在地的經度,本質問題就是測算自己的「本地時間」與出發地標準時間之間的差值。

  解決方法好像很簡單的樣子:在船上放個表,讓它顯示出發地時間就行了嘛。

但是!難題在於:那個時候航海家能用的計時裝置,都是重力驅動的,而船永遠隨著海浪晃晃悠悠,重力計時器會失效。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一個小細節,居然藏著這麼多的故事 戲劇 第18張

所以不少航海家選擇用沙漏來粗劣地計時,比如首次環球航行的麥哲倫。沙漏嘛,大家心里明白,極度顛簸的環境下也沒法用,而且用它來在環球航行中計時,可以類比於拿小學生直尺量帝國大廈的高度。

不難想像,經度測算對航海事業的重要性不可估量。當年,各國政府為了激勵人們解決這一問題,發布了重金懸賞。

1567年,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發布了最早的一個懸賞令。之後的百年中,英國、荷蘭等各個海洋大國,也多次發布懸賞,其獎金足夠一個人滋潤地過一輩子。

為此,人們提出了天文、物理、數學、機械五花八門領域的解決方法。著名科學家如伽利略、哈雷、胡克,都提出過不盡完美的方案。直到1700年前後,由於可靠的發條表的發明,經度難題才得到解決。

發條:穩定時間的做到

  發條,本質上是一條繞著一根軸卷起來的彈簧。在一定的限度內,它的彈力是固定的。用精巧的齒輪組緩慢釋放這個彈力,就成了發條表的動力核心。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一個小細節,居然藏著這麼多的故事 戲劇 第19張

這種精巧的設計,成就了懷表和手表,使時間成了可以隨身攜帶的東西,也使計時擺脫了環境的影響。

我們翻看中國的歷史,能發現一件有意思的事:明朝和清朝皇帝總是能拿到歐洲的最新計時工具。

萬歷年間(1582年),最早來到中國的傳教士利瑪竇和羅明堅,也率先給中國人帶來了鐘表。這種「奇技淫巧」之物,成了他們在中國通行的一塊敲門磚。利瑪竇和羅明堅兩人帶來的是一種早期的大個兒發條表。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一個小細節,居然藏著這麼多的故事 戲劇 第20張

利瑪竇和徐光啟

  之後是明清之間的改朝換代,到了康熙年間(1661—1722),中西交流又頻繁起來。著名的傳教士南懷仁,在康熙皇帝身邊服務了30年。清廷的鐘表收藏開始豐富起來,康熙帝生前也見識到了可以裝在衣兜里的表。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一個小細節,居然藏著這麼多的故事 戲劇 第21張

在康熙晚年的1710年,他還親自參與設計了一款名為「福滿乾坤」的懷表的設計。《紅樓夢》提到賈寶玉得到過一塊懷表,有學者猜測,這說明了賈家與宮廷的緊密關係。

現代物理學:「時間簡史」永不終結

在漫長的歷史中,人們追求計時的準確,無非是在追求某件東西能夠以恒定的速度運動——漏下的沙子或水、不息的鐘擺……以此來度量永恒而均勻地流逝的時間。

直到有一天(1905年),一個26歲的小年輕宣告:時間的流逝速度並非均勻恒定,而是依物體的運動速度(不同的慣性參考系)而變的。這個年輕人就是愛因斯坦。

從計時的技術上說,相對論對於如今的衛星發射、空間探索事業至關重要。霍金曾經解釋說,如果沒有相對論在時間上的校準,返回衛星的降落時間會有10秒左右的計算誤差。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一個小細節,居然藏著這麼多的故事 戲劇 第22張

廣義相對論告訴我們,引力不是一種力,而是時間的彎曲

或許,相對論和之後的物理學,對我們還有更大的啟示。除了準確計時之外,時間的新領域也被打開了。相對性、多維時空、非線性時間……人類對時間的探索永無止境。

到了不久的將來,當人類向太空進發,以地球為基準的時間也終將被廢除。就像科幻電影《火星救援》中的計時方式那樣,太空人是這麼開始他的日志的:第494個火星日,晴……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一個小細節,居然藏著這麼多的故事 戲劇 第23張

關於時間,有一點還是蠻遺憾的。雖然物理學家已經在思考「瞬間移動」、「多重時空」、「光速飛行」這類科幻的理論可行性了,但是「時光倒流」是無論如何也不可能了

  所以,我們要感謝《長安十二時辰》這樣的好劇,雖說穿越回大唐完全不可能,但我們還是能在電視前有幸看一部這麼寫實精彩的歷史劇。(對,應我們編輯小姐姐的要求,最後再強行安利一下這部劇)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一個小細節,居然藏著這麼多的故事 戲劇 第24張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一個小細節,居然藏著這麼多的故事 戲劇 第25張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一個小細節,居然藏著這麼多的故事 戲劇 第26張

>《長安十二時辰》里的一個小細節,居然藏著這麼多的故事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