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以家人之名》本來只是隨便看看,看到第3集,紮紮實實地被刺激了:齊明月去面館,三兄妹你給我夾一筷青菜,我給你夾一顆蛋黃,三人互相賜菜,可以形成6種組合,導演也不客氣,6種組合悉數奉上,看得我眼睛都花了,也看得齊明月直愣,羨慕之情明明白白,「我也想有個哥哥」。
我心想,嗨,誰還不想有個哥哥。
這部劇男主角叫李海潮,開面館,喪偶,有個女兒,機緣巧合,兩戶家庭的男孩子都失去母親,愛做飯的李海潮,順利升任主婦崗。另附贈了其中一個男孩兒的父親,是個片區民警,專事加班,到點兒回家吃飯。組成「爸爸×2+哥哥×2+李尖尖」的5人家庭。
當然,這部劇的主角顯然是李尖尖,4個男人寵愛的寶貝,劇情第二部分發生在三個孩子的高中時期。有一天她為了她們班長見義勇為,就成了好朋友,班長叫齊明月——看到齊明月,我突然被一個想法擊中:這才是我啊!這才是觀眾立刻能代入的角色。
李尖尖,光環與寵愛集一身,上個高中毫無高考壓力,上下學一左一右兩個哥哥護法,你我何德何能,配得上向往李尖尖的夢幻生活呢。你只是孤單長大的獨生子女,只是被母親逼著上補習班但掙紮著也要快樂的高中生。同班同學李尖尖的生活對你來說,就是個故事,堪比動漫,比肩言情,比修仙小說還要敢於設置離奇身世。
總之,齊明月幾乎是觀眾代表,看什麼戲都勇坐第一排,看寵妹狂魔的膩歪把戲,捏臉,拍頭,吃冰淇淋買三種口味,仨人吃面也吃得「藕斷絲連」,齊明月只能在第一排眼巴巴地羨慕。後來畢業了上班了,還要跟李尖尖合租,替她操心生活——活在這部電視劇裡,齊明月的人生真是不值得。
我現在看到第12集,眼看著編劇開始給齊明月安排感情線了,有觀眾不樂意,覺得占據傻白甜女主角的戲份了——給平凡人加束光,不就為了襯托李尖尖令人羨慕的夢幻生活嗎。
不過,劇演到這第三部分,大學畢業後的生活,「歸國二子」追求當年的小妹妹,本來一部溫馨家庭劇,以肉眼可見的弧度轉軌,突轉成偶像劇,的確讓像我這樣的觀眾追不動。好比這樣的姑娘,五官拆開來看,都還不錯,可合在一張臉上,總覺得哪裡不對。
《以家人之名》差不多就是這樣一部國產劇。李海潮和凌和平這兩位爸爸鬥嘴多好玩兒,三兄妹叫人羨慕,溫馨的家庭日常好看。兩組人馬分頭回來搶兒子,兩個兒子罵他們的DNA貢獻者,嘴上都挺不留情的,過癮。看譚松韻演的這個咋咋呼呼的可愛小姑娘,老阿姨也感到喜歡。後面開始各種三角戀,「官配發糖」什麼的,偶像劇派頭走起,好這口的估計看得津津有味。
二子歸國後,凌霄住到李尖尖對門,尖尖又跟倆高中同學全租——這又演的哪出老友記啊?我感覺,好多路人觀眾是受「雙爸」設定蠱惑入坑,三兄妹日常溫馨互動場面咀嚼得有滋有味,再往後,男女青年登場加戲,兩位爸爸靠邊站,最開始喜歡它的沖動消失,濾鏡不再,老阿姨就想看家長互相數落,兄妹吵架鬥毆,家庭瑣碎,溫馨日常。
回顧一下這部劇是怎麼出圈的,好像是因為那些叫人生氣的場景。
看凌霄那個外婆來,是不是很氣?講話尖銳,臉色也很刻薄的,怎麼凌霄不是你外孫嗎。醜陋的動作蠻變形的,不明白她在恨誰,不見得她愛女兒,一張嘴就是數落她當年不該離婚,不該放棄孩子,現在回來了不該任由李海潮搶兒子,也不見得她愛外孫,在凌霄面前隻展現倚老賣老那一套,等等,總之每一件操作都不合理、叫人生氣。
小柳丁的出現,更氣,哥哥又不是個玩具,不給買就大哭大鬧?陳婷你不是已經因為疏忽失去了一個女兒,怎麼還會放心大膽地讓小柳丁獨自去闖蕩呢。
看趙光華第一次出現,攔著小哥,共計5次雙手抓肩,阻止他離去。看得氣炸了。小哥你憤怒離去的時候非得往前走嗎,退後一步向後轉明明海闊天空啊,一定要恰好走到趙光華一根胳膊的距離內叫他站著不動就能包抄你嗎。氣死個人。
氣好像沒有來由,實際蠻有道理。編劇心裡的小九九,就是要觀眾生氣。所謂撩撥情緒,生氣這種情緒,沖動易感,還便於傳染。生氣很容易激起你發朋友圈發微博的欲望。
去年春天,我看姚晨主演的那部《都挺好》,本來也是隨便看看,看到蘇大強這個不爭氣又好面子的爹,錢被小保姆騙走的時候,我怒氣值達到了頂峰,怒發一條沒頭沒腦的朋友圈:「蘇大強不會還想要跟小保姆結婚吧?」。表示氣憤的朋友還挺多,明顯大家是真被氣到了。情緒還真是做不得假。
一部電視劇,想要激起共識,生氣牌最容易打,催淚牌次之,最難的是叫你笑。所以你看《以家人之名》,煽情戲挺不少。尖尖跟兩位哥哥在天臺上看流星雨,對著流星喊媽媽的時候,令人唏噓。一個莫名樂觀的從小失去母親的姑娘,原來她的哀傷與期許,都放在心裡呢。
看到李爸在小哥生日晚餐上那段酒後真言,我直接看抽泣了,他說,「從這麼點大,餵養大了,捧在手心上,不捨得罵,不捨得打,有些人非得提醒我,說我不是親爹,不是親爸,不是親人,那親人在哪兒啊」。這集後面還有呢,回憶李海潮當年是怎麼把小子秋從農村帶回城裡的。一哭未平,一哭又起。小尖對著她爸說,「可是你床都買好了呀」。小子秋出現,衣衫襤褸,臉上還特地抹了灰,背著個菜簍子,抓了把鐮刀,李海潮本來自我勸說只是來看看,看完就走,看到子秋這副可憐又懂事的樣子,終於沒忍住,把子秋帶了回家。這一出是非常古典的催淚彈,果然有效。
80年代一部臺灣電影叫《媽媽再愛我一次》,非常催淚,以至於「世上只有媽媽好」這句歌響起,有人生理反應就是哭。《以家人之名》第二部分的主線設置其實與之類似。
子秋的生父回來找他,是因為膝下無子,回來尋血脈,用「為了孩子將來」那一套,拆散他們一家。而李爸,想想子秋前程,下決心支持子秋認回趙華光,去英國留學。《媽媽再愛我一次》更為煽情,它讓五六歲的孩子,跪下來求奶奶,把媽媽還給他。但那是80年代,「窮」是時代主題,片中的母親秋霞生活的確非常艱難,那時的觀眾會對她的選擇更能感同身受一些。不知到了現在,還有多少人會認可,相信錢比愛更容易讓孩子幸福。
更多地方其實就在暗戳戳地氣你,犧牲合理性不顧一切地,氣到你拍桌子為止。當代國產劇裡,反派角色除了給主角制造障礙,另一大功效就是讓你生氣。看趙華光黑眉黑臉地到面館,臉上就寫著「我又來了,你可以開始生氣了」。他要真是個思維正常的父親,想對兒子好,彌補從前的缺席,可以選擇適量參與,加入「雙爸」大家庭裡來,有愛出愛,有錢出錢,必須非黑即白地買斷子秋嗎?可是不如此,觀眾看到錢婆婆罵「狗東西」,也不會感到解氣。
前一陣《三十而已》裡面的林有有,讓多少女性觀眾氣得牙癢癢呢。林有有在工具人這個領域裡能在今夏小螢幕裡當最強王者,得歸功於編劇啊。能看得出來《三十而已》的編劇是下了狠心,索性就完全放棄這個角色的人物弧光,工具到底,什麼招人煩的特征都往她頭上安。
像凌霄媽媽這樣的角色,拋下兒子表面上看算狠心,邏輯卻是合理的,她走之前那個狀態,活在後悔中,又想尋找出口,最後演變為停不下來的吵架發怒機器。年幼的孩子意外身亡,夫妻之間互相責怪,很容易分崩離析,因為心中的傷痛無法愈合,內心無法獲得寧靜。也算是為輔助角色努了努力,所以看到她離開,反而不會那麼生氣。
到了小年青談戀愛的第三部分,感覺倒是符合宋威龍青春片臉型(和演技)了,前面家庭生活部分真是難為他了。我發現我對劇情的期待,不是李尖尖到底是跟凌霄在一起了還是跟賀子秋(我猜肯定是凌霄!),但蠻想要一個解釋,怎麼兩個哥哥出去整整9年,就都沒回過一趟家?曾經感情多麼親密無間,現在就有多無法諒解。
⊙文章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所有,,轉載請聯繫後臺。
「魏晉風度」
>《以傢人之名》:國產劇怎麼總靠惹人生氣出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