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寫了幾次《創造營2020》,都是在和《青2》對比的視角下來看的。今天我們拋開這種競品視角,單純從《創》三季縱向對比評價它的得與失。
《創造101》出道的火箭少女101,已經穩坐國內女團市場第一把交椅足足兩年,有了《創1》的珠玉在前,《創3》首先收獲了大批期待,期待下一個創造出超過火箭少女101的新陣容。
甚至,高於前作。
在先天配置下,節目組就表現地不惜重金和不遺餘力。《創3》教練陣容,承包了歸國四子之三(吳亦凡即將登場),還有同門女教練宋茜。過去的幾年裡,內地觀眾通過他們第一次了解「練習生」,幾乎是在向上一個流量時代致敬。
此外飛行教練的設計,也貢獻不少金句和流量,例如「大張偉 大可不必」成為節目一時笑點。
但縱然「好牌」在手,但也許,他們的一些決策未必成功,《創造營2020》也在失去部分「創造」能力。
最大的「失誤」,可能就出在第一場初評級舞臺——個人戰。
個人戰的決定是教練團集體決策的,他們認為要先進行一場 「自薦」PK,初步看出誰是最強實力,然後「再把他們拉到團隊中看是否合適,不合適就下來。」
這個邏輯看似正確,其實有個坑在等著他們。
第一輪自薦PK中,當然不少是他們眼中「達不到最強舞擔/vocal」的人。
「我覺得不夠,遠遠不夠。整個《創3》最強舞擔,但我覺得在你身上看不到這個標準。」這是黃子韜對來自SNH48的趙粵的評價,集萬千期待於一身率先登場的她,在第一輪中就悻悻離場。
這看似是比賽規則使然,但那些不是弱者的夢想,怎麼辦?那些寄超越自己的人,在哪裡?
多樣化、個性化的觀眾,希望弱者成長的故事和情感寄托,都沒有在第一期個人戰裡找到答案。
因為首期節目,隻歌頌成功者。
有網友說,這不是我們熟悉的創造營,這是「達人秀」。
這個評價有一定的道理。因為個人秀,看似是為了凸顯個人辨識度,實則反噬團綜價值觀。
團體偶像選秀,從來都不是選出所有的「最強」的人組成一個team。而是預留7個9個或者11個位置,讓多樣化的選手都能成功,也讓觀眾擁有更多元的pick選項,並且,他們個性化的pick也可以成功出道,而不是只為了冠軍榮耀。
其次,回顧《創》系列乃至原版《Produce 101》,初評級的團舞,就是區別於傳統選秀的顯著標誌。
此外,團舞展示的特點是,在表演過程中就伴隨著人和人之間的橫向比較,個人秀通常通過額外的加試等形式推出。透過一場表演直接看出一個選手是否達到團隊出道的水準,而不是必須看完多個表演,在觀眾腦海中實現自我完形。
個人戰,回到了「選秀1.0」時代的才藝展示環節,在《超級女聲》《中國達人秀》裡,我們都有看到過。
近兩年來,已經鮮有個人戰才藝展示的綜藝節目得到觀眾認可。因為它對觀眾「自我完形」能力提出了高要求。
不否認,有了個人戰作為基礎,第二輪「團舞」再評級的認知會容易很多,但在此之前,已經付出了高昂的觀眾培養成本。
但回過頭來看,如果我們把《創3》第一期的個人戰環節取消,直接進入團舞評級,整個節目,是不是也完全成立?
所以,有理由認為,個人戰的嘗試,成為《創3》初印象的失誤。
回到標題之問,《創造營2020》,還能不能「創造」出下一個火箭少女?
從節目制作的角度來看,過去兩屆《創造營》留下了一個寶貴經驗:團隊綜藝選拔分兩種類型,一種是「實力C位」,比如《創1》中的孟美岐、吳宣儀,《創2》的周震南,一種是 「話題C位」,比如《創1》的楊超越、王菊。
「實力C位」和「話題C位」仿佛是一個團綜的雙引擎,但凡一個方面走紅,那就是一個S級綜藝的量級和影響力,比如周震南。而如果集體開花,那將是如《創1》般的跨時代的大爆款。
隨著團綜常規環節的回歸,《創3》的成色,更偏重「實力C位」,希林娜依·高、王藝瑾是實力C位的有力候選人,而「話題C位」表現乏力,隨著團綜內容逐步開展,張藝凡將有可能受到更多話題關註。
從「敢」字當頭、刪減成團數量、到個人戰選拔,《創3》從定位上就選擇走向更專業級的藝能考核,而不是僅僅是更大眾的娛樂了。
我們有理由推斷,在「最嚴格女團篩選」的旗幟下,《創3》未來的影響力,很可能走向介於《創1》和《創2》之間。
你預測會怎樣?
>高配置《創造營2020》陷入創新困境?個人戰可能是最大「敗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