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近兩年,網飛始終在不遺餘力地拓展華語劇市場。
遺憾的是,結果卻並不理想。
從噱頭十足的《罪夢者》,到後來的《極道千金》與《彼岸之嫁》。
評分一路下跌(7.1,5.8,4.9),讓觀眾大失所望。
最近,又有一部網飛出品的華語劇來了。
萬萬沒想到,它竟然實現了口碑逆襲,為網飛打了一場翻身仗——
誰是被害者
導演:莊絢維 / 陳冠仲
編劇: 梁舒婷 / 徐瑞良 / 黃雨佳
主演: 張孝全 / 許瑋甯 / 王識賢 / 黃河 / 李沐
上映日期: 2020-04-03(台灣)
集數:8
單集片長: 60分鐘
這是上個月末剛上線的一部劇集。
截止目前,豆瓣評分8.1,是網飛目前出品的華語劇最佳。
此劇改編自臺灣暢銷小說《第四名被害者》。
從名字就能看出來,這是一部犯罪懸疑題材的作品。
劇集不僅延續了原作燒腦和推理的部分,在尺度上更是大到驚人,且完全沒有馬賽克。
每集的開頭,都有一段鄭重提示。
注意這幾個關鍵字:「暴力場面」 「身心不適」 「推敲觀賞」
這可不是在嚇唬人。
第一集剛開始,就出現了浴缸裡「溶屍」的特寫鏡頭。
到了第二集,被焚燒的「焦屍」又完整地呈現了出來。
就連主演之一的許瑋甯也表示,被劇中「屍體」的還原程度嚇得反胃。
(手動馬賽克,給大家感受下)
尺度之外,這部劇真正大獲好評的部分,是其精妙的設定和緊湊的劇情。
男主角方毅任(張孝全 飾)是一名患有亞斯伯格症的鑒識官。
先給大家簡單科普一下:
亞斯伯格症被認為是自閉症的一種,其主要症狀為社交困難、溝通困難,以及個性偏執等等。
而鑒識官的主要工作,就是從犯罪現場取證,並運用相幹專業技能來輔助推理、幫助破案。
這兩個特征結合,將方毅任變成了個不近人情、只關心案件的「怪人」。
而女主角徐海茵(許瑋甯 飾)和方毅任恰恰相反。
她是一家知名媒體的資深記者,在職場打拼多年,深諳人際往來之道。
她可以為了獲得一手資訊,八面玲瓏、謊話連篇。
不僅如此,她還和在私下和警局的人交往密切,以套取各類案件的最新消息。
這兩個看似水火不容、格格不入的人,卻因為一起連環殺人案被聯繫在了一起:
一名失蹤女歌手,被發現死在了一家旅館的浴缸裡。
浴缸裡放置了濃度極高的強酸,被發現時,屍體已經面目全非。
發生命案的旅館房間裡,沒有他人進出的痕跡。
而女歌手屍體的死狀,竟和她未發表的最後一張專輯封面照一模一樣。
一時間,這起駭人聽聞的溶屍案,占據了各大媒體的頭條。
女歌手的專輯也成功發表,並且銷量驚人。
當方毅任介入屍體調查時,發現了一個驚人的事實——
女歌手明明有整型史,可是這具屍體的面部骨骼卻毫無整型痕跡。
更驚人的是,根據屍體的下半身骨骼特征可判斷,這應該是一具男屍。
換句話說,這名死者並不是這個女歌手。
那死者到底是誰?為什麼死狀要模仿女歌手的封面照?失蹤的女歌手又在哪裡?
這些疑問尚未解決,很快又發生了第二起命案。
在一棟還未完工大樓裡,發生了焚屍案。
屍體已經被燒得面目全非,無法確認身份。
但是在屍體附近,卻發現了一張工牌。
工牌上的工程師,恰好就職於這棟大樓的開發商。
經過警方的屍檢和調查,發現這名死者並非工牌上的人。
她真正的身份,竟是上一起溶屍案中被認為的死者,也就是那名失蹤的女歌手。
不僅如此,這兩具屍體都有一個共同點:死前體內被註入了大量的麻醉劑。
也就是說,這兩起案件很可能是同一個人所為。
按照這個邏輯推理,下一個死亡的人,就是工牌上的工程師。
果不其然,很快警方又發現了工程師的屍體。
與此同時,第一個旅館中的死者身份也查明了:
他是一家夜店的男服務生,從小有性別認知障礙,並渴望成為女性。
隨著案件逐漸深入,死者的身份都漸漸明晰。
但真正的兇手,直到現在仍然銷聲匿跡。
警方通過總結了這幾起案件,發現了一個重要的共同點。
每一個死亡的人,都在死前完成了自己難以實現的願望:
服務生希望成為女性,在死前扮演成女歌手,願望達成後死在旅館。
女歌手希望發表專輯,在死前專輯大賣,願望達成後死在大樓。
工程師希望揭發自己所在的黑心公司,在死前成功揭露,願望達成後死在倉庫……
換句話說,這是一個有計劃和預謀、精心設計的連環殺人案。
至於兇手是誰?TA為什麼要幫助死者實現願望?又為什麼要殺人?
這些謎題就不過多劇透了,大家可以去劇中尋找答案。
同為犯罪懸疑題材,為什麼《誰是被害者》能夠超越《罪夢者》,獲得觀眾的普遍好評?
在我看來,是因為此劇在人物設定和劇情設置上,都體現出了華語劇裡難得的用心程度。
先來說說人物設定。
張孝全飾演的方毅任,患有亞斯伯格症(和美劇《非典型少年》的主角是同一種病症)。
為了演好這個人物,主創團隊找來專業的心理醫生,進行專業的分析與指導,使得這個人物的言行更貼近真實。
片中有一場戲讓人印象深刻:
方毅任和徐海茵在停車場,商榷利益交換的條件。
上一秒,方毅任還認為自己占據主動,振振有詞。
可當他發現自己的把柄被徐海茵握在手中,被對方威脅時。
他馬上變了一副臉色,然後徐徐走回自己的車內。
性格中狂躁、偏執、近乎瘋狂的部分,在這個密閉的空間裡徹底爆發。
當他發泄完情緒,下一秒,又無縫切換回冷靜理智的狀態。
他巧妙地利用自己手上的資源優勢,和徐海茵交換資訊。
一個在極度狂怒與極度理智之間搖擺的病人形象,由此鮮活地立了起來。
徐海茵這個角色同樣如此。
主創團隊找來了專業的記者,去研究和挖掘他們身上的工作狀態,用於劇中的角色塑造。
片中有一場讓人印象深刻的戲:
徐海茵為了採訪第一個死者(男服務生)的家屬,謊稱自己是提供相幹社會服務的工作人員。
她事先做了一系列小動作:
衣服,從低胸襯衣換成了純白色的衛衣。
頭髮,從披肩紮成了馬尾。
目的很明顯,就是為了博取受害者家屬的好感與信任。
更絕的還在後面——
為了完美營造一個人畜無害的社工形象,她在出發之前,刻意滅掉了自己還沒抽完的煙。
可是,當死者的妹妹出來後。
徐海茵意外地發現,其妹妹也喜歡抽煙。
於是她又馬上掏出煙,和死者妹妹坐在臺階上一起抽。
這幾處細節上的動作設計,已然將一個為達目的而無所不用其極的記者形象,極盡描摹地呈現在觀眾面前。
除了人物設定上的走心,《誰是犯罪者》在劇情上也值得一提。
劇集圍繞著連環殺人案展開,環環相扣,層層解密。
最重要的是,在緊湊的劇情和精巧的故事之上,它將矛頭直指當前普遍存在,卻不被廣泛重視的社會議題:
性別認同、校園霸凌、企業壓榨、外貌歧視等等。
從劇名開始,主創團隊的「野心」就昭然若揭——
他們並未將鏡頭聚焦於作案手段高超的加害者,而是重點關註這一個個不被社會關心和重視的受害者,以及他們所代表的底層人物群像。
通過這群想要放棄生命的人,來反映社會問題,並探究其背後自殺動因。
以此引發大眾對這些問題的關註、以及對自殺群體的關愛。
根據統計,中國每年有約30萬人自殺。
走向自殺的現實原因多種多樣,但有一個情感上的共同點卻殊途同歸:
這些下定決心去自殺的人,都覺得自己不被重視和在乎了,覺得自己在這個世界活著沒有意義。
這點恰好和鑒識工作形成一種悲傷的聯結——
因為鑒識人員的職責,就是通過細枝末節的線索,去還原死者生前的每一個細節,去關心死者生前的每一件小事。
正如制作人曾瀚賢所說:
「鑒識科學有一句話,生前沒有人在乎你是誰。
當人死了,卻拼命用各種方法查出你是誰,可惜傷心的點在於,人已經死了。」
從這個角度來看,《誰是被害者》想要探討的核心,仍然是對於生與死意義的思考。
生命的意義到底是什麼?死亡的意義又是什麼?
這是一個永恒的哲學問題,沒有人能給出完美的答案。
但《誰是被害者》給出了它的答案:
不論是選擇生還是選擇死,我們都在選擇過出自己有價值的人生。
只不過,有的人選擇有價值地活著,有的人選擇有價值地死去。
但是,那些選擇有價值地死去的人,卻忽略了一點:
死亡何其簡單,又何其短暫。
一直努力活著,才是最大的考驗。
活得有價值,是比死得有價值,更有價值的一件事情。
*本文作者:張不才
>無碼的大尺度,這新出華語劇可真敢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