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時辰計時法到底是什麼?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時辰計時法到底是什麼?

  隨著古裝劇《長安十二時辰》的大火,人們除了對盛唐文化的向往之外,也對劇中主要的時間線索——時辰計時法,充滿了興趣。

  其實,我們在不少古裝劇中都聽過這個計時法,什麼午時三刻、子時、醜時、打更等等也是耳熟能詳,但是十二時辰計時法究竟是如何計時的,和我們現在的二十四小時計時法又有什麼相同之處呢?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時辰計時法到底是什麼? 戲劇 第1張

  

  著名學者王力先生,在他主編的《中國古代文化常識》(第四版)中就詳細介紹了這一計時法,我們節選了其中一部分為大家做個簡單介紹。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時辰計時法到底是什麼? 戲劇 第2張

  

  

  古人主要根據天色把一晝夜分為若干時段。一般地說,日出時叫作旦早朝晨,日入時叫作夕暮昏晚(古代夕又當夜講,通作昔。《莊子·天運》:「蚊虻〈ménɡ〉口僭〈zǎn〉膚,則通昔不寐〈mèi〉矣。」《說文》:「晚,暮也。」)所以古書上常常見到朝夕並舉,旦暮並舉,晨昏並舉,昏旦並舉,等等。

  太陽正中時叫做日中,將最近中的時間叫做隅(yú)中(《左傳·昭公五年》孔穎達疏「:隅謂東南隅也,過隅未 中,故為隅中也。」),太陽西斜叫做昃(zè)。

  了解到這一點,對於古書上所說的「自朝至於日中昃不遑暇食」(見《尚書·無逸》)這一類記錄時間的話就了解得更加具體了。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時辰計時法到底是什麼? 戲劇 第3張

  

  故宮博物院乾清宮日晷

  古人一日兩餐,朝食在日出之後、隅中之前,這段時間就叫做食時或蚤食;夕食在日昃之後、日入之前,這段時間就叫做晡(bū)時(晡時也寫作餔時)。日入以後是黃昏,黃昏以後是人定。《孔雀東南飛》說「晻(yǎn)晻黃昏後,寂寂人定初」,可以看成為古代這兩個時段之間的確切描繪。人定以後就是夜半了。

  《詩經》說:「女曰雞鳴,士曰昧旦。」(見《詩經·鄭風·女曰雞鳴》)雞鳴和昧旦是夜半以後先後相繼的兩個時段。昧旦又叫昧爽,這是天將亮的時間。此外古書上又常常提到平旦、平明,這是天亮的時間。

  古人對於一晝夜有等分的時辰概念之後,用十二地支表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恰好等於現代的兩小時。(小時本來是小時辰 的意思;因為一小時只等於半個時辰。)和現代的時間對照,夜半十二點(即二十四點)是子時(所以說子夜),上午兩點是醜時,四點是寅時,六點是卯時,其餘由此順推。

  近代又把每個時辰細分為初、正。晚上十一點(即二十三點)為子初,夜半十二點為子正;上午一點為醜初,上午兩點為醜正,等等。這就等於把一晝夜分為二十四小時了。列表對照如下: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時辰計時法到底是什麼? 戲劇 第4張

  

  古人有所謂十二辰的概念,就是把黃道附近一周天的十二等份由東向西配以子醜寅卯等十二支,其安排的方向和順序正好和十二次相反。二者對照如下表: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時辰計時法到底是什麼? 戲劇 第5張

  

  歲星由西向東進行,和人們所熟悉的十二辰的方向和順序正好相反,所以歲星紀年法在實際生活中應用起來並不方便。

  為此,古代天文占星家便設想出一個假歲星叫做太歲(《漢書·天文志》叫做太歲,《史記·天官書》叫做歲陰,《淮南子·天文訓》叫做太陰),讓它和真歲星「背道而馳」,這樣就和十二辰的方向順序相一致,並用它來紀年。

  根據《漢書·天文志》所載戰國時代的天象紀錄,某年歲星在星紀,太歲便在析木(寅),這一年就是「太歲在寅」;第二年歲星運行到玄枵,太歲便運行到大火(卯),這一年就是「太歲在卯」,其餘由此類推。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時辰計時法到底是什麼? 戲劇 第6張

  -END-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時辰計時法到底是什麼?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