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貝子丨紫禁之巔的權力結構圖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十一貝子丨紫禁之巔的權力結構圖 戲劇 第1張

十一貝子丨紫禁之巔的權力結構圖 戲劇 第2張

中國古建築的屋頂上是一個完全不一樣的世界,布滿屋瓦的曲面好像是長著鱗片的大魚,隨時可能變化為鵬,向天空飛去。

十一貝子丨紫禁之巔的權力結構圖 戲劇 第4張

鱗次櫛比的四川民居屋頂

十一貝子丨紫禁之巔的權力結構圖 戲劇 第5張

南北屋頂的差異

金庸小說《碧血劍》第十三回描寫主人公袁承志遠赴關外盛京(今遼寧省瀋陽市),意圖刺殺滿清皇帝皇太極,於夜間遣入皇宮,尾隨三名官員和四名太監來到一座大殿前,「見殿外匾額寫著‘崇政殿’三字,旁邊有行彎彎曲曲的滿文。……袁承志展開輕功,已搶到牆邊,使出‘壁虎遊牆功’沿牆而上,頃刻間到了殿頂,伏在屋脊之上,傾聽四下無聲,自己蹤跡未被發見,於是輕輕推開殿頂的幾塊琉璃瓦,從縫隙中凝目往下瞧去。只見滿殿燈燭輝煌,那三名官員正跪在地下,行的是三跪九叩大禮。」

十一貝子丨紫禁之巔的權力結構圖 戲劇 第4張

瀋陽故宮崇政殿

崇政殿是瀋陽故宮的正殿,至今保存完好。哪位朋友如果有幸登上此殿屋頂,嘗試重復一下袁承志的手法,推開幾塊琉璃瓦,往下看看,一定會大失所望——因為除了厚厚的泥層,什麼也看不見。

十一貝子丨紫禁之巔的權力結構圖 戲劇 第4張

江南建築鋪瓦的屋頂

金庸先生是浙江海寧人。江南潮濕多雨,為了保持通風透氣,也為了維修方便,民居建築的屋頂通常只鋪兩三層薄薄的瓦,或者在瓦的下面加鋪一層望磚。掀開瓦和望磚,直接可以透過椽子之間的縫隙看到室內。

十一貝子丨紫禁之巔的權力結構圖 戲劇 第4張

瀋陽故宮崇政殿屋頂內景

可是北方地區的情形完全不同,為了抵禦苦寒的冬季,屋頂需要具備保溫功能,瓦的下面必須做幾十公分厚的一層灰背,材料混合泥土、石灰、麻草,非常堅實,其工藝稱作「苫(音山)背」,灰背下面還有一層封閉的望板,並無任何縫隙可尋。除非有透視眼,否則即便揭開瓦,也絕不可能看見殿內的情況——這段情節是金大俠所擺的一個小小的烏龍。

十一貝子丨紫禁之巔的權力結構圖 戲劇 第5張

茅屋與草堂

原始人類最初住在山洞里,從嘗試搭建簡陋的房屋開始,屋頂就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古書稱之為「宇」,全靠它遮風避雨。從考古遺址來推斷,無論是南方的河姆渡還是北方的半坡,幾千年前的住宅都採用坡屋頂的形式,頂上鋪的都是幹草。先秦時期的墨家稱頌堯舜的聖德,說他們住的宮殿「茅茨不翦」,意思是茅草屋頂不加修剪,以此表達崇尚儉樸之意。其實那會兒瓦還沒發明,茅草曬幹後又輕巧又保溫,而且容易加工,是最合適鋪在屋頂上的材料,與奢儉無關。

十一貝子丨紫禁之巔的權力結構圖 戲劇 第4張

北方半坡遺址茅屋復原

春秋時期用泥土燒制而成的瓦正式出現,防水性能優越,樣子也好看,逐漸成為屋頂的主流鋪裝材料。但直到20世紀後期,還有很多地方的農舍採用茅草屋頂,當然不是效法堯舜刻意求儉,而是貧困窘迫之下的無奈之舉。不過也有例外,比如雲南哈尼族無論窮富,住宅都保持茅草覆頂的傳統,充分發揮茅草良好的隔熱功能和透氣效果,住起來很舒服,外觀看上去厚墩墩的,叫做「蘑菇房」,頗有童話色彩。

後世有一些文人的住宅採用類似的茅舍形式,號稱「草堂」,往往也是受經濟條件所限,例如東漢學者李育隱居杜陵講學時所居的茅室,又如杜甫在「安史之亂」期間避難成都時所住的浣花溪草堂。

十一貝子丨紫禁之巔的權力結構圖 戲劇 第15張

十一貝子丨紫禁之巔的權力結構圖 戲劇 第4張

後世重建的成都杜甫草堂

杜甫草堂因為那首《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而廣為人知,現存者當然不是唐代原物,而是後世為了紀念杜甫而重建的祠堂,保留了茅屋的形象。

郭沫若先生曾經為杜甫草堂題寫對聯:「世上瘡痍詩中聖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稱讚杜甫是人民詩人。後來在《李白與杜甫》一書中又對杜甫大加批判,抓住「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這幾句,說:「屋頂的茅草有三重,這是表明老屋的屋頂加蓋過兩次。一般來說,一重約有四、五寸厚,三重便有一尺多厚。這樣的茅屋是冬暖夏涼的,有時比住瓦房來還要講究。茅草被大風刮走了一部分,詩人在怨天恨人。使人吃驚的是他罵貧窮的孩子們為盜賊。孩子們拾取了被風刮走的茅草,究竟能拾取多少呢?……他在訴說自己的貧困,他卻忘記了農民比他窮困百倍。」這番妙文今天可以當笑話來看。

十一貝子丨紫禁之巔的權力結構圖 戲劇 第4張

唐代盧鴻《草堂十志圖》中的嵩山草堂

十一貝子丨紫禁之巔的權力結構圖 戲劇 第4張

《圓明園四十景圖·北遠山村》中的茅屋

很多文人更喜歡在園林中建造草堂,因為這樣的建築富有村野田園的韻味,能夠體現澹泊悠遠的情懷,著名者如白居易的廬山草堂、盧鴻的嵩山草堂等。一些皇家苑囿和豪門權貴的園林為了標榜清逸的風尚,偶爾也會在園中仿建類似的草堂,例如唐朝的玉華宮和清朝的圓明園、避暑山莊,都點綴了一些草堂茅屋,清朝康熙年間大學士明珠的相府花園中同樣建了一座茅齋,連《紅樓夢》中的大觀園也設了一個稻香村,「隱隱露出一帶黃泥築就矮牆,牆頭皆用稻莖掩護,……里面數楹茅屋」,以示農家田舍之趣。

北宋文人王禹偁貶官黃州時自建一座小樓,以當地所產大竹剖片,代替瓦鋪在屋頂上,夏日落雨叮當,宛如奏樂,可算別出心裁。有一些地方的民居用成片的樹皮來做屋頂,效果類似茅草。日本宮殿、神廟等重要建築經常用貴重的檜木皮覆頂,製作十分精細,算是一種特殊的營造手法。

十一貝子丨紫禁之巔的權力結構圖 戲劇 第4張

日本京都禦所紫宸殿的檜木皮屋頂

十一貝子丨紫禁之巔的權力結構圖 戲劇 第5張

瓦與獸件

「瓦」原本是陶器的總稱,後來才成為屋頂構件的專名。中國古代制瓦的工藝很發達,能夠燒出琉璃瓦、黑筒瓦、小青瓦等不同類型的屋瓦。只有皇家建築和大型寺廟才能使用琉璃瓦,衙署和官員住宅可以用黑筒瓦,一般民宅主要用小青瓦。

十一貝子丨紫禁之巔的權力結構圖 戲劇 第4張

頤和園彩色琉璃瓦屋面

琉璃瓦的表面有一層釉質,防水性能最佳,而且顏色十分鮮亮。北京紫禁城大量使用黃色琉璃瓦,與紅色的牆面相得益彰,盡顯皇家威嚴。明代所建的北京智化寺的殿堂獨樹一幟,使用黑色琉璃瓦,成為一大特色。宋朝和元朝很流行五彩琉璃瓦,清代圓明園方壺勝境景區的樓閣、亭榭屋面也鋪裝類似的彩色琉璃瓦,以此表現光炫奇絕的神仙境界。一些王府正殿往往在在屋面中央的大部分地方都鋪普通的黑瓦,只在周圍鋪一圈綠色琉璃瓦,這種方式稱作「剪邊」。

十一貝子丨紫禁之巔的權力結構圖 戲劇 第4張

漢代宮殿「長樂未央」瓦當

屋頂鋪瓦有一套完整的工序。先鋪一層板瓦做「底瓦」,通常上下依次疊壓,排成一列,而且上面的每片瓦要蓋住下面那片瓦的60%,因此有個口訣叫「壓六露四」。鋪完底瓦,再鋪上面的蓋瓦,從屋簷一直鋪到屋脊。最下面屋簷位置的蓋瓦和底瓦一般要附帶一個圓形或弧形的垂直面來保護簷口不被雨水淋濕,稱作「勾頭」和「滴水」。漢朝時候把勾頭叫做「瓦當」,長安宮殿遺址上挖出不少瓦當上刻著「長樂」、「未央」字樣或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的圖案,非常精美。

十一貝子丨紫禁之巔的權力結構圖 戲劇 第4張

廣州陳家祠堂屋脊

除了瓦之外,屋頂上還有凸起的屋脊,是裝飾的重點所在。嶺南地區尤其注重屋脊本身的雕飾,著名的廣州陳家祠堂在長長的屋脊上用灰塑和陶塑的方式刻畫了大量的人物、山水、鳥獸、花草,宛如熱鬧的連台本戲,令人目不暇接。

中國古建築以木結構為主,最怕失火,除了早期的屋頂曾經用銅鳥作點綴之外,後來主要用水生物造型來裝飾。《漢紀》記載柏梁殿失火後重建,來自越地的巫師占卜說海里有一種尾如鴟鳥的神魚能夠激浪降雨,於是就開始在屋脊上模擬這種魚的形象,稱「鴟尾」,以求壓制火災。另外在屋頂的側面曾經安裝「懸魚」和「惹草」,同樣都是水里的東西。

十一貝子丨紫禁之巔的權力結構圖 戲劇 第4張

清代建築鴟吻形象

「鴟尾」到了後世,演化為「鴟吻」,身份變成「龍生九子」之一,據說「性好觀望」,因此高踞屋脊兩端,東張西望。鴟吻還有一個兄弟叫「嘲風」,騎在傾斜的垂脊上,個人特質是「好險」。清朝官式建築的鴟吻又叫「正吻」,形狀比較規整,由卷尾、嘴頭、背獸和背上的劍把幾個部分組合而成,民間傳說這是一條懶龍,會逃跑,張天師用寶劍把它壓在屋脊上。住宅建築大多不裝鴟吻,兩端有許多處理手法,有一種樣式好像翹起來的小辮子,北方地區稱之為「蠍子尾」。

古代建築的屋角上常常站立許多小獸,關於它們的傳說更多。北方官式建築屋角最外側一般是一個古人騎在一只形如母雞的大鳥身上,俗稱「仙人騎雞」,其來歷至少有五種不同的說法:一是大鳥搭救走投無路的齊泯王,二是薑太公騎著四不像,三是神仙騎鳳,四是大禹騎神鳥治水,五是由麒麟送子變化而來。

十一貝子丨紫禁之巔的權力結構圖 戲劇 第4張

紫禁城太和殿屋角獸件裝飾

屋角小獸的數量多寡由建築等級決定。以最隆重的紫禁城太和殿為例,其屋角在「仙人騎雞」之上依次排列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一種形似獅子、能噴射驗貨的怪獸,也是龍生九子之一)、押魚(身帶魚鱗、後拖魚尾的怪獸)、獬豸(羊的變體)、鬥牛(虯龍的別稱,陰雨天能散播雲霧),都蹲在垂脊上,惟有最後一個形似猴子的小獸是站著的。此獸因為位居第十而得名「行十」,手按金剛杵,背生雙翅,威風凜凜。

十一貝子丨紫禁之巔的權力結構圖 戲劇 第5張

如翬斯飛

漢代建築的屋頂還比較平直,顯得質樸端莊。到了隋唐時期,建築的屋頂曲率越來越明顯,形成下凹的曲面。從剖面來看,屋面下的梁架部分構成了一個三角形,但這個三角形的兩條斜邊實際上並不是直線,而是由若干條折線組成。要達到這樣的效果,需要對梁架上的檁條位置進行精確計算,一根一根固定好,然後鋪上椽子,把這些檁條的頂端連接成折線,這個過程叫做「舉折」。之後再加上望板、苫背、瓦片,或者直接鋪瓦,最後形成平滑的曲線。這種彎曲的屋面向外懸挑出很長的一段距離,類似拋物線,可以把落在上面的雨水排得更快更遠,而且有利於瓦片之間互相壓實,本身看上去也更加美觀。

十一貝子丨紫禁之巔的權力結構圖 戲劇 第4張

李乾朗先生繪古建築屋頂結構示意圖

從造型角度看,屋頂是中國古代建築最富有魅力的一個部分,兩邊的弧線正如書法中的一撇一捺,那飄逸舒展的坡屋面被《詩經》形容為「如鳥斯革,如翬(音輝)斯飛」,意思是好像鳥兒張開翅膀,又似五彩錦雞在空中飛翔。

十一貝子丨紫禁之巔的權力結構圖 戲劇 第4張

中國古建築屋頂形式

中國古建築最早出現的屋頂是兩坡頂,屋面向側面的山牆懸挑出去,後世稱為「懸山」,唐宋又稱「不廈兩頭造」。還有一種攢尖頂,平面必須是圓形或正多邊形,中央位置有一個頂點,外形很像鬥笠,後世的寶塔和亭子常用這種形式。商代已經出現四坡頂,樣式是中央設一條正脊,四角各設一條垂脊,又叫「四註頂」、「五脊殿」。

到了東漢末葉,出現了一種新的屋頂造型,構造相對複雜,在四坡頂的側面各加一個垂直的三角形山面,一共有九條屋脊,後世通稱「歇山」,又稱「九脊殿」、「廈兩頭造」。相傳三國時期東吳大畫家曹不興經常畫這種屋頂,有些古書因此稱之為「曹殿」。歇山頂最為漂亮,園林建築用的最多。傣族的竹樓屋頂俗稱「孔明帽」,其實是歇山的變體。

「硬山」是最晚出現的屋頂形式。這也是一種兩坡頂,與懸山的區別在於屋面兩側到山牆為止,不再懸挑出去。明代之前,磚的使用有限,大多數建築的山牆主要用土夯築,為了減少雨水淋濕,側面一定要有挑出的屋簷遮擋。明代磚的產量和質量都極大提高,山牆大多以磚砌築,不再怕雨,於是硬山屋頂得以普及——現存明清建築中硬山占據了很高比例。

在漫長的古代社會,屋頂形式是建築等級最重要的標誌之一。明清時期確定廡殿地位最高,歇山次之,懸山再次,硬山最低,攢尖相對靈活。除此之外,古建築的屋頂還有許多變體造型。屋頂兩坡交界處可以不設屋脊,而是處理成光滑的弧線,稱為「卷棚」。西南地區有一種攢尖屋頂好像頭盔一樣鼓起,得名「盔頂」。園林中有一種扇面形的屋頂,比較別致。雨水較少的地區也用平屋頂,可以兼做平台,如果在平頂周圍加一圈矮矮的簷子,就構成「盝頂」,紫禁城禦花園中的欽安殿就是這種屋頂。

十一貝子丨紫禁之巔的權力結構圖 戲劇 第4張

紫禁城角樓

更複雜的屋頂由多個單體屋頂組合而成,在宋元古畫中經常可以看到,飛簷四出,縱橫交錯,精妙絕倫。現存的故宮角樓屋頂以不同方向的多重歇山相互疊加穿插,相傳有七十二條屋脊。山西萬榮縣的飛雲樓每層都設有歇山屋頂,上下呼應,極為繁復。如果把幾個屋頂前後並聯在一起,叫做「勾連搭」,清朝非常流行。

十一貝子丨紫禁之巔的權力結構圖 戲劇 第4張

承德普陀宗乘之廟萬法歸一殿銅瓦屋頂

武俠小說中的人物都喜歡在屋頂上飛來飛去,還經常在上面打鬥,尤其以古龍筆下西門吹雪和葉孤城在紫禁之巔的那場決戰最為激動人心。我們凡人平時看屋頂,都是從地面向上看,對俠客們高高在上的瀟灑身姿十分景仰。其實屋頂上又陡又斜,無一處平整,宮殿的琉璃瓦尤其滑溜,站立尚且不易,翻騰跳躍就更難了。不過登上屋面之後,會發現那是一個完全不一樣的世界,天變得很近,自己變得特別渺小,而布滿屋瓦的曲面好像是長著鱗片的大魚,隨時可能變化為鵬,向上空飛去,感覺特別神奇。

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台觀點。

十一貝子丨紫禁之巔的權力結構圖 戲劇 第43張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