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圖為位於灣溝門鄉的生態羊場
初冬的河北省隆化縣特別美。滿眼望去還都是斑斕秋色,碧藍的天空飄著羊群般的雲朵。這里曾是全國著名戰鬥英雄董存瑞英勇獻身的地方,隆化的年輕人大都是聽著董存瑞的故事長大的,對英雄充滿崇敬,英雄的精神潛移默化影響著隆化人。
灣溝門鄉位於隆化縣西部山區,離縣城160多里,全鄉人口不到一萬。這里山青水秀,如世外桃源般保留了良好的自然環境與生態環境,天津市的重要飲用水源灤河就流經此地。這是一片安靜的土地,但也是一個相對封閉的地方,屬於當地的貧困鄉鎮。留守在村里的多是一些老弱村民,基本靠種植玉米作為主要收入,平日里,村民就到山上撿一些山杏、蘑菇等山貨作為補給。
圖為於艷明在他的羊場里
今年34歲的退伍兵於艷明是土生土長的葦塘溝村人。17年前,17歲多一點的他興沖沖地報名參軍,來到了王牌部隊——陸軍第38軍。誰知道新兵訓練結束後,他被分去當飼養員。這與小於當初的豪情壯志相去甚遠,年輕的他頓感失望,感嘆英雄無用武之地。然而慢慢地,他熱愛上了這個行當,沒有了當初對這份工作的懈怠與不滿,反而在學習與工作中得到了很大的樂趣,他這個「動物司令」一乾就是三年。也許就是從那時起,於艷明與飼養結下了不解之緣。
從部隊退役後,於艷明四處打工。在北京打工期間,小於收獲了自己的愛情,結識了現在的妻子趙秀娟。小兩口憑借自己的勤勞,慢慢在城里過上了穩定的生活。作為鄉 大家眼里「混得不錯」的北漂,當年的他們本可以在北京買一套房子安家置業,坐等升值,但是於艷明和妻子趙秀娟看到,老家的父老鄉 大家還在過著極端困難的生活,留守在村里的大多是老人和孩子。小兩口商量,現在手里有點錢了,生活條件好了,要回去用自己在外面學到的本事,練就的闖勁兒,帶動村民走上一條致富路,把在外面打工的年輕人吸引回村,把自己的家鄉建設得有模有樣。
圖為於艷明的妻子趙秀娟在羊場里
經過反復論證,小兩口合計出了一個大膽的想法:回鄉辦一個養羊場,帶領村民脫貧致富。說幹就幹,認準了的路就一頭紮進去。他們跑遍了承德附近所有的養羊基地,認真學習別人的養殖經驗,經過考察學習,一個比較成熟的方案形成了:土洋結合,利用當地豐富的玉米種植資源,養殖優質的澳洲白綿羊。在鄉 大家的支持下,小於立即著手籌建羊群繁育基地。他們兩口子把自己的全部積蓄拿了出來,再從親戚朋友、同學戰友手中借來一點錢,共湊齊200多萬元,租了地70畝,建起了當地第一個「機械化」的養殖場。
在層層疊疊的綠色山巒下,一排排天藍色屋頂的羊舍和湛藍純淨的天空相映成趣,這里就是他們的生態羊場。目前,這樣的羊舍已經建成了12座,現有羊數2000多只。見到有人進來,羊群「轟」地從羊舍後門跑到後面「放風」的院子里去了。在食槽里,記者看到都是一些紮碎的秸稈。據小於介紹,羊群吃的食物主要是以秸稈為主。他回收農戶家的秸稈,加工成秸稈飼料,這樣他可以消化掉周邊幾百戶農戶的秸稈,村民也就沒必要再去焚燒。
圖為位於灣溝門鄉的生態羊場
於艷明非常強調環保:「我們遵循的第一條原則就是不能破壞環境。」春秋兩季老鄉們焚燒燒秸稈把天都熏得得灰蒙蒙的,加劇了空氣霧霾污染的程度。「都知道有禁令,但是老鄉們燒秸稈圖省事兒,總想著誰會能查到呢。其實,天上有雙‘眼睛’監測著火點呢,怎麼能躲得了。」小於通過上網查閱了解到,環保部有專門的環保衛星遠程監控秸稈焚燒火點,他說:「總是抱著僥幸心理多累啊,秸稈本來就是喂羊的寶貝。」
記者了解到,據11月7日環保部衛星環境應用中心檢測數據顯示,2016年10月31日至11月6日期間,環境衛星共監測到秸稈焚燒火點 756個,其中河北省17個火點,與2015年同期相比增長了13個。有專家指出,積極轉變農民慣性思維,將秸稈變廢為寶是一條可行的思路。
在羊舍,記者注意到於艷明自己動手設計打造的分層裝置。羊排泄的糞便可以直接從羊舍的地板掉落到第二層的隔板上,一方面保證了羊舍上層地板的清潔和羊的健康,另一方面可以方便、利落地機械收集羊糞。這些羊糞被用作當地農作物的肥料。於艷明告訴記者:「羊糞直接用於種植玉米的肥料,玉米秸桿作為飼料提供羊群食用而不需焚燒,這樣就形成了綠色的生態產業鏈,既解決了污染難題,又節省了成本。」
圖為生態羊場內部
小於算了一筆帳:一頭羊可以消耗一畝地的秸桿,一個中等規模的養殖場,就可以消化一個鄉的秸桿,解決了農業、環保部門最頭疼的焚燒秸桿的問題,還祖國以藍天。羊糞再循環回地里種植,農民不用化肥,既保護了土地,又綠色了食品。自己再為村民們翻地種地、收割,又有效地避免了因青壯年外出打工而造成的土地拋荒問題,真可謂是「一舉三得」。
羊們有的躲在門口偷偷打量,有的眼睛直勾勾看著人,也有膽大的慢慢試探著進入羊舍,近距離觀察來客,同時還不忘繼續嚼著「美味」食料,旁邊幾只潔白的小羊羔「咩咩」地叫著蹣跚走路。為了照顧好這些小羊,工人們還專門準備了奶瓶奶嘴。待這些羊群陸陸續續回到羊舍,記者看清這些羊有的是花臉,有的是白臉,有的毛長,有的毛短。小於介紹說,他引進的這些羊群包括有澳洲白綿羊、杜波山羊、小尾寒羊等幾大品種。平日里他就吃住在羊場,與羊為伴,悉心鑽研養殖技術。就是在這里,他摸索出了一套澳州白綿羊良種快速選育、擴繁和飼養技術。
圖為羊場里的羊健康肥壯
在部隊當飼養員的經歷讓於艷明深切感受到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科學化對飼養產業的重要性。他所引進的澳州白綿羊,肉質好,飼草適應力強,患病少。這種羊以玉米秸稈作為主要飼草,混合豆粕等飼料,肉質細膩,鮮香,營養價值高,不遜於野外放養的優質肉羊。更重要的一點在於這套循環生態養殖模式為困擾京津的秸稈焚燒問題找到一條新路。
記者隨後來到了小於兩口子在羊場里的「家」。說是家,不如說是個可以睡覺的值班室。小小的屋子里擺一張床,一個寫字桌、書架里擺著滿滿當當的書。可就是這樣簡陋狹小的空間里,他們的床頭還是養著好幾盆綠色的植物,有的正紅紅火火地開著花,顯得生機勃勃。
圖為於艷明兩口子在羊場里的「家」
在採訪中記者得知,從2014年他的生態農場創立以來,於艷明可沒少吃苦頭。創業之初,從租地到蓋羊舍、買羊種,他勞累奔波,把家里的錢全投入到里面。頭一次買羊種正趕上羊價最高的時候,等羊養了幾個月成熟要賣出之時,卻趕上了羊價最賤的時候,一出一進虧了不少錢。這期間,他的父親去世了;小夥伴因為急用錢偷偷把羊賣了卻沒跟他打一聲招呼,更沒有分錢給他。各種壓力下,小於突發胃出血住進了醫院,一住就是半個月。那一年,才30剛出頭的小於頭髮全變白了,仿佛自己也變成了一只羊。
但任何困難也難不住這位當過兵的壩上漢子。最難的時候都挺過去了,如今,小於的創業熱情非常高漲。為了推廣先進的養羊技術,於艷明走村入戶,深入農家,先後舉辦了16期培訓班,培訓農民300多人次,並將技術資料免費發給養羊戶,提高他們的養羊水平。為了幫助鄉 大家致富,小於把自己育好的羊羔免費分散給村民養殖,年底再統一收回來,付給村民們養殖的工錢或差價。他的行動給了鄉 大家很大的力量。現在,盡管青壯年都外出了,但留守的老人們大多都在跟著小於養羊。
圖為於艷明在羊場飼料加工機器旁
於艷明告訴記者,現有這2000多只羊雖然數目和他初創業時相比,已經是「突飛猛進」了,但還是遠遠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羊舍的「入住率」還不到50%,這樣造成羊舍和機械的閒置,也不能形成規模養殖。小於說,自己的目標是計劃一年養5000頭羊,全部生態消化灣溝門鄉的秸桿,把自己的家鄉建設成為無焚燒秸桿的生態致富示範鄉。可是現在沒有啟動資金,只能幹著急,「目前最大的瓶頸就是啟動資金不足」小於說,「一旦籌到錢,我就可以甩開膀子帶領鄉 大家大幹一場。」
聽說可以用的眾籌方式打造「快樂農場」的思路,於艷明表示有很大的興趣。這里山清水秀,大家可以用眾籌的方式認領自己的「訂制羊」,周末時間可以來這里遊玩,在親近大自然的同時,還可以看看自己的羊長勢如何。年底時機成熟,可以領到百分之百放心的羊肉。
他給記者算了一筆帳:年底優質羊肉約80元一公斤,一只成羊可以產30公斤優質羊肉,5公斤羊頭、羊雜,總計約2500元左右。如果年初誰願意出資1500元認領一頭羊,年底他負責把這頭羊分割乾淨送貨到家。「我會按照客戶的要求把羊拉到專業場所,具體分割真空包裝,用冷藏車配送,外地的客戶一樣可以吃到我們的鮮羊肉。」小於訴記者。目前,他正積極籌備自己的網上推廣平台,讓更多人可以了解和參與到他的生態羊場建設當中。
「那你的利潤在哪兒?」記者問。「我的利潤在於走量,量越大我越有利潤,目前這樣量上不去成本也是同樣的高。另外,量上去了,生態消化的的秸桿就越多,越有利於環保,這也是我當初的出發點。」小於說。
「你自己的養殖場養的羊都不到一半的量,為什麼還要分給村民們去養?」記者接著問小於。
「要是只為自己,我就不會回來做這個養殖場了。我就是要帶著鄉 大家一起致富。盡管我現在還比較困難,用網上的話說就是‘負翁’,但我已經起步了,就要帶領鄉 大家一起走,這樣才有信服力。不能等到自己大富大貴了,再想起當初支持我們的鄉 大家。」
雖然離開部隊已經十多年了,但是在於艷明身上總是能感覺到軍人那種不服輸、認準「這個事是對的」就拼死乾的勁頭。屋子里的花開得正艷,羊兒在羊舍里叫得正歡,他的眼里閃著光。「我的中國夢就是富了鄉親,藍了天空,綠了餐桌,留住耕地。」於艷明說:「前面是人來做到夢想,後面是羊來做到人生。」(來源:新華網 記者:高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