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又一部熱劇眼下正上演。迄今為止,對某網路平台上已播出的12集《長安十二時辰》,網友給出的是8.8分的高分。社交平台上,對這部劇的服道化演則更是點讚不斷,甚至還有網友收集各路冷門知識,很有點全民來一波普及唐代文化的架勢。
看多了「辣眼睛」的古裝劇、架空劇,《長安十二時辰》對歷史細節的用心,當然讓人眼前一亮。不過擊掌叫好之餘,恐怕還有點冷知識要在這部劇播完之前蹭個熱點普及一下,比方說這部劇里的唐代軍制。
劇中出現的「旅賁軍」,是「太子十率」之下的府兵。
關鍵詞 靖安司
從第一集起,可能就有不少觀眾對劇中出場的各路人馬感到困惑。初唐到中唐,軍隊的名稱也確實紛繁。但理清頭緒,卻不是不可能。
比方說,劇中核心的單位「靖安司」,看上去權力很大,甚至能在「天子腳下」調動軍隊。但這個部門,在歷史記錄上是無從考據的。簡單來說,無論是唐代還是後來的歷朝歷代,這樣的超級部門,也是不太可能出現的。皇帝左提右攜拆分相權還唯恐不及,又怎麼會增設一個集各個部門權力於一身的衙門?劇中主要角色李必,原型是李泌,在玄宗朝是待詔翰林,為東宮屬官。安史之亂時,他曾在唐肅宗身邊參謀軍事,後來又躋身相位,從他的經歷看,並沒有執掌過類似的唐代「反恐部門」。
真正與靖安司職能相近,負責京師警衛的,是直屬皇帝的南衙禁軍。不過南衙禁軍雖然叫禁軍,卻是一支職能責任繁多,卻不見得有多高地位的軍隊。史料記載,唐代長安「凡城門坊角,有武侯鋪」,在那里駐守的便是南衙禁軍。武侯既要值守京城門戶,又要巡邏街面,類似今天的巡警。在宋代的記載中,武候還要負責防火,又像消防隊。同時,每到朝廷舉行朝會時,南衙禁軍不僅是警衛,還要負責儀仗。
對應地,警衛皇帝所在的宮城的禁軍則稱為北衙。唐初,北衙禁軍又稱羽林軍,但經過高宗、武則天和中宗時代的歷次調整,在北衙禁軍中由皇帝直接掌控的「萬騎」實際上成了真正在皇帝身邊的警衛部隊,到開元二十六年,「萬騎」正式改名「龍武軍」。在《長安十二時辰》的第四集中,闖入靖安司的就有龍武軍,光是看出鏡的一班軍士盔明甲亮,比之其他人光鮮耀目不知多少倍,就可知其地位之高。不過,電視劇中在這里有些含糊,那就是龍武軍中似乎並沒有「豹騎」這支部隊,反而同樣闖入靖安司的右驍衛雖然地位較低,但它管轄的部隊中卻有一支「豹騎」。
隸屬北衙禁軍的「龍武軍」,和隸屬十六衛中右驍衛的「豹騎」,後者得名可能是因為鎧甲上有豹皮裝飾。
關鍵詞 府兵制
至於隸屬「靖安司」的東宮「旅賁軍」,網上有人說是作者杜撰,恐怕不確。這支部隊在歷史中是留下了記錄的。東宮本來就是儲君,設置若干軍事管理機構作為下屬,供太子熟習政務,也是題下應有之義。按唐代的制度,東宮名下的設有十率,是由太子管轄的軍事機構。其中的左右司禦率府之下的折沖府,其府兵番號就是「旅賁」。順便提一下,劇中的姚汝能官職是太子右衛率,那也是東宮名下執掌軍事的官員,論品級則至少正四品。
不過,畢竟只是供太子見習,當不得真,歸東宮名下的軍事管理機構,從規模和職權上,都無法和皇帝相提並論。更不用說有唐一代,做太子的時乖命蹇,能無風無浪真正熬到登基的本來就屈指可數。
無論是東宮名下還是皇帝控制的軍事管理機構,繞不開的兩個名稱是衛和折沖府。治軍的機構在中央者,開元年間的正式名稱是「衛」,負責管理全國府兵。折沖府則是地方的軍隊管理機構,職權是征集訓練士兵。到開元天寶年間,中央控制的十六衛中,有十二衛轄有地方的折沖府。同時,為了達到「舉關中以臨四方」的目的,折沖府的數量最初也是以長安所在的關中和洛陽所在的河南為多,有研究稱,在初唐時,長安所在之關內道共設285個折沖府,有府兵26萬,占全國總數一半以上。
在衛和折沖府這一整套機構背後,則是著名的府兵制。這套制度簡要來說,就是國家直接向「編戶齊民」征派兵役。按照唐初設計的制度,府兵在地方集中訓練,或輪番衛戍京師,或維持地方治安。遇有大戰,則由朝廷確定出兵規模,任命統兵將帥,向地方征調府兵。對於被征調入伍的百姓來說,從軍十幾年後退伍,按制度可以免除其他稅役,條件不可謂不優渥。不過,這套制度對世家子弟更是有待有加。《唐六典》記載,在中央各衛中擔任中高級官職,出身至少是三品以上官員之子,或二品以上官員之孫。同時,在中央各衛的任職經歷,又是晉升更高級官職的階梯。
劇中守衛長安城望樓的,是來自隴右節度使麾下的士兵。
關鍵詞 「天保三載」
到開元年間,府兵制度已經走向崩潰。其實,從武則天時代後期,隨著均田制解體,國家控制的人口減少,地方能夠征調的兵源便逐漸枯竭。睿宗時曾下詔,從地方征調的府兵,取二十五歲者充入行伍,四十歲便可解除兵役。但到了玄宗年間,敕令中卻不得不承認,「役莫重於軍府,一為衛士,六十乃免」。在考古發現的吐魯番文書中,記載過當時蒲昌府有個叫劉文伯的士兵,在開元元年蒲昌縣對兵役人口進行登記造冊時,他已年滿六十,按規定應該退役,可府里並未接到蒲昌縣的相關牒文報告,所以未予處理,於是年邁不堪兵役的劉文伯只能逃走了事。白居易的一首詩中,則記述了一位在天寶十載被兵部征發前往雲南作戰的「新豐折臂翁」:「是時翁年二十四,兵部牒中有名字。夜深不敢使人知,偷將大石翅折臂。張弓簸旗俱不堪,從茲始免征雲南。」同樣的,兵源枯竭也直接影響了唐軍的作戰能力。天寶七載,高仙芝統兵討伐小勃律(這也是劇中提到的一個西域國家),僅在一個邊境城堡,就留下了三千多羸弱不堪征戰的士兵。
再加上玄宗朝對外用兵頻繁,唐軍的兵源更是入不敷出。所以從開元年間開始,募兵就成了補充軍隊員額的通行辦法。劇中的主角張小敬,最初的身份應該就是「兵募」,也就是從府兵中再征集的、擔負長期作戰的兵員。因為還在府兵制的框架內,所以從編制上講,張小敬隸屬「第三十三折沖府第八團」。但毋庸置疑,第八團這樣的部隊已經是常備軍的性質,在唐代文獻中,張小敬這樣長期戍邊的士兵,又被叫做「長征健兒」。與「兵募」幾乎同時出現的,還有「彍騎」「長從宿衛」之類的稱呼,指的都是各種名義的募兵。
導致第八團幾乎全軍覆沒的烽燧城一戰,按劇情設置,是節度使不肯出兵援救。其實也不難理解,募兵制推廣之後,作為唐帝國邊境守備重要支柱的節度使,兵權便開始上升,名義上由中央指揮的軍隊,逐步成為邊鎮將領的私人軍隊,直到最後演變為藩鎮。唐初設計的「內重外輕」的全國兵力部署,也變成「太阿倒持」,邊疆節度使手中的部隊,反而超過了中央直轄的軍隊。原著小說中,還出現過由邊兵蛻變而來的雇傭兵「守捉郎」。唐代的軍制如何崩壞,一葉知秋。
其實,就在電視劇設置的「天保三載」之後十一年,便是「漁陽鼙鼓動地來」的安史之亂,這場變亂對中國歷史的影響,恐怕怎麼可能都不過分。而在安史之亂初起時,發動馬嵬驛兵變的,正是那支盔明甲亮不可一世的龍武軍。
注意:
本文中有視頻,在公共場合觀看時請戴耳機。而且,據說戴上耳機觀看這部劇效果更好。
欄目主編:陳煜驊文字編輯:陳煜驊題圖來源:《長安十二時辰》官方微博
文中插圖均來自《長安十二時辰》官方微博
>靖安司、旅賁軍、龍武軍……《長安十二時辰》,沒有劇透但是有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