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我是個懶人,只做想做的事。」馬伯庸,素有鬼才之稱,行文旁征博引,犀利潑辣,妙趣橫生。
初識馬伯庸,是因為他的《殷商艦隊瑪雅征服史》,相信這個作品給各位看官留下了深刻的映像。
要說理由,並不是他寫的內容有多麼深奧,只因為喜歡這種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因為像這樣將歷史學、地理學、天文學、考古學、邏輯學、軍事學、語言學、政治學、哲學、公共關係學煮成一鍋亂燉,而且味道還不錯的小說,實在不多。
再識馬伯庸,那就可以說是因為《長安十二時辰》這本書了。
一部唐朝版的「24小時」,講述突厥狼衛在一個夜晚潛入長安城,而主人公「不良帥」張小敬最終破解陰謀,拯救長安的故事。
「腦洞先行」可以成為這部小說產生的原因。
記得看過一個親王的採訪,他在中提到小說的靈感最初源於知乎上的一個問答:「如果你來給《刺客信條》寫劇情,你會把背景設定在哪里?」
馬伯庸便開了一個「腦洞」,信手寫了一段遊戲劇本:「俯瞰長安城,一百零八坊如棋盤般排布,晴空之上一頭雄鷹飛過……」這便是《長安十二時辰》的雛形。
而《長安十二時辰》被拍成電視劇,冥冥之中注定了這是一個好作品,劇情緊湊,情節環環相扣,值得一倍速慢慢沉入劇情。
用一部劇的時間僅講述24小時,很多人都質疑是否可以精確表達出原著中的東西,畢竟近些年將小說翻拍成的劇集,多多少少都有些讓人失望,失了原著的風采。
但令人驚喜的是,從目前看來,不僅沒有一點讓人拖沓的感覺,反而步步緊逼環環相扣。從長安一案里折射出來的是看起來平靜下的暗流湧動。
《長安十二時辰》可以被稱為良心劇作,有一點原因就是因為它的演員,不是一味的追求流量,而是在關注流量的同時,更關注品質。
雷佳音演的張小敬眼神乍亮泛著精光,是張小敬該有的樣子。同時,他自有他的圓滑氣質令人信服,這則是張小敬的風骨,使觀眾信服,唯有此人,才將天下百姓的安危擔在己肩。
在當下的古裝市場上,很難看到一部古裝劇從導演,編劇,演員,美術各方面都維持在一個行業內的頂尖水準,而《長安十二時辰》算是做到了,不僅是劇情,還有服化道,每一處的細節都值得人反復咀嚼。而服化道的到位,也是小編想替這部劇吹一波的地方。
先說人物衣著,拿主角張小敬為例,因為在一人身上就體現出了唐代不同身份的服裝特質。之前作為一個公職人員,張小敬穿的是一件暗褐色圓領袍,是當時公職人員的常見裝束,這也符合當時史實。
後來他去街上對抗危機製造者的時候,穿的是一件西域獅子連珠紋的袍服,這也向觀眾們展示了當時胡風在唐朝是廣泛流行的。
如果說這兩個都不能說服你,那麼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劇中有一個張小敬作為將士的時候的回憶畫面,大家都知道唐代士兵是白色圓領袍居多,但是張小敬他穿的是一件土黃色圓領的袍子,那是因為考慮到戰士們要長期在戈壁灘作戰,著裝上非常需要有迷惑性,為了更好的隱蔽,這就跟很多大陸現代軍人穿迷彩服一個道理。
如果說對這部劇印象非常深刻的一點,那大概就是它的構圖色彩了,愛美之心人人皆有,那這部劇的這一點,就讓你沉入其中了。大家應該都了解過導演曹盾是攝影出身,那麼這也就算是一種「職業病」了,那就是他對構圖、色彩的要求相當高。
劇中的光影使用真的是讓人拍手稱讚,陽光燦爛的西市大街與黑暗無光的監牢形成對比,張小敬走出監牢的那一刻被陽光刺到眼睛。光影的運用在劇中不單是為了拍攝,還與人物的心情、命運互相呼應,真的是用心良苦。
馬伯庸一直說自己是一個「懶人」,可也就是這麼一個懶人,給編劇和導演提供了這麼一部不可多得的優秀著作,堪比美國的《24小時》,而在經過電視劇的一些藝術化加工後,更是為這部著作增添了幾分滋味。
「長安城是一匹怪獸,不變成和它一樣,就被它吞噬。」馬伯庸借主角之口,揭示了這個「盛世」的種種致命缺陷。而張小敬是個執到極致的人,你可以說他偏執,但是他的執,美得瘋魔且純粹。
那麼大家可以做一個大膽的猜測,其實書中的張小敬,就是馬伯庸自己了,而他的執,是對創作的偏執,追求完美,不被世間庸俗所干擾,侵蝕,那「長安城」,便是這世俗,他和張小敬一樣,不甘心被吞噬,所以他們擁有著「執」,他們不是在逃避,而是勇於突破挑戰世俗,就像那蓮一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大概就是他們一生所追求的。
如果說好多人是因為這部劇認識了馬伯庸,那麼我就是通過這部劇再次深入了解了馬伯庸。他說:把喜歡的事做到極致,才有資格談天分。在「宮鬥」、「穿越」等題材大熱時,馬伯庸也不為所動。
就像他自己說的,「我是個懶人,我只做自己喜歡做的事」。
他坦言自己最喜歡寫的一種品質就是「堅持」,那種即使身處逆境中,為了自己的信念,依舊披荊斬棘,這就更像《長安十二時辰》里的張小敬,雖然一直是被打壓的一方,但是始終不忘初心,走自己的路。
身處「長安」不由己,不畏強權保初心,懶得與人爭風采,卻是藝魂終在心。馬伯庸讓我們識得張小敬,張小敬使我們了解馬伯庸,如此看來,不管是原著或是被拍出的劇集,都是良心之作,而在現下,也正是缺少這誠意之作,來填補大眾的心。
>《長安十二時辰》再識馬伯庸,由一個腦洞產生的鬼才大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