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這幾天,大家是否也和小布一樣
化身追劇狂魔,只為心中的它~
對,就是這部最近熱播的
《長安十二時辰》
該劇改編自作家馬伯庸同名小說,講述了唐玄宗年間某個上元節前夕,可疑人員狼衛滲入長安,大唐王朝成立靖安司,負責戡亂抓狼,身陷囹圄的張小敬臨危受命,與天才少年李必攜手在十二時辰內破除隱患的故事。
盡管是低調上線
但口碑早已炸裂,豆瓣評分高達8.7分
是今年截至目前國產劇的口碑冠軍
妥妥的「劇王級」爆款!
唐裝仕女,秉燭夜遊,昆侖奴、胡旋舞……沉寂已久的盛唐重新鮮亮,如同一匹被丟進染缸的素綾,喧騰的染料漫過縱橫交錯的街道,像是漫過一層層經緯絲線。只見整個布面被慢慢濡濕、浸透,彩色的暈輪逐漸擴散,很快每一根絲線都沾染上那股歡騰氣息,整匹素綾很快變了顏色,透出沖天的喜慶……盛世繁華,呼之欲出。
毫無疑問
除了豪華的演員陣容
精良的幕後製作
大銀幕級別的視覺效果
腦洞清奇且高度濃縮的劇情……
該劇廣受好評還有一個重要原因
那就是
有大唐長安城里風土人情、煙火氣的打底
有陜西厚重歷史文化、盛世長安文化自信的加持
不少網友邊看劇邊在網上發出狂呼:
「看長安,想長安」「真想有機會去西安,逛遍那一百零八坊」。
原著作者馬伯庸:
「我覺得長安是一個中國最有魅力的古代城市。」
導演曹盾:
(再次表白導演,是咱地地道道的西安鄉黨,嫽紮咧!)
「想要還原大唐長安城里的一天。在十二時辰內,展現長安城內上至皇城下至市井,人們的衣食住行、工作、娛樂、社交。我希望觀眾能從這一天里看到古人早上起來幹什麼,中午幹什麼,晚上幹什麼。」
「劇組中絕大多數人都是陜西人,我自己是西安人,所以拍長安城很有自豪感,把西安人生活中的水盆羊肉、羊肉泡饃等美食都拍進去了。拍完這部劇,大家心里都很高興,也算是在外打拼的陜西人,為家鄉做了點事吧。」
阿里巴巴文娛優酷總編輯張麗娜:
「我們的導演是西安人,我也是陜西人,我們希望拍攝出大唐的精氣神,也體現出咱們的文化自信。」
中國傳媒大學科學研究處副研究員鄧文卿:
「各色文化匯聚於長安,交融出華夏文明最璀璨的年代之一,長安城的興盛與繁榮早已為今天的‘引進來’與‘走出去’給出了歷史的答案。燦爛的華夏文明在那個鼎盛的時代不斷突破地域,影片中著重描摹著微小如紋樣、圖樣等元素都可以隨遣唐使帶入日本,甚至能夠保留至今。中華文化自古便傳播到世界各地,以文化自信構築起強有力的文化影響力。」
每一個中國人心中,都有一個盛唐
每一個盛唐,都少不了一座長安城
那是一座無與倫比的國際化大都市
是盛唐最璀璨的明珠
四面八方的人們匯聚定居於此
自信、包容、開放
從容、大氣、絢爛
這種自豪,刻在中華文化的骨子里
從長安城的結構布局,到當時唐人的生活禮儀,到衣冠服飾、女子妝容,再到大唐美食小吃,到城內雜糅的宗教、眾多的外國人……《長安十二時辰》繪就了一幅不動聲色的大唐畫卷,提供了一場關於大唐盛世的想像,一場關於中國人審美與品格、情感與生活的遙望。
而此時,回望千年後的西安城,我們欣然發現,在這片同樣的土地上,仍然保持著與大唐長安城千絲萬縷的傳承。
觸摸傳統文化魅力的
千年之旅已經開啟
讓我們一同,夢回長安
大唐長安城布局
長安城的結構可謂布局嚴謹,結構對稱,排列整齊,外城四面各有三個城門,貫通十二座城門的六條大街是全城的交通幹道,而縱貫南北的朱雀大街則是一條標準的中軸線,展現了典型的中式對稱美學。
唐長安城,是在隋大興城的基礎上擴建修繕而成,城區分宮城、皇城和外郭城三個部分,其中宮城為君,為皇帝所在;皇城為中央衙門所在;而外郭城則是臣民的居住生活區,坊以道路劃分即「里坊制」。
|現在的大明宮|
城內南北11條大街,東西14條大街,把居民住宅區劃分成了整整齊齊的108坊。劇中靖安司所在的光德坊、聖人所在的興慶宮等,都能在坊圖上找到精確的對應位置。
通濟坊
通濟坊在唐朝時並不是最繁華的城坊,在《唐兩京城坊考》中,關於通濟坊的記載只有70多字。但如今,西安城耀眼的夜明珠——大唐不夜城就位於此。
曲江坊
緊鄰曲江池的曲江坊,曾是當時皇族貴戚的主要遊覽場所,在曲江池的南岸,還有皇家禦苑芙蓉園。
晉昌坊
今天的慈恩寺寺廟區、慈恩寺遺址公園、師大附中北側和大悅城北側,都在晉昌坊範圍內。
永興坊
因摔碗酒火爆的永興坊真有其名,原地為唐朝魏征府邸舊址。今天的永興坊向西、東二路以南、東大街以北、皇城東路以東都在範圍內,已成為「一站式咥美陜西」的美食一條街。
大唐生活禮儀
每個朝代的禮儀都根據其地域、文化、傳統有著自己獨有的特點,唐朝最與眾不同的禮節就是叉手禮,正如唐朝文學家柳宗元詩雲:「入郡腰恒折,逢人手盡叉。」
執此禮儀時,雙手交於胸前,左手握住右手,右手拇指上翹,非常優雅。配合各種行禮方式,劇中還引入了唱喏(ré)輔助禮俗的呈現。
唱喏有對別人的尊敬、問候、祝頌、感謝及應答的豐富含義,細分下來還有長喏、小喏、肥喏等諸多種類。
(喏)ré!簡單的一個音,有如此豐富的意思,足見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大唐女子妝容
在元稹《恨妝成》中,曾經以「傅粉貴重重、施朱憐冉冉」來形容女子上妝。
傅粉和施朱屬於唐代女子上妝的第一步和第二步,特指女子敷鉛粉和抹胭脂。在這兩個步驟之後,一般說來,還會有畫黛眉、貼花鈿、點面靨、描斜紅等極具特色的步驟。
本劇中就有不少出現過的女性人物妝容「花鈿、斜紅」等具有時代特徵的妝容特點。
髮型方面,據唐代《髻鬟品》載,當時婦女的髮型以年齡為界,成年婦女頭髮多高聳於頂,有雲朵髻、雙環望仙髻、螺髻、墮馬髻及倭墮髻等十數種。未成年少女們的髮型,則多以雙環垂髻、雙丫髻為主。
在劇中,我們可以看到,已成年的唐代仕女常梳雲朵髻和墮馬髻,而諸如理髮師小女兒及元載侍女都梳著雙環垂髻。
大唐衣冠服飾
衣冠方面,唐代男子常服軟裹幞頭、箭袖窄領緣圓領袍,官員佩魚袋、蹀躞帶等形象,在劇中還原度極高。
李必身上的綠色服飾,不僅嚴格遵守了唐代道士著道袍、環裙、鶴氅的先後順序,連頭上的蓮冠也採取了當時道家流行的縱向(即「子午向」)插簪方式。
張小敬則身著唐代男子最常見的「圓領袍」和「翹頭六合靴」。圓領袍,作為盛唐時期的百姓便服及官員常服,同初唐相比更加寬大舒適,並逐漸發展為「開骻」和「閉骻」兩類。張小敬身著的圓領袍,從紋樣和顏色來看,不僅十分符合他的身份地位,也準確反映出了當時胡漢雜糅的時代特徵。
|唐代織錦胡服|
瀾袍是吸收了西域胡服和中原袍服而改良來的官員服飾,緋色為常見的中高級官員服色,提花紋樣和服飾顏色均體現官位等級。
劇中重要人物之一聞染常穿的「半臂齊胸裙」,則屬於盛唐女子常見裝束。
沈從文曾在《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中提到,女子半臂又稱半袖,是從魏晉發展而來的一種無領、對襟的短外衣。常以彩色紋錦制成,自腰而下至膝,形似短裙。
同時,唐代由於各個民族文化的融合,中原女性也開始騎馬射箭,不僅著男裝,還會全副武裝,英姿颯爽。
劇中檀棋、聞染、王韞秀都曾著男裝圓領袍,頭髮盤起插簪子,佩戴弓箭,俏麗俊秀。
大唐將士胄甲
大唐的胄甲主要供騎兵穿,而且用於實戰的主要是鐵甲和皮甲,好的鎧甲會塗上金漆,或繪有各種花紋。
劇中的神武軍、龍武軍等級較高,分別穿「金甲」和「銀甲」,符合「三軍甲馬不知數,但見銀山動地來」的記載。
大唐美食小吃
張小敬這麼一個狠角色,當一座長安城的存亡砸在了他身上時,想必也是「壓力山大」。然而大敵當前,他前腳出門,後腳就來到了坊市的小吃攤。一大碗水盆羊肉下肚,愣是沒夠,又要了一份,囑咐店家加兩份羊肉,期間還不忘討倆火晶柿子。
「大唐」美食,走起
水盆羊肉
水盆羊肉在大荔、蒲城、澄縣、合陽、韓城等地的老叫法就叫羊肉泡,肉和湯在大水盆煮制而成,應該是因器得名,而西安坊上的泡饃正確叫法應該稱為煮饃,這一煮一泡差別還是挺大的,泡的饃是發面,煮的饃必是生面。各地做的水盆羊肉也是不同的,主要分為清湯羊肉和濃湯的。
胡餅
胡餅就是馕,與胡餅類似的傳統餅類食品有「燒餅」、「爐餅」,「麻餅」等。漢代控制西域後,引進芝麻、胡桃,為餅類製作增添了新輔料,這時便出現了以胡桃仁為餡的圓形餅也被稱為「胡餅」。到了唐代,吃胡餅已經成了一種最時髦的享受。《舊唐書》:「貴人禦饌,盡供胡食」。
手抓羊肉
唐人吃羊,主要是烤,但也有水煮。有一首《贈酒店胡姬》的唐詩,描寫的也許就是唐代水煮羊肉——「胡姬春酒店,弦管夜鏘鏘。紅逼鋪新月,貂裘坐薄霜。玉盤初膾鯉,金鼎正烹羊。上客無勞散,聽歌樂世娘。」
火晶柿子
劇中張小敬點了倆火晶柿子,用吸管「噗」一插就嘬著吃了。
臨潼火晶柿子是西安市臨潼區的歷史名優特產,果形扁圓,面為朱紅色,細潤而光滑,色澤艷麗、漿汁豐滿、鮮美甘珍、大小均勻。但火晶柿子的吃法並不限於直接食用,還能做成「柿餅」來吃。我們常說的柿餅是把柿子壓扁晾乾,而這種柿餅被稱為「黃桂柿子餅」,做法有點像糊塌子,把火晶柿子用過籮篩成柿子漿,然後將其和白面混合揉成面團,中間包上餡料(也有不包餡的)揉成小面團,下鍋按成小餅餅煎熟後食用。這種柿餅外層酥脆,中間軟糯,還有柿子的香甜味。
茶湯
在開元天寶之前,長安的街坊上是喝不到茶的,要喝茶,只能去寺廟。從天寶年間開始,吃茶才大面積流行開來,但這種茶中,除了茶葉,你還能吃到蔥薑花椒大棗桂皮橘子皮薄荷葉等各種味道。另外,這款茶加了鹽,所以喝起來,是鹹口的。
三勒漿
在唐代,三勒漿和其它名酒排在一起,可見其知名度。李肇所著的《唐國史補》中曾經提到並解釋了「三勒漿」的具體含義:「又有三勒漿類酒,法出波斯。三勒者,謂摩勒,毗梨勒,訶梨勒。」唐代宗曾經以三勒漿賜進士宴。
熙攘繁盛,光耀萬年
再沒有比長安更偉大的城市了
慶幸的是
仍然是在這片土地上
我們每個人在繼續創造著
屬於我們的奇跡
為這座偉大的城市增添不朽的榮光
>《長安十二時辰》口碑炸裂,原來這就是我們最熟悉的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