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前陣子有一個熱搜非常有意思:
#唐嫣少女感#
隨後,殷桃在微博上發出感慨:「從什麼時候起,女演員的魅力僅限於少女感了。」
是啊,從什麼時候開始女演員沒了少女感,就會被我們的影視市場拋棄呢?今天,我就推薦一部,關於「中年女性」的好劇——
《俗女養成記》
還記得前幾個月很火爆的《我們與惡的距離》嗎?
沒過幾個月,它的收視記錄就被《俗女養成記》超越了。
大結局更是飆到2.22,創下了華視13年來自制劇最佳收視成就。而口碑炸裂的原因,正是我們所謂的「女性劇」所沒有的——
六年級生,在臺灣是指1970年-1979年生的人,也就是我們所說的「70後」。但菌菌覺得這部劇不只拍出了70後女性的心聲,更拍出了無數成年女性的心聲。
什麼是俗女?
我們來看第一集的片頭。
早上六點四十五。
熟悉的鬧鐘、混亂的頭髮、憔悴的面孔:「我是陳嘉玲,一個住在臺北但永遠不是臺北人的臺南女兒。今年39歲,這輩子最擅長的就是在照相的時候閉眼。」
只是一個短暫的起床和自我介紹,很多人就仿佛看到了自己——
學歷普通、家世普通、外貌普通,寫簡歷的時候,特長永遠是花時間考慮最多的一欄。身在外地,打拼了好幾年,卻始終沒有融入城市:沒事業、沒家庭,轉眼人生過半,卻一事無成。
我們的主角陳嘉玲就是這樣一個一事無成的「俗女」(世俗、普通的女孩):
出生臺南,在臺北闖蕩了20年。
沒有大富之家,也沒有花容月貌,在臺北流浪奮鬥多年,仍然一事無成。
她有一份體面工作,董事長特助。
聽起來非常風光, 實際上就是老板的24小時女傭。
既要處理公司大小雜事,還要處理老板的油膩瑣事,比如帶老板的小三去看房子。
心裡諸多不滿,也只能忍氣吞聲。
辭呈攢了一抽屜,又不得不迫於生活低頭。
工作沒起色,感情也一言難盡。
和男友四年長跑,同居三年半。
睡在一張床上,卻像兩個拼床室友,毫無激情可言。就連親熱時都在擔心裙子會破、沒洗澡會弄髒床單。
箭在弦上,陳嘉玲突然發現自己來了大阿姨。兩人竟然開心的相視一笑,各自松了一口氣。男友轉身看電影,陳嘉玲回房看雜誌。
連性生活都成了一種累贅。這樣的戀愛,不禁讓人覺得可笑。
更要命的是,男朋友還有一個愛管頭管腳的媽。從生活習慣到穿衣品味,準婆婆無一不在干涉著她的生活,讓她夜夜失眠。
陳嘉玲想到未來的生活,就充滿了窒息感。
工作不順,愛情受挫。
那麼乾脆讓他們通通滾蛋吧!!
於是陳嘉玲心一橫, 婚不結了,工作也辭了。
39歲,沒車沒房沒男人,正式過上「一事無成」的生活,成為別人眼中徹徹底底的loser。
劇情發展到這裡,看慣「大女主戲」的我們,以為接下來是一個大逆襲。
霸道總裁愛上我?
找到好工作成為女強人?
很可惜,這些情節,《俗女養成記》裡都沒有。
導演嚴藝文說過:
都這把年紀了,我絕對不要做什麼勵志的、追夢的故事!
抱歉,也沒有嫁給總裁,或是開什麼文青咖啡廳、回家鄉發揚文化什麼東西的……
不要不要,我絕對不來這套。
我希望這部戲能夠盡量貼近真實。
在這個真實的故事中,我們的主角,陳嘉玲,在她一無所有的時候,回到了家鄉臺南,重新面對她幾乎已經忘記的過去。
看到這裡,你也就會發現這部劇名字裡的奧秘。
《俗女養成記》,重點是養成,講的是陳嘉玲為什麼會變成一個俗女。
所以,故事的另一條線,就是陳嘉玲的童年。
陳嘉玲的童年和大部分人一樣,是個普通的孩子,成就不好,還貪玩,完全避開了「別人家小孩」的大部分優點,但依然是全家人最寵愛的寶貝。
她跟我們一樣,也有個「別人家的表姐」。表姐英文好,學習成就也很棒,陳嘉玲處處都比不過她。
爸爸每次在老婆抱怨女兒不好好學習,像匹野馬的時候,都會護著女兒。媽媽嘴上雖然總嘮叨她要學著點表姐,但也從來沒逼著她做她不喜歡的事情。
她跟我們一樣,也有著最疼她的阿公阿嬤。
「嘉玲對於阿公來說 ,
就是那個最好、最漂亮的孩子。
嘉玲對阿公說的話,
都是最好聽的。」
就連曾經說「婚前是處女,婚後才值錢」的保守阿嬤知道她退婚後,不但沒有指責,甚至還開明地開導她:「你們的時代不同了,現在沒嫁的也很多啊。」
當陳嘉玲再次回到臺北,參加一份工作的面試時,面試官的最後一個問題是,陳嘉玲小姐,您覺得快樂是什麼?或者說您覺得什麼是快樂的事?
她腦海裡浮現的是一幕幕臺南老家的場景,是爺爺奶奶,是爸爸媽媽,是一起長大的夥伴,是小時候每次路過都會很害怕的「鬼屋」……
那些她一度想要逃離的,才是最深的掛念。
她恍然大悟,所謂一個俗人的快樂和幸福,不就是那些掰開了、揉碎了的滲進每一寸光陰裡的煙火氣麼?
是廚房裡的柴米油鹽,是方言裡的每一聲問候,是阿公和阿嬤的每一次拌嘴,是全家人磕著瓜子一起坐在電視機前的樣子。
在故事的最後,陳嘉玲沒有再回臺北繼續奮鬥,而是回到故鄉,拿出自己的全部積蓄買了兒時害怕的那棟「鬼屋」,做一個「一事無成」的俗女。
雖然什麼都沒了,但是她找回了自己。
《俗女養成記》為什麼會引起共識?
我想是因為它講出了每一位成年女性,甚至是男性的故事。
你有著普通的家境、長相,念著普通的學校,找份普通的工作,如果找個普通的對象,生個普通的孩子,就這樣普通地活著,好像也沒什麼不好。
但是你不甘心做這樣的俗男俗女,於是坐著高鐵,懷著滿腔赤誠踏入花花世界,想要闖出自己的一片天。於是每日奔走如牛馬,累得半死不活,到頭來卻仍在夾縫生存,狼狽不堪。
你開始懷疑自己,開始憂鬱焦慮。
人生好像一下子陷入了僵局,怎麼辦呢?
你看,《俗女養成記》就給出了答案:
回到家庭,接納平庸的自我。
世俗意義的成功不應該成為我們人生唯一的評判標準。
就像陳嘉玲的家族,沒有誰是成功的。他們都不過是普普通通的人,有一個溫暖的家,幹一份平凡的工作,熱愛著自己的生活。
我們沒有必要非得要用成功來衡量自己的人生, 承認自己的平凡其實沒有那麼難。
劇中有一幕讓我感觸很深:
陳嘉玲小的時候寫了一篇文章叫《我的志願》,她的志願是當一個家庭主婦。
在我們的教育裡面,志願必須是偉大的,想要做家庭主婦的孩子是沒有出息的。可是家人們看到陳嘉玲的志願,並沒有指責她。爺爺寫下了一句話,「條條大路通羅馬」。
是啊,條條大路通羅馬。
生活從來沒有標準答案,沒有一種你非過不可的人生。
不甘平凡、渴望世俗的成功沒有錯,但接受自己,過簡單平穩的生活更沒有錯。我們不必成為所謂成功的自己,卻可以成為自己熱愛的自己。
>40歲一事無成怎麼辦?《俗女養成記》給出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