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十二時辰》展示濃鬱唐風 唐代的成都什麼樣?快去博物館補一波歷史知識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長安十二時辰》正在熱播,除了燒腦的劇情之外,劇中精細展示大唐長安城的生活,涵蓋衣食住行和工作、娛樂領域,一開播,就抓住了觀眾的眼球。那麼,唐代的成都又是什麼樣?追劇的同時,如果想近距離地了解歷史,去博物館是個不錯的選擇。日前,天府早報記者來到成都博物館,從衣衫到器物,看看當時人們的生活日常。

《長安十二時辰》展示濃鬱唐風 唐代的成都什麼樣?快去博物館補一波歷史知識 戲劇 第1張

《長安十二時辰》劇照

  被《長安十二時辰》刷屏了

  從服飾、儀制到器物

  劇中滿是硬核知識點

  《長安十二時辰》改編自馬伯庸的同名小說,講述了死囚張小敬在上元節當天臨危受命,聯手靖安司主腦、天才少年李必在十二時辰內拯救長安的故事。由於劇中計時按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時辰來推進,既突出了劇情的緊張感,又有濃濃的傳統文化烙印。網友都說這是「唐朝版《24小時》」。

  該劇上線後,吸引了大批歷史博主的圍觀,劇中主角到臨演的服裝、髮型、武器甚至見面時的禮法,都有濃濃唐風。比如張小敬的服飾,織錦缺胯袍配六合靴,因是偵查人員,身上佩有縛索、刀、煙丸等。女性角色的服飾造型,參考了許多唐朝時期的仕女圖和陶俑造型。劇中舞者許鶴子的出場造型,高度還原了唐代的「彩繪雙環望仙髻女舞俑」,這個女舞俑是陜西歷史博物館藏品之一。女性角色的妝容,以大量唐代仕女圖上的妝容為藍本,展現了唐代時期的審美。

  劇中出現的唐刀樣式,完全仿制了唐朝刀柄的圖案和刀尖形制。導演曹盾透露,在該劇開拍前,道具、美術、服裝團隊籌備了近一年,進行史料整理、製作。劇中無論是主角、配角,甚至群眾演員的服裝和道具,幾乎都是重新製作而非租借,確保最大程度還原歷史,「因為你既然想符合對大唐的理解,你就會發現別人做的東西,很難和你的東西融合,所以逼到最後,我們只能對照資料自己做。」曹盾表示,中國人對唐宋文化的認知很深厚,因而製作上容不得一絲馬虎。即便只是在街上行走的路人,服裝造型飾物都要符合唐朝風貌。

  唐代時期成都人的生活日常

  博物館里的這些展品不容錯過

  唐代宮廷的流行服飾半臂衫

  唐代,成都以蜀錦、蜀紙、雕版印刷及茶葉享有盛名。唐末,成都是全國最主要的印刷中心之一。成都與揚州成為全國城市繁榮、經濟發達的典範。於是,歷史上有了「揚一益二」的記載。

  在成都博物館的三樓展廳,一件「團窠對獸紋夾聯珠對鳥紋半臂」吸引了觀眾駐足。成都博物館講解員顏彧說,蜀錦興起於秦漢時期,在唐代達到了巔峰,「在展櫃中就能看到一些保存得比較好的蜀錦,蜀錦這樣的絲織物其實是非常難以保存的,所以很多實物都是在西北地區比較乾旱的墓葬中出土的。」 顏彧表示,觀眾眼前看到的這件蜀錦制成的半臂衫,它在唐代的宮廷非常流行,「相當於現在女士所穿的短款風衣,當時是非常時髦的服飾。」

《長安十二時辰》展示濃鬱唐風 唐代的成都什麼樣?快去博物館補一波歷史知識 戲劇 第2張

  據介紹,這件半臂由兩部分組成,色彩較為暗淡的一半是蜀錦,採用典型的「陵陽公樣」。唐代益州大行台檢校修造竇師倫組織設計了許多錦、綾新花樣,常見雉、鬥羊、翔鳳、遊麟等圖樣,因竇師倫被封為「陵陽公」,因而得名。另一半是西方的粟特錦,又叫波斯錦。粟特錦的絲線採用了胭脂蟲進行染色,顏色艷麗,色牢度好,經久不褪色,深受唐代西域少數民族以及達官貴人的喜歡。「這件織物可以說是‘中西合璧’,充分體現了中西方文化和經濟的交流。中原絲綢在西方影響下形成了全新風格,兩種不同風格的織物被巧妙的用在了一件服飾上,精妙絕倫。」而蜀錦對於四川而言,是絲綢之路貿易中的重要商品,也吸引了外國使節、各地商人經蜀道而來,進行著廣泛的經濟與文化交流,蜀地風物融入了更多的外來文化因素。

  風靡一時的邛窯明星產品「省油燈」

  作為中國彩繪瓷發祥地之一,邛窯獨特的高溫釉下復合彩和邛三彩燒造技術,翻開了古陶瓷技術史上的嶄新一頁。邛窯瓷器傳世甚多,自唐代起風行成都平原,五代之後更銷售各地。從南北朝到宋末元初長達800多年的燒造歷史中,邛窯創造的「省油燈」在唐宋時風靡一時,廣為流傳。

《長安十二時辰》展示濃鬱唐風 唐代的成都什麼樣?快去博物館補一波歷史知識 戲劇 第3張

  顏彧介紹,其實省油燈也是後人賦予它的一個稱謂,關於它省油原理的記載,最早源自詩人陸遊。陸遊曾描述這種小小的燈盞「書燈勿用銅盞,惟瓷盞最省油。蜀中有夾瓷盞,註水於盞唇竅中,可省油之半。」意思是,把燈芯及油置於燈盞表面的內凹處,然後註清水於與夾層相通的小孔中。在孔中加入冷水,目的是降低油面溫度,避免油經加熱後迅速蒸發。

  當時的讀書人貧寒清苦,常常挑燈夜讀,而邛窯省油燈的創造為讀書人提供了方便。那麼,省油效果究竟如何呢? 1983年8月,四川大學古陶瓷學者陳德富教授對邛窯省油燈盞的省油效果進行了科學測試,省油可達20%—30%(型制不同,省油效果不一),夏季比冬季尤為明顯。

  國內現存最早的唐代印刷品實物

  唐代的成都是全國著名的造紙中心,所產「大小黃白麻紙」供給朝廷,也是官府用紙的主要供應地。唐末成都已發展成為全國主要印刷中心之一,「西川刻本」盛行,有實物可考的書坊有「西川過家」、成都「卞家」、「樊賞家」等。

  1944年,成都市望江樓附近的唐墓出土「成都府成都縣龍池坊卞家印賣咒本」。此經咒為8世紀中葉成都雕版印刷品,是國內現存最早的唐代印刷品實物。

  唐代白瓷典範:邢窯「官」字款白瓷瓶

  邢窯是大陸最早生產白瓷的窯場之一,始於北朝晚期,在唐朝達到鼎盛階段成為大陸白瓷的生產中心。成博館藏的成都江南館街遺址出土的「官」字款白瓷瓶胎質致密堅實,釉質細膩,是邢窯細白瓷產品中的精品,也是大陸唐代白瓷典範。

《長安十二時辰》展示濃鬱唐風 唐代的成都什麼樣?快去博物館補一波歷史知識 戲劇 第4張

  成都江南館街,今江南館街唐宋街坊遺址所在地正與文獻記載的「富春坊」位置吻合,當處於富春坊東北隅「大區」內。同時,這一帶也與唐宋時期的大慈寺位置相近,是廟會、集市所在之地,商業活動頻繁。

  新聞多一點

  成都西北角發現唐代城牆

  唐城背後是一段軍防史

  公元876年,唐代劍南西川節度使高駢修築羅城,基本奠定了從唐至明清時期成都城市的範圍和格局。史料記載「周二十五里」的成都羅城,究竟分布於何處?今年5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布,繼同仁路、天仙橋南街等地之外,在成都的西北角通錦橋附近,再度發現了唐代城牆。據現場考古發掘負責人江滔介紹,發現的這段古城牆分為夯土和包磚部分,為東西走向,略呈弧形,其中西側城牆保存較好。

  唐代四川因為靠近西南邊陲之故,在唐中期以後就經常受到南詔國的侵襲。在羅城修築之前,南詔三次攻到成都城下。公元829年,南詔軍隊離開成都時「大掠子女百工數萬人及珍貨而去」;公元870年,南詔國君親自率兵深入川西,圍攻成都城長達30天之久。南詔每次入侵,成都周邊居民便擁入成都避難,成都城不大、且無完善外郭的弊病就顯露出來。公元875年,高駢被任命為節度使,次年便上書皇帝,請求重修成都城池。史料記載,唐代羅城的修築只花了96天,周長25里,城牆外表第一次使用磚砌,城牆上還修建了用於守城的城樓、庫房、通道,城牆頂部外面修娶媳婦兒牆等,從此防禦能力大增。

  天府早報記者 段禎

>《長安十二時辰》展現濃鬱唐風 唐代的成都什麼樣?快去博物館補一波歷史知識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