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現在的「偶像明星」都不受人待見,特別是年齡25歲以上的人。對一些特定的人,甚至出現過全網嘲諷,比如蔡徐坤。但這些人在95後,特別是00後那裡卻非常有市場。
有句話說,未來都是年輕人的,而這些「新興的偶像」可能不僅僅屬於中國的年輕人,甚至是屬於世界。就像全世界人都認識成龍、李連傑、鞏俐、章子怡一樣。
文化輸出,韓國比我們厲害得多
前段時間,韓國電影《寄生蟲》獲得奧斯卡金像獎。這不是偶然,《釜山行》、《老男孩》、《追擊者》在全球範圍內都掀起熱潮,再早之前,《我的野蠻女友》、《色即是空》等在中國都成為現象級的電影。
除卻電影,韓劇、韓綜都風靡全亞洲。2012年的歌曲《江南Style》在全球範圍內掀起了「騎馬舞」的浪潮。就在今年韓國組合「防彈少年團BTS」,憑借最新專輯登頂美國公告牌200強專輯榜與百強單曲榜第8位,創下韓國組合有史以來最高紀錄。
韓流席卷世界,不但在亞洲市場長盛不衰,在西方的歐美市場也大有橫掃的趨勢。
這些是什麼?無疑是文化輸出。
被外國人當成偶像的中國人越來越少了
提到中國功夫,外國人首先想到的是李小龍,成龍和李連傑也是中國功夫的代表;
想到東方美,外國人會想到鞏俐,會想到章子怡;
想到音樂,會想到郎朗。
偶像是承載目光和傳遞思想和文化的序言,沒有偶像,就沒有了聚合點,便完成不了文化和思想的傳遞。
但新時代裡,讓外國人熟悉的中國人越來越少了,我們沒有了偶像替我們的文化代言。文化輸出是一個事業,但外國人的視角需要落在具體的人身上。
所以,培養偶像是文化輸出的第一要務。要培養,自然要培養更多的年輕人,而年輕人成長起來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批評可以,還是要給更多的機會。
蔡徐坤籃球打的不行,但舞跳得還是不錯的。
文化輸出的對象應該立足於年輕人
韓流的成功在於他們的對象明確,用鮮活、動力十足、激情澎湃的方式向全世界的年輕人展示不一樣的韓國文化。當這些受韓流影響的年輕人長大了,積淀下來的對韓流的好感肯定會在社會的方方面面發揮作用。
「東方神起」、「金喜善」、Rain、權志龍就影響了一大批80後和90後。
我們現在的文化輸出,有時候太在意厚度和深度,沒有了活力,很難打動年輕人。很多傳統文化,因為太有「年齡」,隻對中老年人有影響力,即便他們對中國文化有了興趣,順帶產生的作用和社會價值也會越來越小。
文化輸出需要看到未來,要展現長遠的影響力。
傳統文化需要向外推廣,更要有新東西
張藝謀說,「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可能這話讓很多國人有了誤解,把文化輸出力氣都用在推廣傳統文化上去,比如京劇、長城、兵馬俑,或者是中國功夫。
但很多傳統文化我們自己的年輕人都不一定很喜歡,還能指望外國人一見就著迷嗎?可能有部分外國人,感覺稀奇,新鮮,然後最新於此,但讓大多數人接受還是很困難的。
所以,要取得更大的成功,就需要擴大文化的外延,不僅僅有老東西,還要有新玩意。韓國的歌曲、綜藝和影視劇是我們學習的榜樣,這些不是他們特有的,但卻吸引了全球範圍內非常多的年輕人。
在如今全球化的狀態下,新東西大都是整合了全球各種文化後的產物,被接受和認可的幾率更大。也正是基於此,「防彈少年團BTS」才能在美國占有一席之地,才會有全世界的粉絲哈韓,去購買這些韓國藝人的周邊產品。為對偶像有更多的了解,更有意願到偶像的母國去參觀學習。
蔡徐坤、楊超越、王嘉爾、王一博們創造這種可能性的機會更大。這些新生代的,不太被主流文化認可的「偶像」們,其實已經在東南亞,和西方市場有了影響力。
偶像經濟能宣傳文化,更能掙錢
韓流對韓國經濟的影響很大,是一個大產業,不但貢獻了相當比例的GDP,還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
2016年以前,我們的文化市場可以說被韓國全面占領,「韓限令」算是挽救了我們的「偶像經濟產業」。而我們現在的綜藝和偶像培養模式也大都學習韓國的模式。相比人家一二十年的發展,我們的速度很快,但亂七八糟的狀況經常出現,負面影響非常多,這也是讓很多人反感的原因。
給他們點時間吧,相信未來會更好的。所以,要給蔡徐坤、楊超越們多點讚,讓他們更快地成長起來,在未來,代表我們去影響世界。
>蔡徐坤:不要笑話我,我才是未來「文化輸出」的主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