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唐軍精銳:張小尊崇役的安西軍到底有多牛?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長安十二時辰》正在熱播當中,從該劇目前的表現來看,堪稱是今年以來國劇的第一流水準。拋開劇情不談,該劇的服化道及人物背景等細節非常值得稱讚。

  從軍事角度來說,《長安十二時辰》劇中涉及了唐朝多支部隊,如屬於北衙禁軍的龍武軍、屬於南衙禁軍的右驍衛,以及屬於太子指揮的旅賁軍等。

  而本劇的主人公張小敬則服役於大唐最精銳的野戰軍團——安西軍。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唐軍精銳:張小尊崇役的安西軍到底有多牛? 戲劇 第1張

  劇中對張小敬的背景介紹為:長安縣不良帥,舊歷十三年為募兵,曾官至參將,因不願從信安王攻石堡城,而被發至安西軍服役,隸屬於第三十三折沖府第八團。烽燧堡一戰,第八團兩百餘名官兵僅餘九人,張小敬即為其中之一。

  張小敬在劇中表現出了超人一般的戰鬥力,烽燧堡之戰也極為慘烈,其所在安西軍的戰鬥力得到很好體現。

  那麼從劇集走向真實的歷史,大唐安西軍是一支什麼樣的部隊?它何以成為歷史上最知名的軍團之一呢?

  一:安西唐軍

  唐朝內地平定之後,又擊破了突厥軍團,勢力一度發展到了漠北,周邊小國紛紛表示臣服。但西域的高昌國卻「遏絕西域商賈」。太宗征「文泰(高昌國王)入朝,而稱疾不至」。

  對於這種不給面子的行為,唐太宗的決定是:以(侯)君集為交河道行軍大總管討之。

  高昌國在如今的新疆吐魯番一帶,當時距離長安非常遠。高昌王對其國人說:「唐國去此七千里,涉磧闊二千里,地無水草,冬風凍寒,夏風如焚。風之所吹,行人多死,當行百人不能得至,安能致大軍乎?

  高昌王顯然是歷史讀得太少,漢武帝時李廣利遠征大宛,其距離更長,漢軍能遠征,唐軍焉能不可?

  當侯君集率領的唐軍抵達磧口時,高昌王麴文泰便憂懼而亡了。繼任的新王本想等待突厥援軍,但是後者聽聞唐軍已至,早已遠遁千里。在唐軍的猛攻之下,高昌新王投降,此國遂滅。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唐軍精銳:張小尊崇役的安西軍到底有多牛? 戲劇 第2張

  唐太宗貞觀十四年(640年),高昌國滅,在其地設立了西州都護府;當年九月,在交河城設立安西都護府,第一任都護為喬師望,第二任都護為郭孝恪,自此唐朝開始經略西域。

  安西都護府的這兩任都護都是將軍出身,治所正式建立後,由於所處地域與唐內陸相距甚遠,因此長期只有數千兵力鎮戍。

  但初唐時期的府兵戰鬥力極強,郭孝恪所任都護時,時常以兩三千人的兵力深入焉耆等地作戰,卻也屢戰屢勝。

  唐太宗貞觀二十一年(647年),為進一步拓展西域。皇帝任命阿史那社爾為昆丘道大總管,契苾何力、郭孝恪為副大總管,征發鐵勒、突厥等部十餘萬騎兵,進討龜茲。

  次年龜茲都城被攻下,唐軍主力追殲殘敵,郭孝恪負責留守,但因大意被該國國相那利引兵襲擊而亡,郭孝恪成為了第一位戰死的安西都護。

  郭孝恪雖亡,但這次戰爭唐軍大勝,不僅攻滅了龜茲,還擒殺了焉耆國王,逼服了於闐等國,威震西域。

  安西都護府也遷到了龜茲城,同時唐軍在龜茲、焉耆、於闐、疏勒四地修城、駐軍,安西四鎮就此形成(後碎葉城代替焉耆)。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唐軍精銳:張小尊崇役的安西軍到底有多牛? 戲劇 第3張

  唐高宗顯慶二年(657年),蘇定方平西突厥,安西都護府治所遷回高昌故地,次年又遷到龜茲,並升格為大都護府。龍朔元年(661年),安西大都護府的管轄地包括安西四鎮、蒙池、昆陵都護府(西突厥故地)、昭武九姓、吐火羅乃至波斯都督府,是唐朝在西境的最大統治時期。

  此時,安西四鎮常駐的唐軍兵額並不多,如有戰事的話,則以安西四鎮為據點,由內地派大軍進剿。

  但是隨著吐蕃的崛起,西域迅速成為了唐蕃交戰的一大戰場。

  唐高宗鹹亨元年(670年),吐蕃軍隊攻陷了安西都護府;鹹亨四年(673年),唐朝恢復了安西四鎮;儀鳳三年(678年),又被吐蕃控制;儀鳳四年(679年),安西四鎮再被唐將裴行儉收復。

  唐睿宗垂拱三年(687年),武則天收縮戰線,以「務在仁不在廣,務在養不在殺,將以息邊鄙,休甲兵,行乎三皇五帝之事者也」為由放棄安西四鎮。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唐軍精銳:張小尊崇役的安西軍到底有多牛? 戲劇 第4張

  這一時期對西域爭奪的基本特點是,唐軍主力回撤後,吐蕃即襲占安西,唐軍反攻則又將四鎮奪回。但唐內地距西域甚遠,大軍反復往還,後勤壓力和耗費很大,這也是武則天一度放棄安西的真實原因。

  但西域被吐蕃控制後,其主力可全力攻擊唐之隴右、河西,認識到西域重要性之後。武則天在長壽元年(692年)以王孝傑為武威道總管,與左武衛大將軍阿史那忠節率兵討擊吐蕃,很快便又收復了安西四鎮。

  這次恢復安西四鎮後,不再以少數軍力衛戍,而是常駐3萬精兵。

  《舊唐書》載「自此復於龜茲置安西都護府,用漢兵三萬人以鎮之。既征發內地精兵,遠逾沙磧並資遣衣糧等,甚為百姓所苦。言事者多請棄之,則天竟不許」。

  可見在西域常駐數萬大軍耗資極大,朝中有人多有意見,但武則天堅持不在放棄安西。自此安西唐軍由行軍轉為了鎮軍,其作為一支常駐的獨立性軍團開始登場了。

  二:征戰四方

  武則天時期是唐朝軍制由府兵制向募兵制過渡的關鍵階段。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唐軍精銳:張小尊崇役的安西軍到底有多牛? 戲劇 第5張

  當時唐前期的府兵制已經遭到了很大破壞,但是帝國軍隊仍以召集府兵為主力,而此時戰爭多在邊遠地區,府兵們往往在外征戰多年而不得還,這跟唐前期的速戰速決有很大不同。

  安西設立常駐軍鎮後,最初的兵源依然是府兵,為了能讓府兵安心在西域駐紮並作戰。朝廷制定了輪戍的期限,同時還給鎮兵大量賞賜和爵位。

  如敦煌出土的文獻上即顯示:自神龍元年到景龍三年,每人酬勛四轉,一位名叫張君義的沙州白丁,數年後已經是驍騎尉了。而同時受勛的263人中,來自全國62個州郡地區,可見其征發之廣泛。

  為了適應邊軍常駐的形勢需要,以一人整合數州資源禦敵的情況出現了,邊軍招募職業兵長期戍衛的情況也出現了。前者後來發展成了節度使,後者則是替代府兵的募兵!

  從這點來說,《長安十二時辰》中說張小敬是唐朝第一批募兵顯然有些不確實。

  就西域的形勢而言,武則天長安二年(702年),北庭都護府設立,管轄原安西大都護府所轄天山北路、熱海以西的西突厥故地,安西大都護府只管轄天山南路、蔥嶺以東的地區,以達到抵制吐蕃對絲綢之路的北侵的戰略目的。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唐軍精銳:張小尊崇役的安西軍到底有多牛? 戲劇 第6張

  到唐玄宗開元初,設置磧西節度使,管轄安西、北庭兩大都護府,此後分設安西、北庭節度使。兩個都護府前者有兵額2.4萬人,後者有2萬人。

  開元年間,唐軍普遍征用「長征健兒」為邊防軍,這些募兵可在駐地獲得土地、房屋,甚至可以攜家帶口。由於是職業化軍隊,以邊地為家的募兵往往戰鬥力更強,鮮有逃亡。

  而節度使掌握當地軍政資源,可以為軍隊提供更好的待遇和裝備,而且節度使對外作戰自主性大,應對戰事的反應速度也很快。

  安西軍完成了這種轉變後,迅即以強大的戰鬥力登場了:

  唐玄宗開元二年(714年),吐蕃與大食古烏孫扶植傀儡政權阿了達為拔汗那國王,並擊敗了正牌國王遏波之,後者向安西都護府求救。時任安西都護府巡察張孝嵩對都護呂休璟說「不救則無以號令西域」,隨後得到安西軍指揮權,統率萬餘精兵長途進擊。

  安西軍向西挺進上千里,一路攻克上百個據點,並在當年十一月攻克阿了達都城。此後,張孝嵩傳檄諸國,大食、康居等八國莫敢與之爭鋒,安西軍聲威大震。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唐軍精銳:張小尊崇役的安西軍到底有多牛? 戲劇 第7張

  開元十三年(725年),於闐王尉遲眺勾結突厥以及西域一些蕃國陰謀叛唐,安西都護府副大都護杜暹以安西兵先發制人,斬殺尉遲眺,並誅殺其黨羽五十餘人,而後另立於闐王。

  開元二十七年(739年),突騎施汗國內亂,唐玄宗令磧西節度使蓋嘉運出北庭、安西軍攻擊。北庭唐軍在索虜城擊破吐火仙可汗軍;安西唐軍則偷襲怛羅斯城,擊破了黑姓可汗爾微特勒。

  經此一戰,俘斬突騎施眾數萬人,處木昆、鼠尼施、弓月等部皆率眾內附。第二年蓋嘉運獻俘長安,受到唐玄宗嘉獎,並被封為河西、隴右節度使。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唐軍精銳:張小尊崇役的安西軍到底有多牛? 戲劇 第8張

  這個蓋嘉運就是《長安十二時辰》中拒不救援張小敬所在第八團的那位唐軍將軍,之所以有這段描述是因為蓋將軍在河西、隴右任上對戰吐蕃不力,使吐蕃軍攻屠了廓州達化縣,並攻陷了極為重要的石堡城。

  電視劇中的烽燧堡一戰多少有些石堡城之戰的影子。

  而回到安西,此時的安西軍已經全部做到了募兵化,24000軍人中編制有軍馬7700匹,但由於唐軍多帶私馬的緣故,唐軍步兵也有馬可乘,從而使得這支軍隊擁有極強的機動力。

  此時,安西名將高仙芝和封常清等登上了歷史舞台。

  高仙芝,高麗人。初從河西軍,累勞至四鎮十將、諸衛將軍。仙芝美姿容,善騎射,勇決驍果。少隨父至安西,以父有功授遊擊將軍。年二十馀即拜將軍,與父同班秩。

  在蓋嘉運時期,高仙芝未得重用,但夫蒙靈察比較看重高仙芝,使其逐步升為安西副都護、四鎮都知兵馬使。

  唐玄宗天寶六年(747年),以高仙芝為行營節度使,率一萬安西軍進討小勃律(今克什米爾)。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唐軍精銳:張小尊崇役的安西軍到底有多牛? 戲劇 第9張

  大陸著名邊塞詩人岑參(《長安十二時辰》中程參的原型)當時就在安西軍中,對高仙芝所部有「都護新出師,五月發軍裝;甲兵二百萬,錯落黃金光;揚旗拂昆侖,伐鼓震蒲昌;太白引官軍,天威臨大荒」之描述。

  安西軍得令後潛行百餘日,過疏勒,翻蔥嶺,越播密川,突然出現在了天險連雲堡城下,城內敵軍根本沒想到唐軍如此迅速,無法組織有效抵抗。使安西軍取得「殺五千人,生擒千人,馀並走散,得馬千馀匹,軍資器械不可勝數」的戰果。

  攻下連雲堡後,高仙芝留3000兵給不敢前進的邊令誠留駐,自領主力跨過冰川,直抵小勃律王城,逼降了其國王。

  此戰,安西軍遠征上千里,在高海拔地區長途奔襲,以一萬軍力即奪天險,滅一國,實為載入史冊的經典戰例。

  小勃律之戰獲勝後,高仙芝因功升至安西四鎮節度使,封常清、李嗣業等安西名將均在此戰中嶄露頭角。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唐軍精銳:張小尊崇役的安西軍到底有多牛? 戲劇 第10張

  天寶八年(749年)吐火羅葉護上表稱:朅師國王親附吐蕃,欲發兵擊破朅師國,請求唐朝調發安西兵助戰。高仙芝發安西兵,在天寶九年(750年)二月,抵達了朅師國,並將該國軍隊擊敗,俘虜了朅師王勃特沒。

  此戰之後,嘗到了遠程奔襲甜頭的高仙芝對位於中亞的石國財富覬覦了起來,又在同年發兵石國。石國本對唐較為恭順,但高仙芝假意約和,卻令安西軍突然襲擊,俘獲了石國國王,同時縱兵殺掠,「瑟瑟十馀斛,黃金五六橐駝,其馀口馬雜貨稱是,皆入其家」。

  回軍途中,安西軍又襲擊了突騎施,俘虜了其可汗,當地民眾反抗後,高仙芝又對其進行鎮壓,以「破九國(昭武九姓)胡」表功。同年將俘獲的朅師國王、石國國王、突騎施可汗等獻俘長安,並得到加授開府儀同三司、右羽林大將軍的封號。

  高仙芝的行為使得中亞諸國倒向了大食國,甚至欲「共攻安西四鎮」。得到情報的高仙芝決定先發制人。

  天寶十年(751年),高仙芝率安西唐軍主力及附屬軍隊共計三萬人主動進攻。

  有文章稱此次出征僅安西軍就有三萬人,加上附屬軍,高仙芝的總兵力為七萬人,這是不太確實的。因為安西鎮兵的編制只有2.4萬人,除了留守部隊外,出兵兩萬已經是極限了,新舊《唐書》記載的唐軍人數也均為兩萬,《資治通鑒》為三萬,明確提到了是「蕃、漢三萬」。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唐軍精銳:張小尊崇役的安西軍到底有多牛? 戲劇 第11張

  唐軍進至怛邏斯,並展開了圍攻,大食則發兵救援。由於高仙芝之前在中亞的行為,使得諸國一度倒向了大食,大食軍加上諸國軍總兵力遠在唐軍之上,這次遠征超過了高仙芝的預料。

  盡管如此,唐軍有組織及裝備上的優勢,以少對多,相持五日而不敗。

  關鍵時刻,附庸軍中的葛邏祿人突然倒戈,唐軍部署出現了漏洞,大食軍趁機進攻,安西軍終於支撐不住,兵敗於怛邏斯。

  高仙芝、副將李嗣業和別將段秀實收攏殘部,仍有數千人安全退回了安西。

  有人認為是怛邏斯之敗使得唐朝勢力徹底退出了中亞,但實際上並非如此。

  盛唐時期,唐朝對外征戰失敗的戰例也有很多,但盛唐之所以是盛唐,關鍵點在於恢復力極強。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唐軍精銳:張小尊崇役的安西軍到底有多牛? 戲劇 第12張

  怛邏斯之敗後不久,安西四鎮即恢復了實力。如天寶十二年(753年),繼任安西節度使的封常清即統領安西軍出征大勃律,一戰而定之;第二年封常清又率部大破播仙。

  當時任判官的岑參作詩《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一首,我們可以感受下親歷者當時的安西軍形象:

  匈奴草黃馬正肥,金山西見煙塵飛,漢家大將西出師;

  將軍金甲夜不脫,半夜軍行戈相撥,風頭如刀面如割。

  馬毛帶雪汗氣蒸,五花連錢旋作冰,幕中草檄硯水凝;

  虜騎聞之應膽懾,料知短兵不敢接,車師西門佇獻捷。

  這就是怛邏斯之戰後,安西唐軍的真實寫照。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唐軍精銳:張小尊崇役的安西軍到底有多牛? 戲劇 第13張

  實際上,中亞諸國在怛邏斯之戰後仍然對唐非常恭順,不斷遣使朝貢;甚至於獲勝了的大食不僅沒有乘勝東進,反而也向唐遣使。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有一種觀點認為,怛邏斯之戰中唐軍展現的強大戰鬥力是令大食及中亞諸國態度轉變的關鍵。

  此戰,大食及諸國聯軍以巨大的人數優勢卻只能與勞師遠征的唐軍戰平,若非葛邏祿人的倒戈,最終輸贏都未可知。而即便如此,聯軍都未能做到全殲唐軍,反而是讓其主要將領收攏殘軍,安然回師千里,復歸安西。

  如果這仗不是在怛邏斯打,而是在安西四鎮,情況又當如何?

  因此怛邏斯之戰並未使得唐在中亞的影響力受到毀滅性打擊,反倒一次敗仗也能起到震懾諸國的效果。而高仙芝盡管失敗,也並未受到責罰,回到長安後任右金吾衛大將軍,隨後還被加封密雲郡公。

  而唐朝在中亞及西域真正走下坡路,是幾年後爆發的安史之亂所致的。

  三:安史之亂

  唐玄宗天寶年間,邊鎮節度使權力越來越大,手下兵員依附度高,甚至出現了只知節度使,而不知唐帝的情況。在這種大背景下,邊鎮叛亂是必然的。

  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二月,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的安祿山起兵謀反,叛軍自河北一路南下,直指唐朝統治的核心區域。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唐軍精銳:張小尊崇役的安西軍到底有多牛? 戲劇 第14張

  當時唐帝國境內一共有九大邊鎮及一個嶺南經略府,安祿山獨自控制三個,三鎮兵額約20萬人,占到了唐軍邊防野戰部隊的40%。

  而唐朝內地承平日久,府兵制敗壞後,內地很多州郡沒有守軍,甚至長安也僅有編制上有12萬人,但實際人數原不達標的「彍騎」。至於北衙禁軍,也早已是華而不實、毫無戰力了。

  安史之亂發生時,安西軍曾經的統帥高仙芝和封常清都在長安。

  對於安祿山東北邊軍的叛亂,出身自西北邊軍的封常清一度很輕視,曾上書唐玄宗稱:太平斯久,人不知戰;然事有逆順,勢有奇變;臣請走馬赴東京,開府庫、募驍勇、挑馬箠渡河,計日取逆胡之首懸於闕下。

  結果封常清到洛陽後,雖然很快便招募了6萬兵士,但這些人遠非安祿山叛軍的對手,很快便大敗,並且丟失了洛陽。

  封常清戰敗之後,建議隨後統軍而來的高仙芝退保潼關,以待其他增援的邊軍抵達後再與叛軍決戰。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唐軍精銳:張小尊崇役的安西軍到底有多牛? 戲劇 第15張

  但是高仙芝和封常清與曾經在安西軍中當過監軍的太監邊令城不和,後者向唐玄宗上書稱:常清以賊搖眾,而仙芝棄陜地數百里,又盜減軍士糧賜。震怒之下的唐玄宗斬殺了安西名將高仙芝和封常清,可惜這二位將軍沒有死在戰場上,卻死在了自己人手中。

  之後,唐玄宗啟用年事已高的哥舒翰統軍,此時聚集在潼關的唐軍雖有20萬之眾,但大部分還是新募兵或沒有戰力的中央軍。

  哥舒翰本意也是堅守而後戰,但玄宗逼令出戰,結果集中的唐軍主力大敗,叛軍一路沖進了長安。這是唐帝國建立以來,長安城首次被叛軍所攻占。

  之後玄宗一路逃至四川成都,而太子李亨則北上朔方軍大本營靈武稱帝,是為唐肅宗。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唐軍精銳:張小尊崇役的安西軍到底有多牛? 戲劇 第16張

  為了撲滅愈演愈烈的叛亂,唐肅宗征召河西、隴右,包括安西的唐朝邊軍趕回內地平定叛亂。

  當時下到安西的軍令為:命安西節度副使李嗣業將兵五千赴行在。同時北庭駐軍也抽調精銳回師平叛。

  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正月,「安西、北庭及拔漢那、大食諸國兵至涼、鄯」;二月,肅宗至鳳翔;「隴右、安西、西域之兵皆合」。肅宗見到李嗣業統率的安西精兵之後,非常高興,稱「今日卿至,賢於數萬眾。事之濟否,固在卿輩」。

  除了李嗣業這5000精兵外,還有安西行軍司馬李棲筠率兵七千,馬磷精兵三千,以安西和北庭精兵組成了戰鬥力極強的安西、北庭行營。

  安西精兵投入到平叛戰場上後,立即顯示出了強大戰鬥力。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唐軍精銳:張小尊崇役的安西軍到底有多牛? 戲劇 第17張

  在收復長安一戰中,叛軍以精騎衝擊唐軍,使唐軍主力不得列陣。這時李嗣業「袒持長刀,大呼出陣前,殺數十人,陣復整」。之後,安西軍「步卒二千以陌刀、長柯斧堵進,所向無前」。

  此戰,安西軍與友軍配合,「自日中至昃,斬首六萬級,填澗壑死幾半,賊東走,遂平長安」。之後,安西軍又收復了東都洛陽。

  當時,見到安西軍的杜甫興奮之餘作詩《觀安西兵過赴關中待命二首》,詩文如下:

  四鎮富精銳,摧鋒皆絕倫。還聞獻士卒,足以靜風塵。老馬夜知道,蒼鷹饑著人。臨危經久戰,用急始如神。

  奇兵不在眾,萬馬救中原。談笑無河北,心肝奉至尊。孤雲隨殺氣,飛鳥避轅門。竟日留歡樂,城池未覺喧。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唐軍精銳:張小尊崇役的安西軍到底有多牛? 戲劇 第18張

  在長達八年的平叛戰爭中,人數不多但極精悍的安西軍常常擔任先鋒軍的角色,是唐軍中的尖刀力量。

  在戰爭中,安西軍也付出了很大代價,尤其是領袖李嗣業負傷後仍大呼殺敵,結果傷口崩裂而亡。唐肅宗得報後稱李嗣業「壯節可嘉,將謀於百勝;忠誠未遂,空恨於九原」。

  但不論如何,在安西等軍的浴血奮戰下,安史之亂終於在763年被平定。

  四:孤軍血戰

  安史之亂時,唐朝邊軍主力大部回調,吐蕃趁機奪占了隴右地區。而內地的叛亂雖被平定,但卻形成了藩鎮割據的局面,尤以河北三鎮和淮西等鎮為甚。

  嚴峻的局面使得唐中央仍不得不抓緊對武裝力量的控制,其中安西、北庭行營軍自然不能回防本鎮,而是被派到了今甘肅涇川一帶防備吐蕃,當時雖仍有安西、北庭行營之稱,但更多則被和當地其他駐軍一同被稱為是涇原軍,歸涇原節度使所統轄,統領者通常稱為四鎮北庭行營、涇原節度使。

  這支軍隊在內地作戰期間,也沾染上了兵驕將怠的不良習慣,多次發生內亂,但統軍將領一直是安西舊將,方能為朝廷所用,並在抵禦吐蕃進攻中屢建功勛。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唐軍精銳:張小尊崇役的安西軍到底有多牛? 戲劇 第19張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涇原軍5000名軍士受命到河南鎮壓叛軍,但行至長安時不僅沒有得到朝廷的犒賞,反而連基本的食宿都得不到保證。憤怒的兵士最終發生叛亂,並攻占了長安,擁立朱泚為帝,是為涇原兵變。

  涇原兵變後,朱泚不能有效指揮安西、北庭行營軍,史載「涇原兵驕,皆不為用,但守其所掠資貨,不肯出戰」。唐軍收復長安後,安西、北庭行營軍殺行營節度使姚令言後反正。

  但是唐德宗顯然已經不信任這支軍隊,興元元年(784年)8月,令李晟兼安西、北庭行營副元帥,閏10月,李晟率神策軍抵達涇州,誘殺了行營軍將領田希鑒等30餘人,並吞並了行營軍,就此內地的安西、北庭軍不復存在。

  而在安史之亂發生時,安西、北庭所轄兵額一共只有4.4萬人,其中近半數精銳組成安西、北庭行營到內地平叛,此後再也沒能回來,其結局上面已經提到。

  留守的安西等軍將獨自面對吐蕃及周邊勢力的圍攻。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唐軍精銳:張小尊崇役的安西軍到底有多牛? 戲劇 第20張

  最初,吐蕃軍的進攻重點是河西走廊,河西留守唐軍勢單力薄,接連被攻占蘭、廓、河、都、洮、岷、秦、成、渭等州。

  765年,河西唐軍還派人到安西「索救援河西兵馬一萬人」,可見此時的安西四鎮形勢應當比河西要好些。

  但隨著河西大部均被吐蕃攻占,其兵鋒甚至一度染指長安城。安史之亂之後的唐中央同時面對強敵吐蕃和內陸藩鎮,已經是力不從心,由此一度斷絕了和西域唐軍的聯繫。

  唐代宗大歷三年(768年),西域唐軍與唐中央取得聯繫。激動的唐代宗稱其「不動中國,不勞濟師,橫制數千里,有輔車首尾之應。以威以懷,張我右掖,凌振於絕域,烈切於昔賢。

  雖然來自皇帝的嘉獎評價很高,但由於唐中央勢力孱弱,無法為西域唐軍提供一兵一卒,一錢一糧,只能是口頭勉勵罷了。

  到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西域諸將派使者繞道回鶻到長安向朝廷奏報。唐德宗大喜,任命李元忠為北庭大都護兼伊西、北庭節度使,郭昕為安西大都護、四鎮節度觀察使,並且詔令四鎮將士均按等級破格提拔七級。

  之後唐德宗又屢有加封,如郭昕即有武威郡王、開服儀同三司、檢校右散騎常侍、尚書左仆射兼禦史大夫等官銜。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唐軍精銳:張小尊崇役的安西軍到底有多牛? 戲劇 第21張

  但是唐德宗雖然在授官上很大方,卻無法從實際支援西域駐軍,甚至還有交割西域的想法。

  上文所述涇原之時,出逃在外的唐德宗曾請求吐蕃軍平叛,後者提出以徑、靈等四州以及安西、北庭作為出兵條件,唐德宗竟允諾,並下令四鎮、北庭將士「遞相慰勉,葉力同心,互相提摘,速圖近路,復歸鄉井,重見鄉親」「如有資產已成,不願歸此,亦任便住,各進所安」。

  為了鎮壓內地安西、北庭軍參與的叛亂,唐德宗決意放棄安西、北庭的統治,並引吐蕃進軍,顯然是昏了頭。

  實際上吐蕃並未派兵助剿,唐德宗聽從李泌意見,以其未履約,而拒絕交割西域。

  當然了,由於唐庭與西域的聯繫中斷,實際上安西、北庭軍也不知道唐中央曾有交割之意,而是一直在堅守。此時,距離安西、北庭軍主力回師已經過去了近30年了。

  絕境之下,西域唐軍只能困守幾大據點,李元忠守北庭,郭昕守安西,以僅有的漢人兵將苦守。

  789年,吐蕃聯軍圍攻北庭,李元忠將軍的繼任者楊襲古將軍率部死戰,北庭失守;西域只剩下武威郡王郭昕死守的安西諸城。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唐軍精銳:張小尊崇役的安西軍到底有多牛? 戲劇 第22張

  在吐蕃聯軍的圍攻下,勢單力薄的郭昕又死守了近20年,到唐憲宗元和三年(808年),龜茲城最終失守,郭昕將軍戰死沙場,西域最後的唐軍就此倒下。

  郭昕,郭子儀的親侄,安史之亂結束後,任雲麾將軍、左武衛大將軍,赴安西巡撫。彼時安西精銳已空,正值青壯的郭昕卻踏上了這塊唐土。

  將軍此去何為?

  戍邊抗敵!

  若一去不回?

  便一去不回!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唐軍精銳:張小尊崇役的安西軍到底有多牛? 戲劇 第23張

  安西死守四十二年後,青年將軍已是垂垂白髮,龜茲最後一戰,將軍血灑疆土,而中原王朝的軍隊再一次踏上這片土地,已是若干個百年之後了。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唐軍精銳:張小敬服役的安西軍到底有多牛?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