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最近一部熱播劇,引發了觀者對中國古代紀時法「十二時辰制」的關注。你或許才驚覺:時間之外還有「時間」。十二時辰,時序分明,映刻古人對天地萬物的洞察與感知,睿智而長情。夜半時分,於正在你面前流逝的24小時,打撈古老而詩意的十二時辰,給生命以時光,給時光以美好。
古人將一晝夜分十二時辰,
後以十二地支為序,分別記之:
子[zǐ]時 醜[chǒu]時 寅[yín]時 卯[mǎo]時
辰[chén]時 巳[sì]時 午[wǔ]時 未[wèi]時
申[shēn]時 酉[yǒu]時 戌[xū]時 亥[hài]時
子時始,亥時終,循環往復。
一個時辰,恰為今日的兩個小時。
每個時辰還對應著應景的別致之名:
夜半 雞鳴 平旦 日出
食時 隅[yú]中 日中 日昳[dié]
晡[bū]時 日入 黃昏 人定
十二時辰,
乃先人為我們留下的”時間桃花源“。
先哲王陽明有言:
人一日間,古今世界都經過一番,
只是人不見耳。
夜氣清明時,無視無聽,無思無作,
淡然平懷,就是羲皇世界。
平旦時神清氣朗,
雍雍穆穆,就是堯舜世界。
日中以前,禮儀交會,氣象秩然,
就是[夏商周]三代世界。
日中以後,神氣漸昏,往來雜擾,
就是春秋戰國世界。
漸漸昏夜,萬物寢息,
景象寂寥,就是人消物盡的世界。
子時·夜半23:00-01:00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唐·張繼《楓橋夜泊》
子時·夜半
夜半,又名子夜、中夜,乃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夜色最深重之時。古人將夜晚分為五個時段,五更計時制中,一更相當於現在的19點到21點;二更是21點到23點;三更是23點到凌晨1點;四更是1點到3點;五更是3點到5點。子夜為三更,因而『夜半三更』指深夜時光。
醜時·雞鳴
01:00-03:00
一年驚報半年過,老促前期奈爾何。
鵲駕未分雞已唱,斷腸一葉落金梭。
清·戴梓《七夕夜坐亨兒雲醜時立秋求作一首》
醜時·雞鳴
雞鳴,或曰荒雞。夜達四更,天慢慢變亮,但仍然屬於黑夜。『雞鳴』一詞作時間使用,源於《春秋左傳正義》中『雞鳴而食,唯命是聽』之句。雞被古代漢族人民褒稱作『知時畜也』。《韓詩外傳》中讚頌雞雲:『守夜不失時,信也。』俗雲:雄雞三唱天下白。
寅時·平旦
03:00-05:00
老尚貪書課,黎明即下床。
不驚天乍冷,更覺意差強。
蟾滴初添水,螭爐旋炷香。
浮生又一日,開卷就窗光。
宋·陸遊《晨起》
寅時·平旦
平旦,又稱黎明、日旦,為太陽露出地平線之前,天剛蒙蒙亮。《孟子·告子上》中的『平旦之氣』是迄今所見到的『平旦』一詞的最早用例。此時為五更,或雲五鼓,雞仍在打鳴,故有五更雞的說法。人們也漸從睡夢中清醒。
卯時·日出
05:00-07:00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能不憶江南?
唐·白居易《憶江南·其一》
卯時·日出
日出,亦稱破曉、日晞,指太陽升出地平線之時,光耀大地。日出一詞最初見於《詩經·檜風·羔裘》:『日出有曜,羔裘如濡。』此時是古代官員上早朝的時間。官員來到衙門,首先需清點人數,因點名時恰是卯時,因而,將『點卯』稱為上班報到的說法便沿用至今。
辰時·食時
07:00-09:00
山高樹多日出遲,食時霧露且雰霏。
馬蹄已踏兩郵舍,人家漸開雙竹扉。
宋·王質《東流道中》
辰時·食時
食時,亦稱早食、宴食。這一時段,正是古人吃早飯的時候。秦漢時期民間一天吃兩頓飯,並以『朝食』為主餐。食時一詞,早在《禮記》中便已出現了。如:『故君子仕則不稼,田則不漁,食時不力珍,大夫不坐羊,士不坐犬。』
巳時·隅中
09:00-11:00
巳時紅日過山坡,孤單只影淚如梭。
自嘆青春空虛度,薄倖冤家辜負了奴。
清·華廣生《白雪遺音》輯
巳時·隅中
隅中,也叫做日禺。此時臨近中午,大霧散去,艷陽當空。『隅中』一詞最早出現於《淮南子·天文訓》:『日出於暘谷……至於衡陽,是謂隅中;至於昆吾,是謂正中。』
午時·日中
11:00-13:00
暑煩人困妝時午。午時初困人煩暑。
新詩得酒因。因酒得詩新。
縷金歌眉舉。舉眉歌金縷。
人妒月圓頻。頻圓月妒人。
宋·王齊愈《菩薩蠻·初夏》
午時·日中
日中,又名日正。這時太陽行至中天,烈日當頭。上古時期,人們把這一時段作為到集市去交易的時間標誌。《易·系辭下》記載:『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未時·日昳
13:00-15:00
客生聞吠犬,草茂有鳴蛙。
日昳方炊飯,秋深始采茶。
宋·陸遊《幽事絕句》
未時·日昳
日昳,又名日央、日仄等。太陽偏西,以中天為界,這時的太陽與隅中相對。『昳』,《說文》釋為『日昃 [zè ]也。』『昃,日在西方時,側也。』申時·晡時
15:00-17:00
整履步青蕪,荒庭日欲晡。
芹泥隨燕觜,花蕊上蜂須。
把酒從衣濕,吟詩信杖扶。
敢論才見忌,實有醉如愚。
唐·杜甫《徐步》
申時·晡時
晡時,或曰夕食、餺[bó]時,是古時漢人吃第二頓飯的時段。古時『晡』與『餺』相通。《說文段註》解釋:『餺,申時食也。「餺」,一作「晡」引申之義。凡食,皆曰餺。』
酉時·日入
17:00-19:00
日入群動息,歸鳥趨林鳴。
嘯傲東軒下,聊復得此生。
魏晉·陶淵明《飲酒·其七》
酉時·日入
日入,又叫日沒、日沉。這時,夕陽西下。《莊子·讓王》中有:『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之語。古人將『日出』和『日入』分別作為白天和黑夜到來的標誌。《元史·日曆志》雲:『日出為晝,日入為夜。』
戌時·黃昏
19:00-21:00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宋·歐陽修《生查子·元夕》
戌時·黃昏
黃昏,亦稱日暮、日夕,指夕陽沉沒,萬物朦朧,一更欲黑而未黑。《說文》曰:『黃,地之色也。』又說,『昏,日冥也。』詩人屈原在《離騷》中初次使用黃昏一詞:『昔君與我誠言兮,曰黃昏以為期,羌中道而改路。』
亥時·人定
21:00-23:00
人定月朧明,香消枕簟清。
翠屏遮燭影,紅袖下簾聲。
坐久吟方罷,眠初夢未成。
誰家教鸚鵡,故故語相驚。
唐·白居易《人定》
亥時·人定
人定,也叫定昏、夤[yín]夜,乃一晝夜中十二時的最末一個時辰,二更夜已深,該安歇入眠。人定即人靜,《孔雀東南飛》有『奄奄黃昏後,寂寂人定初。』的詩句。
內容參考/《中華遺產》2015年6月刊
>長安十二時辰,你了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