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毫無疑問,Dr. V覺得,《信條》可以說是最近熱度評分雙雙領銜的電影了。
它集齊了諾蘭電影的標準元素,演技在線的John David Washington、Elizabeth Debicki和Robert Pattinson,無限燒腦的「時間鉗形行動」劇情。
戲內戲外,接連引爆社交網路。
除卻電影本身,作為時裝編輯的Dr. V,很難不注意到一個被大眾忽略的細節。
不知道大家還記得男主與Michael Crosby爵士就餐時的情景嗎?
飾演爵士的Michael Caine儒雅紳士,看著特意換了西裝的男主風塵仆仆趕來,頭也不抬繼續吃薯條,輕描淡寫地說——
「你最好換一套定制的高級西裝,凸顯有錢人身份。」
而男主與藝術鑒賞家的女主會面時,也被女主當場戳穿——
「你平時不是穿這樣的衣服吧。」
兩人敏銳的嗅覺不禁讓人意識到,真正的頂豪階層,果然能從「穿著」一秒識破他假扮富人。
當然,衣著只是表面。這一看似隨意的情節,恰隱藏了某種階級鄙視鏈——他們用品味辯清身份,以對財富的認知劃分圈層。
正如作家、文化批評家保羅·福賽爾在分析社會階層的著作《格調》中寫下的:「區分這些階層等級的絕非只有財富一項標準,因為誰也不會確切知道你這方面的情況。與金錢同樣重要的因素還有風范、品味和認知水平。」
除此之外,書裡也描寫了關於不同社會等級之間的分異。
那麼,真正的上流社會究竟有什麼樣的特質?
01.
Take It Easy
事實上,男主的尷尬,在於他的刻意。
當他假裝富豪時,特意挑選了一套新的Brooks Brothers西裝,但這個中端品牌的選擇明顯並不合適,參照Michael Caine穿高級西裝的樣子,保持著一貫的英國紳士做派,嚴謹、一絲不茍。
與此相反的是反派,也是真富豪薩特的穿衣風格——隨意、舒適、松垮,甚至不系扣子。
他的衣服遠不是那種規整到無懈可擊的西服套裝,這是因為,他已經完全不操心自己是怎麼穿的了。
而身為藝術品鑒賞家的女主,也多以幹練的商務裝與簡單的碎花裙為主,沒有在穿著上營造「富人感」,重點反而在她的配飾上。
這一點,在福賽爾論上流社會的書中得到驗證:「衣著過新,或者過於整潔,也表示你的社會狀況不太穩定。上層和中上階級人們喜歡穿舊衣服,似乎在告訴別人自己的社會地位丟得起傳統尊嚴。」
「高級西裝」在此處,即是階級象徵,但往往也會成為戳破偽裝的利器。
全球最年輕的巨富佐伯格,一件T恤走天下。
川普家族成員們的聚會照,就都是一些舒適的基本款。
他們無處不傳達著(或是至少試圖營造出)對錢不屑一顧的態度。
還記得展現階級分化的電影《寄生蟲》嗎?它對上流社會描寫的嚴謹,在服化道上就頗費心思。
比如女主人的衣帽間是清一色愛馬仕鉑金包,日常穿搭也相對低調,大氣溫婉的素色,但質感高級的真絲成為她的首選。
從事IT行業的科技新貴樸社長,則多穿半職業裝,領口處的細節也非常隨意。
這種簡約但精致的穿衣法則,也暗暗證實男女主只是新富,跟老錢依然保有差距。
電影的造型師也坦言,設計的時候,他們側重於實現與富人家庭氛圍符合的摩登瀟灑的氣質。
試圖改變品味躋身上流社會的例子其實不在少數,但大多停留在「新富」階段。
比如之前的現象級爆劇《三十而已》,顧佳在融入富太太圈時,曾因背Chanel包包被嫌棄,而平時買都買不到的Hermès鉑金手袋,被太太們隨意丟在地上。
——在她們眼裡,顧佳不是和她們同級別的人。
名流包袱重如卡戴珊一家,也會在穿著上極力精致,身體力行地為各種奢侈品代言。
再對比老派富豪們,他們便不會在穿著上如此精細,反而一貫Take It Easy。
他們不追趕潮流,因為潮流會以他們為風向標。
比如曾創造「Sprezzatura」風格的已故菲亞特集團董事長Gianni Agnelli,穿衣向來隨意,歪掉的領帶,有意無意的牛仔風,這就是他自成一套的紳士品格。
正如達格拉斯·薩瑟蘭在《英國紳士》中解釋的:「紳士可能會將自己的外套穿到磨出線,而且能讓你看出來他故意這樣穿。」
「但哪怕最不挑剔的人也能一眼看出,那件上衣出自手藝不凡的裁縫。」
02.
古風崇拜
看完保羅·福賽爾的《格調》,會發現他的核心觀點:「經濟能力決定品味。」
富人的世界裡,幾乎處處存在等級排行。
而頂豪們的品味,大多非生活習得,而來自於家族傳承,並且大多世襲同一套古風崇拜。
這一「古風」運動,貫徹到穿著上,體現的是保守。
《信條》裡的薩特和凱特,穿著偏向簡單不出錯,也是富豪們保守的特性。
英劇《唐頓莊園》的造型師就曾表示,該劇貴族服裝基本是高級定制。
除了主要向服裝商Tim Angel租用愛德華時代的二手復古服飾之外,男性角色的西裝基本上都是以仿制、再定制為主。
拿大表哥的穿衣風格來說,從燕尾正裝到黑色風衣,看著普通,但做工非常講究,每一個細節都由年資已久的工匠精心設計,任意一件衣服領口的寬度都精確無比。
造型師們深知對這樣厚重的歷史劇來說,服裝不論喧賓奪主,而在「高級定制」。
貴族們的傳統延續到今天,則演變成「定制」的推崇。
美國強生集團的貴公子,身家180億美元的Jamie Johnson曾制作紀錄片,採訪了包括川普女兒Ivanka Trump、巴菲特孫女Nicole Buffet等在內的頂豪們。
前來拍攝的富二代們,一個比一個隨意,紛紛表示:我爸我媽從出生就有豪車豪宅,繼續收集這些並不會讓我開心。
是的,奢侈品已經不能滿足他們,也許時尚圈每年兩次的巴黎高級定制時裝秀才能體現他們的價值。
在上層階級眼中,他們的目的很明確,即有意要拉開自身與其下階級的距離,保持舊貴族生活方式,塑造某種文化特性。
因為頂層階級的地位牢固,很多時候不需要用名牌來證明身價。隨之,他們將更多的時間,花在培養生活態度和喜好上。
比如對英國貴族來說最重要的運動:馬術。既彰顯身份地位,又促進家族間社交,時至今天,大部分的Old Money,都擁有自己的馬場。
有評論家分析英國貴族盛行賽馬運動的原因,認為在觀看的過程中,他們會享有優越感。
Jamie拍攝紀錄片的開頭,就是公子們騎馬出場。他們略帶驚訝的說——
「我以為誰家都有馬和馬車。」
前段時間火爆全網的《三十而已》,也有女主讓剛上幼稚園的兒子學馬術的情節。
這是最快打入富豪圈的方式,類似的運動還包括擊劍、網球、打獵等。
畢竟這一類富豪運動,保守而實在(起碼在富豪圈子裡)。
所以,只要留心一下富豪們的喜好,通常可以很公正地估算出他們的階級屬性。
這種屬性,是銘刻在他們靈魂裡的,潛移默化形成的「貴族共識」,即對傳統的崇拜。
另一方面,這種傳統又成為一種地位的象徵,象徵著貴族們擁有可以掌控時間的自由,並以此不斷強化自己的階級價值觀。
尤其是在階級分化明顯的英美,他們對物質生活的剛需並不是第一位,如何將時間精確地應用到傳播家族地位上。這,才是首要工作。
03.
無用主義
當從古風崇拜的傳統中繼續往前延伸,就到了拋棄物質上的「有用」,追求精神富足的「無用主義」行列。
《信條》中,薩特掌握著龐大的軍火生意,凱特則鑽研稀有藝術,為薩特打理和鑒定藝術品,掌握著家族中涉及藝術品交易生意。
而凱特一開始就如此信任男主,是觀察了他手上戈雅的畫,即便是贗品,但能提供這樣作品的人,絕非普通人。
凱特非常享受這一行業,可以隨意鑒定藝術品真假,並適時談論自己的藝術品俱樂部。
盡管她工作的深層內容,是讓資金通過拍賣行和藝術品交易,徹底讓丈夫完成身份洗白。
因此,誠如福賽爾所說:「中上層是一個有錢、有趣味、喜歡遊戲人生的階級。」
他們中的部分財富,除了繼承與傳統的地產、法律等行業,還通過藝術品買賣等得來的。
但這也側面應證了富人們的另類興趣,集中在歷史、文學、建築和美學品味等方面。
他們不需要過於實用的知識,只需要將最能強調身份的,擺在最重要的位置。
紡織巨頭Milliken後代公爵Cody曾說過,與其花時間學習,不如去裁縫店與裁縫聊幾個小時扣子與縫紉方式。
所以,念時尚專業,跟貴族裁縫學習,再用所學一套鞏固自己的品味,才是他的人生目標,這也是一條富豪的「無用主義道路」。
同樣,Jamie Johnson生下來擁有一切,他的父親,強生集團的掌舵人閒到空暇時間都用來學畫畫。
他對Jamie的要求是——你可以嘗試拍電影,或者去大學搞研究,再不濟你收藏古董書解悶。
同理,《唐頓莊園》中有個情節能引起全球劇迷的討論:仆人們把報紙擺上桌之前,會貼心地拿熨鬥熨一遍,原因是貴族們認為油墨會弄髒他們的手。
這一看似荒謬的舉動,也恰證明,上層階級追求某種「無用的精致」。
但人的生活品味一旦形成之後,很難再發生改變。
所以與貴族們從小有意識的熏陶訓練不同,努力向上的階層也在不斷調整自己的生活方式。
這也是某種價值投資,人們可以由提高自己的生活品味來改變社會地位,其實反過來也成立,富人們常通過社會地位來改變生活品味。
他們既可以花費時間,又可以用金錢購買時間和品味,做著目的性不強的工作,並自豪地稱它為消閒。
福賽爾在《格調》中說:「頂層,一個看不見的階級。他們的錢來源於繼承遺產。他們曾經喜歡炫耀和揮霍、後來,他們在媒體、大眾的嫉恨、慈善機構募捐者的追逐下銷聲匿跡了。」
04.
人際關係至上
法國後現代大師羅蘭·巴特曾被問到閒暇時間該用來做什麼,他簡單地回答道:「讀書,寫作,喝酒(當然是葡萄酒),和朋友們交往。」
在他的人生詞典裡,人際關係放在實現富足之後。
這一準則貫徹到富豪圈子,有了更實際深刻的用途。
《信條》中每個人的生活基調,都圍繞著同類圈子展開。
無論與薩特販賣軍火機密關聯的印度富商,還是凱特經營的藝術品拍賣行,將頻繁的生意往來,變作表面正常的家族交流。
英國有句諺語:「當時鐘敲響四下時,世界上的一切瞬間為茶而停。」
下午茶,成為英國貴族圈的標誌,同時也是社交行為發生的重要場合。
喝茶是引子,追憶逝去的舊貴族時代,在交流中換取最有價值的商業資訊才是真。
而另一種交友方式,如川普女兒Ivanka說的:「我交朋友,只需要看對方真不真誠。」
換言之,相比而言,她不是特別介意對方的階級與地位。
因為越接近上層社會的人們越認為,品味、價值觀、生活格調和行為方式是他們選擇朋友的標準,而對金錢、職業或受教育程度則不加考慮。當然,我們也知道,這些人的交際圈層,本身就有著極高的準入門檻。
與其說他們善於交際,倒不如說是用自己學到的「無用」,去擁有更多的人脈,實現最具價值的投資。
05.
真實的富豪世界
說到這裡,或許我們會審視真實的富豪世界。
它傳統著同一套人生準則與邏輯,牢不可破。
維持這套理念並沒錯,他們眼中,上流社會與上流品味鞏固了他們的身份地位。
富豪人生不可復制,平凡人生亦然。
不禁再回到《信條》的開頭,男主穿著不合身的西裝跟爵士就餐完畢。
他以「底層」的口吻戲謔店員:能打包嗎?
隨後店員尷尬拒絕,男主回之一笑,意味深長。
這個略帶反諷的招式,蠻有意思,恰好說明男主早識破了「識破他的富人」。
在以階級為坐標構建的體系裡,一切身份都有其意義。
努力向上的人在,維持現狀但依然對自己充滿認同的,也大有人在。
畢竟有價值的,不止是金錢。
這讓我想起了福賽爾的總結——
「把各個社會階層想像成一條長街兩側數間毗鄰的劇院,這很形象。這裡,每一家劇院門口都掛著挑出的遮篷,上面貼著無數海報。每一家劇院,無論是最舒適的、最少裝飾的、還是最簡陋的,都在曠日經年地上演有關自尊的戲劇。」
他們的故事,遠未講完。
編輯:Christopher撰文:Eudilav
美術:羅蘭
預覽時標簽不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