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漢服去國博看服飾大展,歷代時尚、潮流與審美大有講究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自古以來,中國就有「衣冠古國」之稱。中國人常說的「衣食住行」,「衣」排在第一位。古代服飾不僅有遮體禦寒的功能,更是一門藝術,蘊含著中國古代美學思想。

  正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的「中國古代服飾文化展」,對觀者而言,如同翻開一本觸手可及的中國古代服飾書,生動而細致,宛如在一場流動的視覺盛宴中領會古人服飾審美。展覽吸引諸多古代服飾愛好者到場,很多觀眾特地穿著漢服去看展,掀起一輪國潮美學風。

穿漢服去國博看服飾大展,歷代時尚、潮流與審美大有講究 時尚 第1張穿漢服去國博看服飾大展,歷代時尚、潮流與審美大有講究 時尚 第2張穿漢服去國博看服飾大展,歷代時尚、潮流與審美大有講究 時尚 第3張

  六邊形的展廳,如同六個通道,將六個歷史時期的服飾文化變遷串聯起來。從先秦直至明代、清代的服飾展示中,既有130件(套)文物,涵蓋了石器、陶器、服裝和金銀配飾、書畫作品等,也有170多幅圖片和40多件輔助展品。來自不同朝代紋樣的多媒體展廳,則成為觀眾打卡的去處,不斷變幻的多媒體紋樣以萬花筒的形式將觀眾浸入式包裹其中。最一目了然、值得細細琢磨的,是15尊不同時代的復原人像,每一尊都是完整呈現出中國古代配飾的整體形象。展品中有數十件館藏一級品,包含極少展出的宋《中興四將圖》、明益莊王妃首飾、定陵出土首飾、清《皇朝禮器圖》、康熙帝朝服等。

  這場策展持續一年之久的國博大展,春節假期前開幕後受到熱捧,展覽將持續一年。這不僅是國博歷史上第一個服飾通史類展覽,更是沈從文、孫機等諸位國博學者數十年來服飾文化史研究的成果。

  「我們希望這個展覽是從整體形象出發,給觀眾看到古代人完整的整體形象。」在媒體導覽時,92歲的國博終身研究館員孫機親自露面,講解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歷程和社會文化內涵。

  古代服飾,身份的象徵

  「過去也有很多服裝展覽,但有時候看不明白。」在談及「中國古代服飾文化展」最大的不同時,孫機認為,以往展覽中出現的服飾,多是墓葬出土的古代文物,只能在玻璃櫃中「肥肥大大地擱那兒一擺」,觀眾得不出一個印象,不知道這件服飾怎麼穿,穿出來什麼樣。

  最關鍵的是,每一件服飾背後,都蘊含著不同時代的生活方式。但看一件文物,或是飾品,普通觀眾很難去想像,它們出現在歷史現場會是什麼樣。

  這恰是「中國古代服飾文化展」所要解決的。展覽現場不僅有很多災得一見的文物,更有15尊經過孫機考證、研究後,依照歷史而復原出來的人物形象。

穿漢服去國博看服飾大展,歷代時尚、潮流與審美大有講究 時尚 第4張穿漢服去國博看服飾大展,歷代時尚、潮流與審美大有講究 時尚 第5張

  「古人穿衣服是配套的,內衣、外衣、上衣、下衣,一套衣服才能形成一個人的整體形象。」孫機說,中國古代人的服飾是「上衣下裳」,一件衣服搭配一條裙子。因為古時候沒有高家具,古人進屋就像今天的日本人一樣,跪坐在地,將下裳往裡卷起。最早的下裳裡面沒有褲子,只有兜襠布,也就是褌。「揭裳」在古人看來是無禮的,因此,哪怕趟水過河,也不能將下裳撩起來。

  中國服飾的變遷,與人們的生活環境、生活方式密切相幹。展覽第一部分「先秦服飾」展出的「著深衣的木俑」,恰反映出春秋戰國時期連年戰亂、思想上「百家爭鳴」對於服飾的影響。因為戰爭頻繁,騎兵需要騎馬作戰,下裳穿著不便,這時出現了上下身相互連屬的深衣,並且引進遊牧民族的胡服,變成上衣加長褲。

  「中國古代的服飾變化與禮治變化是同步的。」孫機說,在中國古代文明中,「禮」與服飾文化、社會不同階層的日常服飾緊密聯繫。從「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開始,中國古代服飾文化就與中國禮文化如影隨形。

  不同服飾的質地、顏色、樣式、佩飾等等,是區分等級、官階、身份的象徵。在武則天之前,朝代服飾都是由冠式和組綬等來區分職位高低,從武則天開始,不同的紋飾代表著不同的官員等級,在漫長的中國歷史上,這種方式被歷代繼承。

  「古代服裝的變化,跟外界的環境和人的生產生活密切相幹。服裝是一個人、一個民族社會地位、文化修養的體現,包含著審美。中國的服裝歷史超過五千年,甚至舊石器時代就有骨針穿獸皮,那時候就有原始的衣服了。」孫機認為,從研究角度而言,中國服飾史不僅漫長而且豐富。古代人的服飾,不僅能反映一個時代的經濟、文化和思想,也傳遞出不同時代的審美趣味和流行風尚。

  清晰明了的服飾簡史

  如何以歷史的脈絡為基礎,設計一條敘事線,是展覽設計師孫祥最關註的,他想要設計一條順暢的、單一的參觀流線,給觀眾以歷史的流動感。

  展廳頂部的燈帶,來自宋錦上的如意紋樣。陳列復原人像的展櫃,則取自中國傳統建築的柱坊結構。在古代服飾史研究領域具有較高知名度的5件明代岐陽王世家文物都是第一次展出。

  在長達一年的展覽籌備中,工作人員繪制了大量線圖,在國博的展覽中,「中國古代服飾文化展」的資料之詳實,也是最多的。讓觀眾驚嘆的不僅是多媒體互動設施,更是栩栩如生的15尊復原人像。

  古代服飾史、傳統工藝美術學者陳詩宇負責復原人像部分。對他和團隊而言,這並不是一件輕松簡單的事情。他們根據孫機提供的形象依據,考據出一個個詳盡方案,在手繪的時裝設計稿中,將每一套服裝都細細地拆解出來。

  妝發、服裝、內衣、外衣、配飾、腰帶,以及不同的面料和紋樣,都要紮實地從文物中一一考證,將歷史方案做最清晰的梳理。

穿漢服去國博看服飾大展,歷代時尚、潮流與審美大有講究 時尚 第6張

  對設計者而言,每一尊人像背後都代表著一個時代,因此極具挑戰。僅服裝的面料選擇這一項,需要考據歷史背景。比如秦漢時期常用羅、絹、紗,明清時期才有緞面,唐宋時期開始流行綾和綺。

  他們要復刻不同面料上的紋樣、顏色和工藝細節,就連人像的妝容、發型、頭飾、鬍鬚的造型,都需要按照書籍、古畫中的資料來還原。西漢前期女性裝扮與東華文官著裝、唐代仕女的儀態、體型乃至妝容和眉形,都有嚴苛的歷史依據。正因為細節的深入和考究,才能讓觀眾一目了然地窺見不同時代古人的時尚、潮流與審美的變化。

  在浩如煙海的文獻資料中整理中國五千年的服飾文化史,對孫機而言,是一個龐大的工程。他曾選擇以漢代為切入點,在《漢代物質文化資料圖說》一書中,讓漢代「活起來」。

  要在一個展覽中梳理中國古代服飾同樣是艱難的任務,他曾說,哪怕從霞帔墜子這個小物件的變化,也反映出中國輿服制度的側面。對普通觀眾而言,從展覽領略中國古代服飾的制作工藝、審美取向和穿著場景,如同讀到一本立體版中國古代服飾簡史。

>穿漢服去國博看服飾大展,歷代時尚、潮流與審美大有講究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