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今年的美食紀錄片不少。
《風味人間》《人生一串》《早餐中國》……
但Sir有一點不太滿意。
就是它們拍得多,卻都不敢輕易挺進一個美食的高地——
廣東。
不是因為令福建人聞風喪膽的江湖傳說。
只是這個美食迷宮,讓人掉進去吃到暈頭轉向,繞不出來。
你要問在廣東土生土長的Sir,粵菜是什麼味,一時Sir也答不上。
但有部紀錄片,保證說得地道。
已經出到第四季,可遠遠還沒拍完——
《老廣的味道》
粵菜複雜,因為它涵蓋了三個體系——廣府菜(以廣州為中心),客家菜(或叫東江菜,以梅縣為中心),和潮汕菜(以潮州為中心)。
三個地方語言不相通,味道卻相互交融,不斷激發、精進。
中國八大菜系,沒有像粵菜的烹飪手藝那麼繁復精巧的。
炒、煎、燜、燴、煲、蒸、燉、炸……
十分炫技。
比如,最野蠻粗暴的燒烤,全國各地都有。
但老廣燒出了自己的驕傲。
燒海螺,先往螺內灌滿獨門醬汁,燒烤過程,則要拎著螺殼,左右翻滾,以免燒穿螺底,功虧一簣。
享受著全神貫註燒出來的海螺,輕輕一斜,沉重的螺身如玉山傾倒而出。
完美。
連廚師都忍不住嘚瑟:
哇,好香
不愧是名菜
這潮州人怎麼弄的
而能配合這多種烹調方法的菜式,味道一定是千變萬化的。
《老廣的味道》第四季,延續前幾季的風格,專攻粵菜,沒有《舌尖上的中國》那樣包羅萬象。
卻因此更深得粵菜其中三昧。
最容易對粵菜產生的誤解是:
清淡。
要這麼說,粵菜的調料就不服了。
必須要亮出這粵菜的第一味——
濃烈。
吃粵菜的時候,菜還沒上桌,調料就快擺滿了。
五滋(香,松,臭,肥,濃),六味(酸,甜,苦,鹹,辣,鮮),海闊天空,葷素混雜。
你沒看錯,這多到眼花的調料,只為了配一道——
白粥。
別人問:「吃了什麼?」
「白粥。」
嗯,聽著好清淡。
要說濃烈的代表,還屬廣東鹵味。
如果吸引你的,僅只是那一口浸滿鹵水的肥肉,那就有點暴殄天物。
鹵水的精華,全在湯鍋里的素料——
氤氳著花椒,八角,陳皮,草果等多種植物香味的天然交響樂。
其中有一種特殊的辛香,桂皮。
是鹵水中的主音調,粵菜中的黃金配角。
來自肉桂的樹皮,五年長成,用獨特的牛角刀,先在樹身上量好尺寸,一刀下去,剝皮拆骨,分崩離析。
再靠人工背下山,晾曬多日,方可出山成為調料。
粵菜中更複雜的還有肉料。
一碗普通雲吞面的乾坤可以有這麼大:
那一鍋湯,看似清淡,卻濃縮了豬骨,大地魚,蝦子和火腿等多種材料的味道精髓。
味味皆辛苦。
拿大地魚來說。
最正宗的烤法,是將大地魚放在炭爐上炙烤,直待魚身兩面成金黃色澤,魚身油脂被大火逼出,鹹香四散,挑逗食欲。
這樣的烤法固然惹味,但費時太長,而且人工翻轉魚身,更加費力。
烤出來的大地魚,則有兩種用法:
要麼,是和上述幾種材料一起,高湯熬制成一鍋濃湯,大地魚用來提鮮增香;
要麼,是將魚肉撕開,經過再加工,鍋里翻炒炸酥,碾碎,成為大地魚幹粉,灑在雲吞餡料里,魚肉交融。
調料有多複雜,廣東人愛吃的程度就有多深。
粵菜第二昧,是完全自然的鮮味食材。
所謂鮮,在廣東人看來,就是兩個字——
生猛。
「時間就是生命」,這句話對於蛋白質的鮮味而言,迷之契合。
海鮮中的大路貨:麵包蟹,馬友魚,瀨尿蝦,還有馳名全國的生蠔……
固然催動食欲。
但,山溪里撈回來的山珍,同樣不可小覷。
老廣們花幾個小時翻山越嶺,在水里定點放下誘餌。
不到十分鐘,山螃蟹上當。
遇到好一點的天氣和水質,還能夠抓到山坑螺。
蟹,螺,就是廣東人中秋賞月最大的美味。
只需用紫蘇簡單爆炒。
蟹殼一咬,螺肉一吸。
快活過升仙的嫦娥。
生猛的第二個基因,是快節奏的生活頻率。
廣東悶熱,加上白天工作勞累辛苦。
老廣吃飯的時候,脫下衣服光著膀子,就地一坐,就是宴席的寶地——
大牌檔。
「大牌檔」這三個字,就出自粵語。
湛江,中國海岸線最長的城市,有著最多樣化的海鮮大牌檔。
高峰時期,每家店一年可以接待20萬遊客。
臨近海邊,每天的菜單,隨當天漁民捕撈上來的品種而定。
菜品,也不斷出新。
除了風行全國的「湛江蒜蓉烤生蠔」。
湛江本地,還創造出水果蠔、芝士蠔、酸湯蠔……
講求實惠的老廣,要的就是這樣的靈活機動和商業頭腦。
這里又不得不說說香港大牌檔。
香港中低階層市民最愛。
大牌檔主呂以煜,在一般大牌檔平、靚、正的基礎上,以高檔海鮮入菜,一條上百斤的龍躉,真正賣出了街坊價。
真·敢賣敢吃。
薄利,不意味著簡單處理。
龍躉特殊的處理方式,一樣不落:
放血要乾淨,否則會有劇毒。
魚片的厚度,精準到毫米級別。
頭腩要走油,吃起來才爽脆彈牙。
沒有米其林的星星,沒有高檔飯店的精致擺盤。
但真實接地氣,還全是猛貨。
粵菜最生猛的吃法,莫過於此。
Sir說過,粵菜還有第三層味道。
有些粵菜,食材不一定新穎高檔,調味不一定複雜濃鬱。
但,就是好吃。
因為里面是你熟悉的味道,從小吃到大的味道。
粵菜第三昧,就是指老廣日常生活的煙火氣。
那些你只能在廣東才能吃到的菜。
小吃。
第一季里有句名言:廣州人吃東西用食(字),食字是上面一個人,下面一個良,就是要吃好的東西。
哪怕是小吃,老廣也用心去做。
比如惠州幾百年的雞湯湯圓,和我們平時吃的湯圓有點不一樣。
餡兒,用的是雞油。
恐怕很多人連雞油在哪里都不知道——
在雞屁股兩側這個地方。
取出了兩大塊雞油,用白糖醃一個星期。
你沒看錯,是一個星期。
只為了去除油膩,剩下雞油嫩滑的口感,直至醃到雞油邊緣出現一層透明。
這功夫夠磨人了,所以做法幾近失傳。
雞油湯圓,屬於粵菜中的東江菜系。
回到廣州,有一樣小吃,做法一樣磨人。
牛雜。
學生時代每天放學都會吃一碗的玩意兒,但很多人不知道它有多難。
要做一碗好牛雜,功夫全在前期——
選料,要選體質好的水牛,買到了好材料,要在三小時內處理;
清洗,分兩大步。
第一步,沖洗。
牛雜,是牛的內臟,洗不乾淨,真的分分鐘吃shi。
比如,洗牛肺,要洗到整個牛肺發白。
第二步,焯水。
用把內臟的雜質洗個通透,順序不能亂——
冷水下鍋,再加熱,才能將雜質從內到外逼出來。
焯水完的內臟,反復搓洗,Q彈嫩滑,才能最終下鍋。
由於每種內臟的肉質纖維比例不同,牛肚比較韌,得先放,十分鐘後才能放牛蒡,牛腸。
牛雜炒熟,再燉一個鐘。
時間到,鮮味滿屋。
粵菜,就是像這樣可精致可草根,可高雅可粗俗。
無論俗雅,無分貴賤,好吃就行。
尤其是小吃,往往是做給街坊鄰里,親朋好友吃的,它對品質的要求,也更高。
小吃里的用心,往往就是中國人重視鄰里,親親睦鄰的體現。
而對於廣東人而言,最親切、有煙火氣的味道。
還少不了一個人——
阿嬌。
不是你想的那個。
是這個。
《外來媳婦本地郎》的李彩嬌,嬌姐。
一口怪異高州話,帶著五個子女,孤兒寡母闖蕩廣州。
堪稱是廣漂典型。
她的絕活,就是左手一只薑蔥雞,右手一只豆豉鴨。
別看她做菜一股土味style,手忙腳亂的樣子。
還為了嘗味,把客人的雞屁股都給吃了。
絕活,可真的是夠絕。
主顧康家二少爺康祈宗夫婦的汝好茶餐廳,一開始經營不順,面臨倒閉。
嬌姐的薑蔥雞一出,竟然奇跡般救活了。
你要買她的秘方,她自信地開口——
一道菜,一百萬。
靠著這一道菜,嬌姐從汝好茶餐廳的普通廚師,到後來承包了旅館飯店,逐漸混得風生水起。
堪稱是廣漂的成功典範。
看嬌姐的做菜,絲毫感覺不出任何高檔位。
但正如劇中的通叔所講——
嬌姐的薑蔥雞,「不光是原汁原味,還有很濃烈的街坊感情在里面」。
這也是Sir所說的,每一種菜系中,特有的街坊味——
它並不通過食材,調料散發作用。
而是通過當地人與人「朝見口,晚見面」的關係,給食物灑上的一層獨有的氣息。
有這種獨到的氣息,才是正宗的廣東菜。
怎麼找到這種獨有的氣息?
嬌姐又給我們支了一招——
真的沒有一樣流宗粵菜能瞞過嬌姐——
薑蔥雞,不是有薑有蔥有雞就成了的,用了冷凍雞來做,毫無雞味;
豆豉鴨,豆豉都不是天然生曬,那還算什麼豆豉;
布拉腸,皮厚到連夾的欲望都沒有……
全是失敗!
嬌姐親自出馬,告訴你什麼才是正宗粵菜——
叉燒包要「開口常笑」,白切雞要「三起三落」,燒鵝要「以手抵心」……
這些到底是什麼意思?
「其實廚藝之道,最重要的是一個字——心。」
口到,心到。
才能尋獲我們真正想要的廣東味。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