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路上,不說話卻是一種難得的技巧!做好這6點,孩子受益無窮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導讀:】

在元旦節那天,剛好一家人不上班,於是我就讓孩子來給我表演下她在幼稚園裡所學習的舞蹈。

我看著她那稚嫩的小胳膊小腿兒,而且還一臉很認真的樣子,確實是很討人喜歡,然後我就忍不住的說:

「哇,不錯!寶貝你真棒!」

可出乎我意料的是,孩子此時並不領情,而是立即就怒氣沖沖地對我說:

「媽媽,誰要你說話的啊?這遍不算,重來!」

然後,她一定非要從頭再次播放著音樂,然後在音樂的節奏下再重新開始來跳舞。

不僅要感嘆曾在上一秒還是一個天使,可在下一秒卻睡意變成了魔鬼,這大概說的就是這樣的孩子吧。

難怪在育兒界流傳一句話叫:「娃娃的臉,真的說變就變。」

真的如此嗎?

其實,很多時候寶寶的臉之所以轉眼就變化了,殊不知,那是因為我們一個不小心突然啟動了娃娃們「變臉」的按鈕,孩子的一時瞬間迸發出的怒氣在告訴我們:媽媽,你在就好,別說話


不說話,是一種豐厚的沉默

那天帶著孩子去了外婆家,我在廚房做飯,而暫時由她外婆照看下。

外婆:「萌萌,快坐下,不然會著涼的。把頭抬起來,我要給你洗頭。坐下坐下,不要動哈。」

萌萌:「外婆,你走,我討厭你。」

外婆:「那好,那我走了哦,萌萌你不要我,我就不管你了。那我真的就走了啊。」

萌萌:「不好。你不要走嘛,外婆。」

然後我就對孩子外婆說:「你不要說話,也不要給她洗頭,就讓她玩一下;你也不要走,他其實是需要你在這裡。只要有你在,他就安心了。」

外婆也理解了萌萌的調皮,於是就安靜地在一旁邊陪著。

然後萌萌看了看我,又轉頭看了看外婆,乖巧地說:「外婆,你來,快給我洗頭吧,我不玩了。」

萌萌於是就很配合地洗完了頭,最後才繼續開心地玩水。

其實這就是「天使魔鬼」版的反轉。

為什麼孩子會從一開始的頑皮、賭氣再到順從、乖巧,過度得這麼快呢?因為我深深地看見了他,並且還幫助他的內心進行了表達。後來當外婆理解了孩子,並能安靜地在孩子身旁陪伴時,此時孩子感到了被抱持了,心靈得到了一種被尊重的安慰。


有時候,不說話是一種高度的親密

還記得我家萌萌那時在學習騎兩輪車和滑板時,以前每次在經過那段小斜坡和有一段小坎時,在最開始的時候都會叫我要在旁邊幫扶著她。可在後來我有一次因為沒能及時的跟上,結果她自己卻僥幸地沖了過去那段斜坡和小坎了。

但是接下來我通常都不會去主動的扶,我而是會站在旁邊好好的看著她。然而從那一次之後,她也不會立即就叫我過去幫忙,她會在一次又一次的親身的失敗中去進行認真的總結經驗,從而努力的學習掌握好平衡。

其實,這本身就是鍛煉孩子發展能力、體驗挫折與成績感最好的時機,因為她需要進行不斷地試錯,不斷地的反覆體驗,從而練習好大腦對肢體的良好控制。此時,我們的沉默和「不作為」才是對孩子最好的幫助,這才是頒發給孩子的一張許可證,即TA們也同樣擁有試錯的權利。


不說話是一種由衷的欣賞

今天在上班時,辦公室的同事分享了她與孩子的一件小事:

有一天晚上她下班回家,孩子就很開心地把她的新作品拿給她欣賞,而她當時卻正在認真的思考著一件工作上的事情,然後又不忍心當面拒絕孩子的好意,於是她就隨便馬虎的為了應付的看了看孩子的作品,說:

「嗯,不錯,挺好的哦。」

可此時孩子卻一臉不高興地很快就收回了畫,並且對她說:

「媽媽,你其實根本就不喜歡我畫的畫。」

我說:「沒有呀,哪有呢,我挺喜歡的啊,我真的覺得你畫得很好。」

而後孩子卻說:「你不喜歡,只有我的同學才是真正的喜歡,她看我的畫,看了好久好久,比你看的時間長多了。」

這看是一個很普通,很平常的故事,但從這個故事我們卻可以看出孩子其實是敏銳的,在她人心理,並不需要父母那種為了一時敷衍了事的稱讚,她真正所需要的是那種被欣賞,被肯定,並借此來建立起健康的自戀。同學們不僅懂得她的畫畫,而且還能懂得她的內心世界,那怕同學們什麼都沒有說,但是在孩子單純的心理卻遠勝過媽媽的一堆敷衍的解釋。

因此,此刻,不說話才是一種真正由衷的欣賞。

沉默,是對孩子的尊重和信任

一天,二寶女兒對我說,在她班上有很多的同學都準備選擇就讀於附近的國中,而她卻有些猶豫,既不捨得跟過早的和同學們分開,但在她的目標裡卻又想著能去讀更好的學校。

於是我說:「是呀,一個人在關鍵的時候,有時想做出一個選擇真的很難,很難的。」

當孩子聽了後,並沒有說話,而我也沒有再去針對此話題過多的說什麼。於是我就保持沉默在她的沉默裡,並且與她肩並肩的繼續散著步。

其實,有的時候當孩子們在面臨一處選擇時,在他們的內心裡也是充斥著多種聲音的,然後她並不需要優選哪一種方案,她需要的只是我們可以站在他們的角度,去理解她內心的沖突及其所帶來的各種壓力,此時我們的沉默,就是對孩子的最好的尊重和最大的信任:

孩子,你有選擇的權利,我也相信你有應對困境的自我解決能力。


不說話意味著參與卻不指導

我有個教高三畢業班的班導朋友那天給我分享了他們班有個孩子因填報志願時找他聊天所的一段話.

孩子:「老師,爸爸媽媽要我學某某專業,他們說這個專業將來畢業以後就好就業,可是我卻對這個專業不感興趣。而我所感興趣的是法律,但我也不知道到底好不好,會不會以後學著學著我又不喜歡了?所以最近我總是在想這些事情…… 」

而老師說:「你對未來感到茫然,是希望我能幫助你,可是我也不知道你的未來會在哪裡呢。而當我們面對不確定的因素時都會害怕。這是很正常的,所以,你希望有人能告訴你該怎麼做,這樣就不會體驗到那種不安和焦慮了,也不用再對未來擔責。可是你又不甘心把你的未來交由給別人去作主。」

聽罷孩子就對他微笑的點了點頭。

其實,對於更大一些的孩子而言,有時候的不說話卻是意味著我們的「參與但不指導」:

我能說出了你的感受,能理解你內心的想法,卻無法給你人生的答案。所以,此時的不說話卻是給予了孩子重要的心理支撐:我與你在一起,但你的情緒並沒有淹沒我,也不會淹沒你。

媽媽作為孩子環境而存在

在家庭育兒歷程中,高質量的陪伴其實不只是在於相互間語言的交流,更在於「盡在不言中」的默契。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交流,語言固然是最重要的,可惜的是,人一旦掌握了語言,往往就會過於的依賴它。

每個孩子都需要父母的陪伴,陪伴是一種「在場」的狀態

我們可以想像一下,當一個孩子在玩耍時,他的心裡知道,當他需要獨處時,不會被打擾;同時他也知道,如果能一直有一個重要的人陪伴在他身邊,並且能隨時準備著回應他。這才是一種多麼美好的體驗啊!

英國客體關係理論大師溫尼科特曾提到過一個概念,叫做「他人在場時的獨處」。

什麼叫「他人在場時的獨處」概念?

意思就是:「只有當獨處時(這裡說的是有他人在場時的獨處),嬰兒才能發現他自己的生活。而與之對應的一種病理性的生活,則是建立在對外在刺激的反應的基礎上的生活,那是一種虛假的生活。當嬰兒處於這裡所說的這種獨處的時候,而且也僅僅當他能夠有這種獨處的時候,嬰兒才能處於一種成人稱之為放松的狀態。他可以處於不整合的狀態,不用著慌或要勉強應付什麼,也不需要有什麼方向,他只是存在著,既無需應對外部環境的侵犯(前提條件是因為他在媽媽的保護下,外部環境不會侵犯到他),也不必一定要主動地做些什麼。這是一種安於本我的狀態。在這樣的情境下,嬰兒會生起一種感覺或者脈動,在這樣的感覺或者脈動中,他將感受到真實,這對他來說是一種真實的、個人的體驗。」

這是指媽媽(主要撫養者)作為孩子的環境而存在。她並不需要做什麼或者說什麼,但又能跟孩子保持著情感的連接;孩子則在這種安靜的狀態中感受來自內心的各種情緒脈動。

而在這個過程中,孩子體驗到的是一種真實,而大量真實體驗的積累,就能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真切地活著——這就是個體生命的基礎,生命因此而具有了現實性意義。

因此這樣的孩子在將來長大以後,就能發展出既能享受獨處,又能建立起穩定的親密關係的能力。他更能耐受分離,也不會在關係裡出現患得患失,因為一個重要的「他人」已經住進了他的內心世界裡,使得他能夠信任自己與別人的關係是穩定的狀態


陪伴孩子時「掉了線」,怎麼辦?

如果說,在家庭育兒的歷程中,我們總是忍不住要對孩子做點什麼、說點什麼,或者常常在陪伴孩子時「掉了線」「斷了網」,請不必去過多的自責,因為每個人現在的樣子(無論自己覺得有多糟糕),都已經是我們盡自己所能,而呈現出的最好,最棒的狀態。

如果說看了這個講解後,覺得心裡知道,卻又無法做到,或許是因為我們曾經就是那個沒有被好好陪伴的孩子,我們的內心曾受到了嚴重的干擾,自然也難以發展出這樣的功能去成為你現在孩子的「環境」。

小結:

在家庭育兒教育中,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責任人,作為孩子主要撫養者,尤其是各位媽媽們,首先做做的就是要照顧好自己,為自己找一個「容器」,可以是孩子他爸,可以是你的知心朋友,也可以是你信賴的咨詢師,來修補這份殘缺的體驗,重新去感受生活的真實和美好,而那時孩子也會因我們的改變受益無窮。

在育兒歷程中,有時不說話甚是說話!


我是萌萌媽育兒經,致力於家庭育兒經驗的分享,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很樂意與大家互換育兒歷程上的心得體會,期待您的關註,快樂與您共分享!

點我分享到Facebook

>育兒路上,不說話卻是一種難得的技巧!做好這6點,孩子受益無窮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