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知識越學越多,反而越來越焦慮,不如試試放下手中的"權利"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美國前總統老布什的夫人芭芭拉有一句話說得很戳心:

“養育子女的時候,每個日子都了無盡頭,一年年卻倏忽而逝。”

知乎上有一個高讚問題,「哪一種母親容易焦慮」。提問者說本以為回答最多的是,不懂如何育兒的母親肯定是最焦慮的,但是評論區裡回答最多的是愛學習的母親最容易焦慮。學習就好像是一個洞,你在洞外時你認為不就是進洞這麼簡單的動作嗎?可是當你進入洞裡發現,這裡道路千萬條,可你並不知道應該走哪一條路是正確的?
“學習型”的母親同理,在沒有進入育兒領域時,你以為育兒就僅僅是如何管教孩子,但是真正進入後你才發現育兒知識並沒有標準答案,應該有的是因材施教。所以,雖然”學習型”的母親從懷孕開始就不斷購買不同的育兒書籍進行補充內化,雖然書越讀越多,可是母親們卻越來越焦慮。

焦慮來源於這本書上說我們不應該吼孩子,應該給予孩子更多的尊重,那本書上說一定要給孩子適當的懲罰,不然孩子會變得無法無天。有些時候也因為自己看書太多,觀點也是一知半解,等到分享的時候才發現自己並未領悟到其中本來的意義。我們並不知道哪一本書的觀點更適合自己,那些書籍不知道僅僅是科學的大數據還是作者針對他自己的孩子做的判斷呢?

一、找到焦慮源頭,用斷舍離理論打敗焦慮

焦慮來源於我們對未知的恐懼,焦慮來源於我們沒有內化的知識體系,焦慮來源於大人們的自以為是,焦慮來源於越學孩子反而越抵觸的狀態,焦慮來源於我們因為朋友間的不斷攀比沖昏了頭腦,別人的孩子不吃飯坐在地板上撒潑打滾,而你看我學習了育兒知識我的孩子就不會有你孩子的那種現象,虛榮讓我們假模假樣。

我們不妨放下自己手中的”權利”和眼裡的虛榮,從斷舍離開始。斬斷讓我們一看到課程就想買,一看到網路上打折的育兒書籍就想屯起來,一聽說哪一本很出名,我們趕緊在手機上下了單的沖動。捨棄不適合自己的育兒知識和觀念,因為育兒最重要的是適合是因材施教,育兒其實也是育己的過程,良好的親子溝通關係才是育兒的本質。離開那些我們不帶思考、沒有主觀意識地單純輸入知識。

二、焦慮後的斷舍離如何使用?我們可以試著放下手中的”權利”回歸育兒的本質裡。

1、放下手中的”權利”和口中的”命令”,放孩子自由,放自己輕松。

蒙特梭利說:我們必須把我們的後代造就成為強有力的人,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獨立和自由的人。

在我懷孕之初,我就給自己報了不少的育兒課程,看了不下30本育兒書籍,現在想想感覺自己已經被定式在那樣的格式裡出不來,孩子還小得時候我常常因為孩子腸痙攣應該用這樣那樣的方式和家裡人起了不同大小的爭執。等孩子大一點,又開始腦洞孩子的啟蒙。每天下班我總是憧憬著陪孩子玩我今天在書裡看到的遊戲,可是回家發現孩子並不喜歡我安排的遊戲。

還記得孩子在1歲多的時候我看了一個用卡片翻連連看的遊戲,目的是培養孩子的瞬間記憶能力,回家努力引導孩子進入遊戲裡,可是孩子拿到那些卡片隨手就扔了,不時還發出咯咯的笑聲。那時的我失望極了,同時因為覺得辛苦不易而沒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緒。那天後,孩子隔了好長一段時間不願意跟我一起玩。

後來經過斷舍離的方式,我發現有時候我們不用那麼功利,讓孩子作為參與者,他們如果現在想玩搭積木我們就陪她搭積木就好了,搭積木依然可以培養孩子的空間想像能力;孩子不想讀繪本,孩子想玩畫畫,其實也無妨,因為畫畫也可以培養孩子充分的想像能力。很多事情其實不用那麼刻意,啟蒙是在不知不覺中和潛移默化中就會形成的。

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不是我們的附屬品。孩子會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見,而不是一味的按著你的命令去完成。我們應該把眼睛放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來,而不是我們應該如何的去讓孩子執行我們的命令。

2、發現育兒觀點背後的意義,從實際出發去思考是不是真的適合,讓育兒觀點回歸本真和自然。

因為世界上不會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每一個孩子和媽媽都有自己的獨特性,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我們不用每次當孩子遇到問題,腦袋裡先去搜索我們應該用什麼樣的育兒工具,因為一時間你是想不起來應該怎麼做的。你也不用糾結你是該用正面管教中的”和善而堅定”,還是該用遊戲力的玩樂方式,因為育兒裡並沒有標準答案。

其實身為父母,我們不需要糾結我們這樣做到底”對不對”,更多的應該是,這樣做”適不適合”自己的孩子。

無論孩子如何發脾氣,這其實也是孩子嘗試和你溝通的方式之一,我們可以先去試著接納孩子,然後再選擇行之有效讓孩子更加舒適的方式去做。

全球著名兒童發展專家斯蒂芬•卡馬拉塔(Stephen Camarata)博士在自己的作品《直覺養育的力量:放下焦慮,培養未來世界的孩子》中提到——

我們只需要給予孩子自然的直覺式養育(intuitive parenting),關註孩子、享受當下,對孩子正在做的任何事情都做出最自然的反應。

我曾經在看到過這樣的一句話:在學習各種育兒理念和方式之上,更加重要的是,最了解孩子的我們,遵從孩子的引導並予以慈愛、自然、自覺的回應,不忽視也不焦慮。

是呀,我們何必焦慮,放下心裡的執念,回歸育兒最原本的狀態。

3、放下心中所有的執念,用眼睛去看孩子身上的放光點。

2017年學習育兒知識之初,我在看了一本育兒書籍以後,我會去反觀我的孩子,我會試圖讓孩子按照書上說的去做,這樣讓我覺得他就是一個好孩子,可是在那一段時間,孩子特別抵觸我,不僅狀況沒有變好,反而還不如從前。早上一起來我就開始給他制定一天的計劃,起床讓孩子自己刷牙,自己洗臉,孩子磨磨蹭蹭我就會著急的想,這個和書上說的一樣,你就是慢熱的孩子。有時候因為孩子總是做不到,也會在不經意間吼孩子,可是吼叫後又是一段懺悔。那段時間我們母子之間的拉鋸戰也由此展開了,先生嘲笑”你這樣不像是母親,反而像是公司領導”。

我心裡嘟囔道,書上就是這樣說的。其實這就是學習了,但是沒有內化的一個過程,我看到的僅僅是浮於表面的字眼,而未去真正理解孩子,所以看到的都是孩子的缺點,雖然孩子慢熱但是孩子足夠有耐心,雖然孩子倔強但是孩子有自己的主見,這些都是好的也是我沒有看到的。

讓自己和孩子都處於一個放松的狀態,其實做媽媽不需要如履薄冰,不要因為孩子犯了錯你下意識的吼叫了孩子而後悔和苦惱,一個錯誤發生了,沒有必要去糾結自己為什麼沒有做到正確的育兒觀點,無限放大自己的錯誤。所以如果可以不糾結育兒知識點,而是站在平等的角度學會成為一名溝通者。因為你的無限懊悔和焦慮會放大孩子的焦慮,因為在孩子的眼中,你是他的依靠和榜樣,你的無助只會增加孩子的恐慌罷了。

如果你真的在情急的情況下不知覺得吼叫了孩子,那麼我們不如當一名和孩子平等的溝通者,告訴孩子為什麼媽媽會吼叫這樣的行為是不對的,媽媽努力去改正。

結語

斷舍離的概念第一次我是在公號大J小D裡看到的,很感謝她的指引讓我及時止步。因為知識需要與時俱進,現在的你不一定適合過去的知識,因為我們都是變化和成長的個體。知識只有找到適合的本體才能轉化為內動力,放下手中所謂的權利的知識才是一場完整的旅程。

養育孩子就像父母親種植一顆樹,我們需要先放下種子,然後澆水施肥捉蟲,才能長出樹幹和枝丫,需要我們有足夠的耐心和他成為平等的人。

點我分享到Facebook

>育兒知識越學越多,反而越來越焦慮,不如試試放下手中的”權利”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