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 文 | 魔斯媽媽育兒實錄
- 字 | 本文共3200字,閱讀約需5分鐘
- 聲明 | 本文由「魔斯媽媽育兒實錄」原創,歡迎轉載,分享不同的育兒經驗
- …
「焦慮」一詞,近些年大行其道,尤其是談到育兒的話題。
看看現在市面上跟親子相幹的綜藝節目,不是通過明星打造牛娃引發一眾平民焦慮,就是打造「媽媽是超人」的明星勵志形象,實際上背後的底層邏輯還是全社會對於育兒的焦慮。
沒困難、沒壓力,何需媽媽是超人?
沒生孩子之前,焦慮的是要不要生孩子?生完孩子焦慮的是怎麼帶孩子?等孩子大一些了,就開始焦慮學習,再大一些又開始焦慮工作、結婚、生孩子……周而復始。
中國人自古就重視孩子、重視教育,但是從未像今天的中國這樣有如此高的關註度。全社會都在談教育,但大多數聊天的話題都是寫滿焦慮。
…
為什麼教育的話題裡總是充滿「焦慮」?
羅振宇在2020年的跨年演講中,首次提到了教育。他提到一個關鍵字,「考二代」。的確,這一代的父母是中國高考改革後的第一代考生。「考二代」進場了!這個局面就變得更加龐雜。
考一代雖然考試經驗豐富,但是從比例上講,走入名校的還是少數。絕大多數人,在歷經社會磨練之後,深感「知識賦能」的重要性。所以他們會把自己長大沒有獲得更好的機會總結為:當年沒有好好讀書,當初沒有好好聽父母的話……然後把這種結論套用在自己的孩子身上,變本加厲的要求孩子。
那些走入名校的,考一代中的戰鬥機也不甘落後。他們嘗到了甜頭,自然希望這個甜頭在孩子身上延續下去。他們總是希望一代比一代強,無法接受代際之間的傳承也是有起伏的。
羅振宇在2020的跨年演講上還拋出了一個詞,叫做「茍且紅利」。聽到這個詞,我是一陣唏噓。30多年的中國大發展,曾經的「人口紅利」、「政策紅利」、「經濟紅利」等等,都幾近耗完。國家不斷地談各種「創新」,商場上也早已不是膽大就能闖出一番事業的年代了。現在連「茍且」都能拿來當成紅利的一種了。為了成長,我們到底要被鞭策得有多狠才可以?
…
孩子們如安在未來的競爭中勝出?這貌似是一個無法讓父母淡定的話題。而讓父母們更加不淡定的是來自於教育工作者的錯誤影響。
分數,的確是最可量化的教育水平衡量指標。於是很多學校的老師不得不把教育看作是所有學科分數的集合。按照各門課重要性加權分數得出的值,仿佛就能代表這個孩子一生的成績。
有些老師會喊冤,國家教改也確實在不斷引導素質教育。但現實情況依然是:每個學校都會有老師因為孩子成就下滑給家長打電話 ,但幾乎沒有那個學校老師會一直盯著一個孩子的品格短板,不斷地跟家長探討解決方案。
我也是萬千父母中的一員,我高度理解天下父母的焦慮感受。
…
焦慮,到底是在解決問題,還是在激化問題?
焦慮的父母,往往會把這種焦慮轉化為「雞娃」的動力。每一個焦慮的父母內心底都希望孩子能夠「智勇雙全」,在學場上「所向披靡」。
因此,孩子做作業出錯,父母會發火、指責,甚至理所當然的認為這就是「教育」。孩子做的不好,就需要被調教。不打不罵。不成器。哪怕是最輕的量級,也會一臉嚴肅的問孩子:我跟你說過多少遍了?你這是第多少遍出現這種錯誤了?
太多的父母認為孩子的問題就是孩子的問題,很少有父母會去反思,我有沒有錯?太多的父母在審視、評判、訓導,很少有父母懷有一顆「救贖」之心去關註孩子成長本身。
試想,如果你有兩個朋友。一個很關心你,在意你的感受 ,用陪伴支持你,另一個動不動就指責你,批評你。你會喜歡哪一個?
答案顯而易見。但是偏偏輪到自己孩子身上,就被冠上「為你好」這樣的標簽。冠冕堂皇的利用成人的權威,把情緒發泄到孩子身上,還得要求孩子必須服從。
可怕的「強盜邏輯」。不經過反思的親情,夾雜著太多的為所欲為。
焦慮可以推進我們解決孩子的教育問題嗎?在我看來,不可以。
焦慮帶來的壓力往往在第一時間會表現為對孩子強勢的要求。而日本作家岸見一郎在《不管教的勇氣》一書中說,即使不動手,批評也等同於體罰。說是為了教育,其實只是為自己的憤怒找一個正當理由。為了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大人往往喜歡利用憤怒這種感情。
…
求而不得,才能倒逼一小部分人尋求改變。只有當我們發現,憤怒解決不了問題,憤怒也不能緩解我們的壓力時,才會去反思、尋找更好的解決辦法。
父母焦慮下的強壓,往往會助長孩子的焦慮心態。焦慮之下,或者厭學、或者叛逆。就算是被逼進名校,也會影響孩子一生安全感的建立。
我就是這樣一個缺乏安全感的人,並一直受困於此。直到我讀過很多心理學的書,上過很多家庭教育的課,才知道這是來自於我內心深處的焦慮和不安。我就是那個從小到大,不斷被批評、被要求,還總是被告知「為你好」的那個小孩。
「我怎麼不去說別人家的孩子?說你都是為你好。」 父親直到現在還會拿這套說辭教育我的兒子。我也只能一笑置之,內心暗暗告誡自己,千萬不能走到錯誤的老路上去。
…
賦予孩子直面人生的勇氣,才能收獲孩子的淡定從容
教育本身就是一個很龐雜的話題。龐雜的人性、龐雜的環境、龐雜的教育方式,可以構建出無數條成功的路徑和失敗的路徑。
美國的一項數據調查顯示,有家庭醫生的家庭平均壽命要低於沒有家庭醫生的家庭。因為只要有人去看病,醫生就總覺得需要做點什麼。
父母教育孩子與醫生有類似的心理和行為。當我們發現焦慮不能解決孩子的教育問題時,「無為而治」,或許可以讓孩子更加健康的成長。
所謂不橫加干涉、無為而治,並不是毫不作為,而是從教練轉化為陪練。激發孩子對這個龐雜世界的好奇心、興趣,調動孩子的內驅力。這樣才能逐漸培養孩子直面人生的勇氣,更加淡定、從容地面對困難、面對挑戰。
…
那麼「無為而治」的教育到底該如何做呢?
(1)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
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而不是嘴上說著愛孩子,實際上卻是在指責、威脅、談條件。
越來越多的心理學研究發現:在兒童早期成長中,父母提供充滿愛的陪伴和充分放手的自由探索環境,非常有利於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培養孩子成長的內驅力。
有一些孩子總喜歡黏著父母,或者做什麼都試圖引起外人的關註,本質上是安全感不足的表現。這往往是由於父母沒有給到充分的愛與陪伴。
孩子把精力花在了獲取關註和愛上,自然就降低了對外界環境探索的專註度。
…
(2)給予孩子試錯的機會
父母管孩子作業發脾氣,歸根結底,是不接受「人總是在試錯中成長的」這個邏輯。而事實上,我們恰恰要給予孩子充分的試錯機會,並且讓孩子把挫折當作一種成長,而不是打擊,才能夠培養出直面人生的勇氣。
做任何事情,不計較成功和失敗本身,而是總問上一句: 我是否學到了東西?
把挫折當作一種評判,甚至是否定的人,容易一生都活在不自信、求得別人認同的壓力之中。
…
(3)給予孩子做決定的權利
吉諾特博士在《孩子,把你的手給我》一書中提到:培養孩子的責任感,需要在跟孩子有關係的事情上,盡可能的給他們創造發言的機會。如果必要,讓他們自己做出選擇。這樣做會讓孩子知道:我可以對自己的事情負起責任。
賦予一個孩子必要的尊重和權利,慢慢的等待、關註,我們一定可以看到一個更加對自己負責任的孩子。
一個人的成長和改變,從來都不是靠他人逼迫的,隻來自於內心的渴望。一個人的自律,也從來不是靠別人滿臉焦慮的橫加干涉,也隻來自於內心的自尊。
…
結束寄語
也許看完通篇,仍然會有些父母質疑:這樣做,真的可以嗎?孩子不會就放飛自我了嗎?
那不妨給自己、給孩子一段時間試試。不管孩子遇到任何問題,都保有這樣的心態:我們一起來看看怎麼做可以更好?感受孩子的訴求,用孩子懂得語言,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給孩子講清楚一個問題。
連嶽曾經說過:好的教育跟好的戀愛一樣。今天說我愛你,明天還會說。用各種比喻說,用花說,用禮物說,用擁抱說,用撒嬌說,還偶爾用小小的爭吵強化。同一個主題,有無窮變化。
一個人因焦慮而學習,只會越來越焦慮。跳出焦慮和擔心,把目光聚焦在相信上。希望你也能把教育的方法運用的如此大象無形。
我是#魔斯媽媽育兒實錄#,倆寶媽,熱愛寫作、熱愛分享,喜歡歷史、喜歡旅行。財務金融領域混跡多年,後因孩子投身教育領域。從賣方研究寫行研報告到創建魔斯英語品牌開設30多家校區,再到跟寶爸寶媽們一起探索育兒心得,我一直在跟隨心的方向前行。感謝孩子,讓我擁有不斷成長的動力!喜歡我的文章,請點擊關註、轉發!歡迎交流任何有關育兒的話題!
>春節聊育兒:教育最大的悖論是你滿臉焦慮,卻希望孩子淡定從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