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歲華裔女孩出版12萬字故事集引起轟動,會講故事的孩子未來可期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文/胡巴育兒(原創文章,歡迎轉載)

鄒奇奇,一個傳奇的中國女孩,被稱為「美國文學的小巨人」八歲時,她出版了一本12萬字的故事集《飛場的手指》,這本書主要是根據她的故事和詩歌寫成的。

很多媒體人對奇奇的作品嘖嘖稱讚,甚至懷疑這麼有才華的作品是否真的來自一個孩子!這本書一出版就在美國引起了轟動

據了解,鄒奇奇喜歡讀書,從三歲起就開始讀故事書。她說:「如果手頭沒有新書,我會坐立不安。如果沒有寫作,我會感到無聊。閱讀和寫作讓生活變得精彩!」由此可見,她小小年紀可以取得如此成績,與她堅持閱讀和寫作的習慣密切相幹。

美國哈佛大學語言教育學家凱瑟琳·斯諾曾經說過:如果一個孩子在六歲之前就有講故事的能力,那麼他進入學校後,他的學術和社交能力就會更好。

所以說,培養孩子從小講故事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丹尼爾·平克曾在他的書中寫道:「隨著工具越來越多樣化,四肢的功能已經逐漸外包,如汽車的發展代替了腿,甚至是人工智慧正逐漸取代我們的邏輯分析能力等等。”

而「講故事」本身除了需要兒童的記憶力和對故事內容的理解能力,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邏輯能力之外,還需要兒童具備相應的詞匯、想像力、組織能力和前後文的延續性,這是永遠不會被取代的。

會講故事的孩子是天生的領導者

發表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雜誌上的一項研究曾經指出,「講故事」的能力對人類社會的發展非常重要。研究人員分析了阿格塔人,這是一個仍然依靠狩獵為生的原始部落,研究人員讓他們選擇最希望生活在一起的同伴。

結果表明,有講故事技能的人比沒有講故事技能的人多一倍,調查還發現,「講故事」是阿格塔人的一項流行技能,擅長講故事的人往往也是部落首領。

領導力的本質是說服和影響他人的能力,最重要的是語言的輸出。讓孩子掌握語言輸出能力,對他們的成長至關重要,例如,在學校組織活動時,大多數老師都會推薦語言能力強的孩子參加;在選擇班幹部時,他們往往選擇有語言能力的孩子。

培養孩子講故事的能力將增強他們的競爭力

「講故事」不是我們所想的對一件事的簡單描述。根據美國社會語言學家W.Labov的觀點,講故事需要滿足以下四點:

  • 1)講故事需要幼兒運用自己的記憶系統去尋找相幹的經歷;
  • 2)我們應該知道如何選擇適當的詞,並根據語法規則把它們組合成句子;
  • 3)要考慮所講內容的組織結構,合理安排所講內容;
  • 4)最後要注意傾聽者的感受和反應,及時調整講故事的節奏。

兒童講故事的能力大致可分為「初級」和「高級」兩個層次。在小學階段,要求孩子能夠講述一系列的資訊,包括「時間、地點、人物、原因、過程、結果」等,在講述的過程中不丟失一些關鍵的情節。

在高級階段,孩子們需要根據他們所處的環境,使用相幹的和適當的故事來說服和激勵他人,這體現了他們的社交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那麼作為父母,我們怎樣才能培養孩子講故事的能力呢?

所謂的講故事,其實就是敘事性的。敘事性語言與我們日常對話的區別在於,敘事性是關於過去發生的事情,或者對未來的期待,甚至是通過抽象思維來表達虛擬故事。

它需要能夠從當時的脈絡中理解句子的意思。敘述能力更有利於兒童思維能力的提高、早期讀寫能力的提高和社會發展。我們可以從孩子對故事的拆解、聯想和思考能力入手,培養孩子講故事的能力。

1、拆解力

提高兒童講故事能力的關鍵是拆解故事。義大利學者JulianaPinto經過研究發現,孩子進入學校後,隨著年齡的增長和豐富的生活經驗,他們理解故事的能力會提高,但是他們對故事結構的知識不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長。

因此,孩子應該更傾向於記住故事的內容,而不是故事的結構。一項調查顯示,如果兒童的大腦中存在故事結構框架,那麼他們可以更好地復述故事內容。因此,拆解力是提高兒童講故事能力的關鍵環節之一。

對於任何一個故事,我們都可以從三個維度進行分解:整體脈絡、基本元素和敘事技巧。教育心理學家本傑明·布魯姆在1956年提出了思維能力模型。他把我們的思維能力從低到高分為三個階段: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價→創造。

其中,記憶和理解是達到高水平思維能力的基本點。如果一個孩子只能依靠死記硬背來完成故事的講述,那麼他只是處於記憶的最低層次階段,如果一個孩子能夠拆解這個故事,那麼他就已經能夠理解這個故事了。故事的拆解也為聯想奠定了基礎。

2、聯想力

兒童文學家嚴文井曾說:「我希望你能抽出時間來聽聽孩子們對玩具的自言自語。」這些都是孩子們通過玩具創造的故事。他們會用自己的想像來充實故事。

兒童某一技能的發展在不同的階段會有不同的發展程度。在兒童協會方面,科學家發現兒童的創造力發展高峰期在3-5歲,9歲時創造力發展下降。

大多數孩子在3-4歲的時候就會使用道具來創造一些簡單的故事。當他們長到5-6歲時,他們的創作能力和講故事的能力會迅速發展。兒童故事聯想可分為故事發展、故事延續和故事創造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故事發展。在最初階段,孩子無法獨立完成故事的創作,但此時,父母可以引導孩子完成故事。

第二階段,故事延續。這個更新是基於家長或老師提供的故事,孩子們可以根據這個故事繼續學習。

第三階段,故事創造。創造一個故事就像一個命題構成。我們可以通過幾句話、一句話、一個情景,讓孩子們豐富的想像力變成一個故事。

3、思維能力

英國認知心理學家基斯·奧特利說:「故事是人類社會生活的飛行模擬器。飛行模擬器可以模擬飛機在飛行中可能遇到的各種情況。為了理解這個故事,一百個人可能會有一百種不同的解釋。所以我們需要讓孩子們學會從多個角度分析故事,提高他們的思考能力。

1)讓孩子學會分辨故事中的事實和觀點

因為在每個故事的結尾,或者字裡行間,都會有作者對事件的看法,讓孩子能夠分辨出他們是無法做出客觀判斷的。

北京師范大學的林崇德教授曾經說過:當孩子們沒有區分事實和觀點的能力時,他們會把這些觀點當成事實來形成心理暗示,從而影響他們正確的認知自我,甚至有些觀點會影響孩子的成年生活。

2)讓孩子學習在故事中扮演角色

在絕大多數的故事中,會有兩種角色,積極的和消極的。父母應該把故事中積極和消極的角色放在一邊,讓孩子扮演其中的一個角色,讓自己深入到故事中去,從而更深層次的理解故事。由此,孩子們可以體驗一些非傳統的觀點。

3)讓孩子學會從多個角度分析故事

大多數孩子只能理解故事中所表達的某個觀點或真理,但事實上,如果他們從不同的角度來閱讀故事,他們往往可以總結出不同的觀點。

例如,在「奇葩說」節目中,辯手們會站在自己不同的角度來解讀這場辯論,然後提出不同的觀點和理由。如果孩子們學會從多個角度分析故事,他們就會提高思考和判斷其他事情的能力。

想要讓孩子擁有講故事的能力,父母也很重要

「你可能有無限的財富,成箱的珠寶和成箱的黃金,但你永遠不會比我更富有,因為我有一個為我讀書的母親。」這是來自詩人schlandGilliland的《閱讀的媽媽》。

有研究表明,家庭的語言環境是造成幼兒語言能力差距的最重要因素。所以,給孩子提供資訊不一定要靠給他們讀故事。我們也可以選擇和孩子們討論一些過去的事情。

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做了相幹的研究,結果表明:父母經常與孩子討論發生在過去或未來的事,能向孩子解釋這些東西,能回答孩子的問題,這些家庭的孩子長大後會有更多的詞匯量,所以他們能夠理解的語言和他們敘述的能力應該高其他孩子。

孩子們講故事的能力不是一天一夜就能學會的。父母在生活中應多注意觀察孩子,把握孩子語言發展的黃金時期(3-6歲)來引導孩子的語言,並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逐步增加敘事語言的比重。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註胡巴育兒

點我分享到Facebook

>八歲華裔女孩出版12萬字故事集引起轟動,會講故事的孩子未來可期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