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打罵和溺愛說拜拜》:40年的育兒經驗幫助孩子養成好習慣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年前和兒子去逛商場,帶他去遊樂場玩,遇到了一個媽媽帶著4歲的小男孩在遊樂場門口大戰,起因我不知道,但是我看到媽媽臉色很生氣,孩子在地上打滾著哭。媽媽嘴裡一直說:別哭了,再哭不要你了,再哭我就走了。但是孩子哭的很厲害,媽媽的話一點也不起作用。

排隊的過程中,那個孩子就一直哭,媽媽作勢假裝要走,男孩根本無動於衷,最後還是孩子媽媽妥協,答應了孩子的要求,孩子才不哭的。從我看到到媽媽妥協大概僵持了10分鐘,在這10分鐘裡,媽媽一直「威脅孩子」,孩子哭鬧的過程完全聽不進別人的話。

以我自己的經驗來看,這個媽媽肯定不止一次的遇到這種情況,也不止一次的威脅孩子,最後妥協,一次妥協,次次妥協。

孩子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也是最不受控制的生物,當孩子哭鬧的時候,我們首先應該搞清楚孩子為什麼哭鬧,有些孩子哭鬧是在試探父母的底線,如果你對孩子嚴厲說了哭鬧的後果(比如這個媽媽說再哭就走了,實際上她不會丟下孩子自己走),卻沒有執行,幾次下來孩子就摸清了父母的脾氣。

在《與打罵和溺愛說拜拜》這本書中,作者告訴我們,當第一次遇到這種情況下,我們要搞清楚孩子哭鬧的原因,當你使用一個方法的時候,就要嚴格執行,不要讓孩子把你的底線拉低。

在本書當中,擁有40多年幼教經驗的實戰派專家,北西雅圖學院教育課程主講人伊麗莎白·克拉裡融合行為修正、交互分析以及阿德勒-戴克斯法等多種心理學策略,結合自己長期研究學齡前兒童的經驗,總結出一套能有效影響孩子行為的具體技巧,相信必將能指導父母調整自身行為,幫家長擺脫打罵或溺愛的育兒方式,跟孩子實現更好的互動,從而培養出獨立、積極、有幸福感的孩子。

這本書講了在美國、日本大受歡迎的「不打罵、不溺愛」的優雅教養法,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幫孩子養成好習慣。

最好的兒童教育是在問題出現前,預防問題的發生,父母應該提前學習應對問題發生的策略,從而讓自己不至於在遇到問題時手忙腳亂,後悔自己行為。

明確哪些行為讓我們陷入打罵和溺愛的怪圈

父母總是在某些特定的情境下會對孩子打罵和溺愛,預防和解決問題的關鍵就是弄清楚哪些事情是讓我們頭疼的,會讓我們忍不住打罵溺愛孩子。本書中寫出了容易進入怪圈的三個方面,也就是三腳凳理論:

1、對自身價值觀的了解

作為父母,首先要知道看重孩子什麼,要培養孩子什麼能力,如果父母都不知道自己看重什麼,那麼就容易感到失望。如果你希望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讓孩子養成看書的好習慣,那麼你就要花費時間去陪伴孩子,在孩子小的時候就進行親子閱讀。

《在當孩子遇見書》中中川枝子提到過,孩子最初的美好的閱讀肯定是坐在父母腿上,依偎在父母的懷抱裡進行的,所以如果你希望孩子有看書的習慣,在最初的時候就要不厭其煩的去陪伴孩子,讓孩子對這件事情有美好的感覺。

趁孩子還小明確你的目標,在日常生活中讓行為和想法一致。價值觀包括信仰和態度,它激勵著人們不斷前行,價值觀對個人或全人類來說都至關重要。

2、減少對孩子過高的期望

每個初為父母的男女都是望子成龍,盼女成鳳的。把自己所有的好的都給孩子,當然也更希望回饋自己的是同等的優秀,但是每個孩子並不一樣,有時候對孩子過高的期望,換來的可能是失望和憤怒。

我自己算是比較佛系的媽媽了,對於孩子學習的事情,他喜歡就讓他做,如果他很不喜歡,我也不強求,現在兒子馬上四歲了,上了一學期幼稚園了,他學了一些古詩和兒歌,我很滿足了,但是朋友的一個電話,又讓我焦慮了。

是因為兒子比他家孩子小幾個月,但是已經認識幾百個字了,她告訴我從孩子3歲就開始認字,古詩也會背幾十首了。因為她兒子我看著天天玩車的兒子,內心總是有股壓不住的火氣,明知道是不對的,當讓他背詩或者認字的時候,他出現排斥行為,我還是會對他發火。

那幾天裡是我和兒子親子關係最差的幾天了,後來看到這本書裡寫的,我豁然開朗,我們不需要跟別人家的孩子比較,只要跟孩子自己比較就可以了,他今天比昨天進步,不管是學習還是玩耍的能力,都是最棒的。

根據自己孩子調整期望,父母大多數的焦慮都來自於與其他小孩的比較。三爬六坐八爬爬,這是老祖宗留下來的經驗,這只是個大概,並不是八個月必須會爬。但是有些父母聽說別人家的孩子七個月就會爬了,就覺得自己家孩子是不是有問題,開始自我懷疑和焦慮,這完全就是沒必要的。每個孩子的成長規律是不同的,我們只需要按照自家孩子的特點去制定計劃就好。

3、對自我需求的肯定

幾乎所有的育兒書裡都會提到的一點,就是對自我的肯定,對自我需求的滿足。這本書提到,父母首先要自我滿足,才能去滿足孩子。正如書中所說:想要日子過得愉快,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抽出時間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當我們源源不斷地把時間、注意力及支持給予他人時,我們就會開始空虛,也漸漸喪失耐心和理解。

最好的育兒方法當然是預防,但對於大多數年輕父母來說,我們總是在壞事情發生後,才想到去解決。《與打罵和溺愛說拜拜》這本書的作者給了我們解決問題的辦法,讓作為父母的我們在處理孩子問題的時候,可以輕松應對。

書中提到了解決兒童問題的五步法:

1、界定問題:首先觀察孩子的行為,孩子具體做了什麼不好的行為,不要籠統的界定孩子的好與壞,而是要把問題具體化。不要給孩子貼標簽。

2、收集數據:觀察孩子行為的同時,把孩子的行為記錄下來形成數據,孩子做此行為的頻率與時間,客觀掌握問題發生頻率,還可以讓父母以此基準線來衡量該行為的頻率是否發生變化。最好把該行為發生的時間、地點以及參與者都記錄下來。

在收集數據的同事要了解孩子的發育水平,讓一個3歲孩子自己吃飯很容易,可是如果是一歲的寶寶,那麼要想讓他安靜的自己吃飯本身就有些難。了解孩子的發育水平以及各個敏感期顯得尤為重要。

3、探索潛在解決方案

了解了孩子的問題,也收集了數據,那麼我們接下來就需要按問題找解決方案。這個解決方案需要以人的需求為出發點,最理想的方法必須滿足每個參與者的需求。

有些方法一開始實施起來有些費力,但是以後卻可以節約大把的時間。

4、評估選定解決方案

列舉出方法,就可以把那些傷孩子自尊或者與價值觀相沖突的方法pass掉,選擇其中最省力最有效的方案。許多照看孩子的問題之所有會發生,是因為父母急於求成,想得到立竿見影的效果,沒有逐步分析情況。

5、評估解決方案

也就是復盤。方案成功或者沒成功都需要復盤,如果成功了,就繼續鼓勵自己,如果失敗了,就繼續嘗試。找到這個方法為什麼會成功或者失敗,用筆記下來,也許還可以解決其他問題。

《與打罵和溺愛說拜拜》這本書教會我們新手父母如何一步步科學育兒,從邏輯方面下手,每節後面跟著練習題,通過練習來思考,理論+練習+實踐,讓你在育兒的道路上輕松進級。

書中的後兩章還詳細描述了如何強化孩子的行為,哪些具體辦法可以解決兒童行為。內向的孩子參加活動縮手縮腳如何解決,給孩子獎勵如何掌握這個度。減少孩子的不良行為可以使用注意力轉移法,調整環境法等 。看了這本書之後,我發現好多育兒大V們的一些育兒方法,與這本書裡有異曲同工之效,後悔沒早點看到這本書。

育兒即育己,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找到自己,治愈自己。

點我分享到Facebook

>《與打罵和溺愛說拜拜》:40年的育兒經驗幫助孩子養成好習慣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