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
這場疫情改變了很多人的生活方式和想法,包括我自己。
疫情剛開始爆發的時候,我還在湖北一個偏僻的小農村,和寶寶一起期待著如何度過新年。隨著形勢越來越嚴格,內心的緊張與日俱增,經歷了逃離、隔離封門、居家辦公、30天不出門等一系列此前想都沒想過的事情。
那段時間每天看新聞,經常看到有些地方封禁後,很多人在家悶得慌,在陽臺大喊或者唱歌釋放情緒的報導。剛被隔離的前幾天,我也特別悶,每天看手機刷新聞,越看越焦慮。
後來,不好的情緒影響到了半歲多的寶寶,她也變得焦躁不安,經常大哭不止。於是,我開始反思自己,不斷在家尋找事情做。
其中,有兩件事情對我觸動特別大,即使後來可以出門上班了,有空我也一直堅持做這兩件事,並且已經列好計劃,未來帶寶寶一起做。
…
讀書,一個需要堅持終身的習慣
被封門的第四天,我開始拿起書本,帶孩子之餘翻翻書。開始看的是加繆的《鼠疫》,一本以歐洲鼠疫為背景的小說,講述了鼠疫爆發前後,社會各階層人民的應對態度和思想變化。
很適合在這段時期看的一本書,故事雖然是根據真實事件虛構的,但是對比當下,能夠產生共識的地方很多。
巧合的是,2月22號,上海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醫生張文宏教授在「上海書展·閱讀的力量」活動中,與網友分享自己的書單時,提到自己也在讀這本書。
他進一步說,在合適的時候選擇合適的書去讀,能夠減少恐懼,也能了解歷史上人類面對傳染病時的應對措施和心理狀態。
…
2月5號網上有一張病人在方艙醫院病床上看書的照片火了。看書的人是一位39歲的留美博士後,他春節回武漢和父母過年,沒想到全家人都感染了新型肺炎。2月1日確診以後,一直處於隔離狀態。
後來,他和病友們被轉移到武漢會展中心的方艙醫院接受隔離治療,病房裡的他並沒有像其他人一樣玩手機或者睡覺,而是拿起一本《政治秩序的起源:從前人類時代到法國大革命》,聚精會神地看了起來。
照片被公開後,被全網轉發。面對疾病,這樣泰然處之的態度被大家看做疫情期間的一股清流,因此很多網友稱他為「清流哥」。 在如此艱難的情況下,他能保持良好的心態,樂觀應對疾病的侵襲,與他讀過的書有很大關係。
之前聽朋友講過她北漂時的故事,她說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失業在家,找不到合適的工作,住在地下室,每天自怨自艾,頹廢度日。後來,她開始去首都圖書館借書看,那段艱難的日子是茨威格、毛姆、傑克·倫敦、海明威等這些作家的作品陪她度過的。她說:「如果不是書籍給我力量,讓我看到世界和人生的另一個樣子,可能我早已堅持不住。」
書籍可以讓人們看到真實世界之外的另一種人生和生活。很多書中人物的境遇能夠讓身處困境的讀者產生共識,從而給人以精神的力量。他(作者或是書中人物)就像朋友一樣,用娓娓道來的方式讓讀者在潛移默化中汲取到精神的食糧。
…
柯裡葉爾曾說:「書籍是幼年人的導師,是老年人的護士,在岑寂的時候,書籍使我們歡娛,遠離一切痛苦。」
在此之前,我也讀書,書單上多是兒童教育、基礎心理學以及理財方面的實用書籍,有空翻一翻,忙起來會擱置很長一段時間。
但是,經過這次疫情,我改變了自己的讀書態度,不僅擴大了書目範圍,而且每天都會抽出半小時時間閱讀。而且,已經列好計劃,逐漸讓寶寶也接觸書籍,從小開始培養,讓她養成讀書的習慣。
書不能當飯吃,也不是療傷聖藥,但是書籍可以給人以精神的力量,在人生遭遇低谷的時候,不怨天尤人,惶恐不安,而是能利用內心的力量走出困境。
…
做飯,一項不可或缺的生存技能
開始上班之後,聽有的同事說:「終於可以出來了,要是再隔離幾天,我估計要餓死家中了。」原來他延續吃了十幾天泡麵後,看見泡麵、火腿就想吐,自己又不會做飯,每天都餓的精神萎靡、頭暈眼花。
困在家中,除了看書、陪孩子,我還學習了一項新技能,那就是做飯。在此之前,我是非常不喜歡做飯的人,但是經過一番折騰之後,我發現做飯不簡單,考驗的是一個人的綜合能力。
- 首先,統籌規劃能力的考驗。
做飯前先要買菜,一開始我都是隨便買,結果發現,買了不少東西,能做的菜卻沒幾個。
比如,配菜買太多,沒有主菜吃不成;肉買太多,一頓吃不了,兩頓又太少,想吃可樂雞翅,卻發現沒買可樂……
菜買回來,不管是什麼,統統丟在冰箱,最後發現,有的蔫了,有的壞了,還有的凍傷了,有的串味了……
後來,我開始瘋狂看食材屬性、看食譜,慢慢地,買菜前先計劃,吃什麼買什麼,多買一些家常且不易腐爛的菜備著;冰箱按照格子分好,不同食材,密封袋封好放入合適的位置。
…
- 其次,是對心理素質的考驗。
做菜時,要多看幾篇食譜,結合實際,綜合評估,才能做出適合自己和家裡人口味的飯菜。做飯的過程同時也是在鍛煉一個人的細心和耐心。
炸丸子火不能太大,否則外面糊了裡面還沒熟;餃子要捏緊,否則煮的時候會「露餡」;煎魚要仔細盯著,及時翻面,才能煎的兩面金黃,色澤味道剛剛好。
- 最後,能讓人忘掉時間,專註當下。
放假期間,很多人覺得無聊,每天不能出門,悶得慌;有的人卻能自娛自樂,做好一日三餐,活的有滋有味。
做飯從選材、切菜、做菜、煲湯,需要很多道工序,想要做好,不僅要時間,還要心力。一頓飯做好,滿滿的成績感撲面而來,哪還能有無聊的感覺。
最近看到這樣一條新聞,2月20日,安徽安慶,8歲的沈靖軒是一名三年級的學生,因疫情在家待太久,他開始經常主動給家人做菜吃。
…
沈靖軒媽媽表示,孩子從小就喜歡做菜,此前寒暑假在家也會偶爾做,自己愛吃的酸辣土豆絲,青椒土豆絲都做得很好。
評論區很多人說:「這麼小的孩子居然讓他做飯,孩子的任務是學習,精力都浪費在做飯上了,那還有時間學習,這父母太不負責了。」
也有人持讚同意見:「鼓勵孩子做家務,不僅能鍛煉他的動手能力,對他性格塑造也有幫助。」
愛孩子就要「用」孩子,不斷去體驗生活才能懂生活、會生活。做飯看似很簡單,裡麵包含的技能卻有很多,帶孩子一起做飯,對孩子健康成長、性格發展都會很有幫助。
讀書、做飯,兩件看似不起眼的事情,對一個人的身心發展卻有巨大的幫助。平時生活中,家長可以多引導孩子做這兩件事,養成習慣後,孩子成長的好,父母也輕松。
end
作者簡介:lemon青檸檬,喜歡讀書,樂於分享婚姻育兒、情感心理相幹內容。人生目標是每一個今天都比昨天優秀一點點。喜歡我的文章歡迎關註我哦!
>宅家30天,每天堅持做兩件事,我找到了育兒「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