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朋友昨天和我抱怨:”最近因為疫情家裡人都出不了門,孩子的爺爺奶奶在家一天到晚就在想方設法地逗孩子玩。在飯桌上都不歇停,一點都不給孩子一點獨處的學習時間,即使孩子表現出抗拒的神色,老人也毫不在意。我想和老人家說一下這個問題,但是又不知道如何開口……”朋友原本打算今年九月份把孩子送到幼稚園,爺爺奶奶卻不讚同,認為孩子還太小了。”孩子都四歲了,過幾年就要上小學,這樣子天天在家裡玩不學習,之後可跟得上其他孩子。”
聽完朋友的困惑,我其實挺能理解的。現在大多數孩子都是獨生子女,自然而然就成為了所有家庭成員的關註對象。尤其是老一輩的家長,更是恨不得每天都能跟著孩子後面,生怕孩子一個不小心就磕著碰著,還擔心孩子吃穿不暖、沒有玩伴等等。
…
我們都知道,對孩子無微不至的關心是出於對他們的愛,但其實,陪伴孩子是需要有一個合理的”度”的。想想一個人不論是玩還是學習都時時刻刻在別人的關註下進行,他們的內心會不會產生不舒服呢?而對於孩子來說也是這樣的,當孩子需要獨處時間進行思考或者學習時,家長的過多關註反而會變成一種打擾。
蒙臺梭利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除非孩子邀請你加入,不然你永遠都不要去主動打擾孩子。”過多的打擾反而會對孩子正在進行的事情造成干擾,有些家長會發現孩子長大之後很難集中注意力,做事情也總是心猿意馬,實際上這便和孩子小時候經常受干擾有關係。
隨著越來越多缺失父母教育的兒童問題被爆出,很多家長開始走向另一個極端。以為時刻陪伴著孩子就是愛,就會對孩子的成長有利無害。事實卻並非如此,孩子的成長並不需要時時刻刻的陪伴,相反他們需要擁有獨處的時間,育兒教育同樣需要”留白”,這也是家長們需要去正確認識並學習的愛的方式。
為什麼孩子需要獨處的時間呢?叔本華在社交和獨處的問題上說過這樣一句話:”人生活在社交群體中勢必需要互相忍受和姑息,只有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他才能夠當那個真實的自己。”而缺乏獨處的機會,孩子也很難成長成熟,學會獨處,更是孩子需要培養的能力之一。
…
不管是對於孩子還是父母自己,獨處都會更有利於自身學會某種特定的技能,也更加可以創造性地思考,並協調好自己的情感。哈佛大學研究表明:人在能夠自信地單獨處理某些事情時,是可以形成比較持久的記憶的。這就好比,孩子如果單獨練習一項樂器的話,她會更輕易地記住音符等。而獨處對於孩子的影響,還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能獨處的孩子,更具有專註力
當孩子一個人在認真地玩拼圖遊戲,盯著成平的圖片猶豫許久之後,有些父母就會自作主張想幫孩子忙:”你這樣錯了,應該是這樣的······”家長以為這是幫助孩子完成了任務,但實際上,不論孩子最後的完成結果怎麼樣,在這個過程中,他都是有在認真思考和學習的。而父母的打擾恰恰就會破壞孩子的專註力。
原本在思考的時間裡,孩子的注意力是可以高度集中的,在新鮮感和好奇心中思考著新的知識,這對於他們的身心發展都是具有非常好的幫助的。而家長的突然加入則會打亂孩子原本的思路和秩序,甚至還會影響到他們的學習進度和學習熱情。因此,當孩子認真地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裡時,家長們就大方地給予他們自由和培養專註力的時間吧!
…
能獨處的孩子,能夠更加獨立
很多孩子第一次離開家長大概就是在上幼稚園的時候吧,這個時候家長也可以很直觀地看到孩子們的首次獨立狀況。有些孩子在午休或者是起床之後就會開始找爸爸媽媽,需要安撫很久才能平復心情。而有些孩子就表現地很懂事,獨立能力可見一斑。
幼稚園只是孩子邁開獨立的第一小步,在他們未來的求學就業道路,還會擁有更多更大的獨立挑戰,而不能獨處的孩子,則會始終邁不出獨立這一步。缺乏獨立能力的孩子本質上是由於對外界缺乏安全感,因為從小到大事事都有家長在旁邊指導,而一旦離開了父母,他們就會不知所措。
孩子在家裡跑,媽媽趕緊阻止:”快停下,別摔倒了。”孩子不小心被燙到,媽媽馬上記得團團轉……為了防止孩子發生危險,家長們便時刻將孩子困在”捆”在身邊,設問這樣的保護過度,如何能夠讓孩子學會獨立?很多孩子長大後的過度依賴,都是來源於小時候被過度的呵護。
…
心理學家阿勒德覺得:對孩子過度保護只會讓他們容易產生自卑,到那個時候,比起獨自玩耍,他們會更寧願生活在家長掌控的陰影裡。因此,家長們應該要學會適當放手,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多給孩子提供更多的獨立空間,讓他們可以多接觸新事物,並鍛煉自己的獨立生活能力。
家長越尊重並給予孩子時間獨處,他便能夠更加地獨立。孩子在心智成長的道路上都會慢慢形成自己的小世界,而每一次獨處的玩耍或者是”探險”都是他們建構豐富經驗世界的機會。
能獨處的孩子,更具備能力
學會獨處是孩子需要學會的一種能力,這對於他們之後的人際交往同樣具有重要的意義。
因為獨處也是一次讓孩子進一步發現自己、認識自己,並且能夠更好地完善自己的學習過程。
在孩子尚小的時候,還不具備獨處能力的時候,家長的陪伴能夠給予孩子足夠的內心安全感,而隨著孩子年齡的增加,家長應該多觀察孩子的行為,,在孩子需要並且確保周圍安全的前提下讓獨處。
…
家長們也不用擔心孩子自己待著會無聊或是孤單,但實際上,當孩子很平靜,很專註地在做自己的事情時,就算是發呆,都是對他們很有效的獨處時間。而如果是孩子主動的獨處,那更會降低危險的幾率。
如果家長實在不放心孩子自己一個人,那麼可以在孩子獨處的時候,默默地在旁邊觀察,或者是邊做事,邊關註孩子的狀態等等。這樣既可以給到孩子安全感,也能夠讓他們感受到真實獨處的存在,同樣也能夠減少家長的擔憂。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孩子們有發出請求時,家長不要直接參與進去。
另外,獨處比交往更重要,很多家長會覺得孩子缺乏交往會導致性格變得孤僻懦弱,但實際上造成這些性格的原因更多的還是孩子內心的安全感匱乏。因此家長給到孩子足夠的安全感才是做有利於孩子交往的利器。
…
而相比起來,獨處能力會比交往更加重要。因為當人在獨處的時候,他們的內心會進行整合,同時思考自己和包括父母、朋友等身邊的人,以及自己和社會,和大自然之間的關係,在思考之後他們才可以算是真正建立起屬於自身的獨立世界。
適當給孩子”留白”讓孩子在關心和愛中也能夠擁有自我思考的機會和能力,相信孩子在與自己獨自相處的過程中,能夠成為一個越來越優秀和自信的人。
我是小A媽媽育兒師,也是5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註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孩子的成長不需要時刻陪伴,育兒教育也需「留白」,父母要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