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大陸古代有一句膾炙人口的諺語: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就是說,看孩子三歲時的心理特點和個性傾向,就能看到他長大後的樣子,而再看七歲時的表現,又可以推斷他的一生。這是大陸古代對兒童心理髮展規律的總結,其實是具有一定道理的。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魯姆曾追蹤近千名兒童進行研究,從他們出生到成年,結果發現:孩子5歲前智力發展最為迅速,如果把17歲的智力水平看作100%,那麼孩子在4歲前就已經獲取了一半的智力,其餘30%在4-7歲獲取,20%在7-7歲獲取。由此可見,兒童時期的智力發育對一個人今後的成長非常關鍵。而心理學相關研究也表明:孩子命運在童年就已注定,父母若不懂插手,娃只能照著走。
童年時的遭遇,對孩子以後的人生有深遠影響
曾經,看過一本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艾瑞克·伯恩寫的書《人生腳本》,里面講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腳本,而且是幼年時期在父母的壓力下形成,孩子一旦進入腳本,不管感覺是好是壞,都會有一種心理力量,推著他走向人生的結局。所以,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命運在童年就已注定,而且父母在其中起著很大的作用。
這是因為,小時候,父母對我們的判斷和期待,會成為我們內心一種強大的力量,指引著我們朝著某一方向發展。比如,父母給我們起的名字,給我們設想的未來職業等,都能影響我們今後的人生。另外,再大一點,上學後老師對我們的批評或者期許,同學們對我們讚美或嘲笑,也同樣會對我們的人生走向起到一定的影響。也就是說,童年時的遭遇,對孩子以後的人生有深遠影響。只不過,相對來說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更深遠一些。
做孩子人生的「引導者」,而不是孩子不幸的「製造者」
既然如此,那麼父母該如何發揮自己對孩子人生的重要影響呢?其實,這不是要父母控制孩子,設計孩子的人生,而是要懂得「適時插手」。比如:在家里,如果孩子做事毛躁,腦子也反應遲鈍,父母不應該罵他:「你這麼笨,做事這麼不細心,將來肯定幹不了什麼精細的工作,以後難有大出息。」而是應該對孩子說:「沒事,慢慢來,下次再多確認幾遍就能把事情做好了。而且,你做不好這個,但是在其他事上做的很好啊。」
從這不同的話語中,表現的是父母在孩子人生道路上的兩種身份,第一種是孩子不幸的「製造者」,而第二種是孩子人生的「引導者」。因為,第一種表達,父母把孩子的未來定性了,這對孩子來說具有極大的心理暗示,會引領孩子走向這種「難有大出息」的結局。
但是,第二種表達,父母幫孩子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同時又引導孩子看到自己身上其他閃光點,讓孩子的人生多了另一些選擇和可能,這其中孩子自我發揮的空間較大,所以父母只是把孩子引到了具有多條路的路口,具體走哪一條路,怎麼走,讓孩子自己做主。
當然,如果是孩子在學校被老師批評了,說孩子「以後一事無成」,或者被同學們嘲笑「什麼都做不好的蠢材」,這種具有心理暗示的語言說多了,潛意識的力量也會引導孩子走向不幸的人生。而父母要做的,就是插手鼓勵孩子,打消孩子自暴自棄、聽從別人「定性」的念頭。這樣,孩子的人生就不會在童年時期被定性,不會照著童年負面遭遇機械式的往前走了。
父母們,你明白自己在孩子的人生中所起到的關鍵作用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