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作者|奇美
鄰居5歲的樂樂,時常看見他手里拿著一個臟兮兮的小豬佩奇,媽媽確無奈搖頭,家里有很多玩具,單單就喜歡這個又破又舊玩了4年的玩具。
任憑她如何哄勸利誘,孩子就是極力反對丟掉他的「好朋友」,甚至睡覺都還要拿進被窩。
曾看過一則「2歲男童迷上熱水壺」的新聞,引發網友熱議:2歲的男孩一度迷上了熱水壺,行走坐臥壺不離手,也不讓別人碰,甚至睡覺時還要緊握水壺,醒來就喊「壺」。
時不時還要對壺說說「悄悄話」,一旦被拿走,就哭鬧不停,除非把壺還給他。
小男孩的奇怪行為讓父母深深擔憂,同時也讓不少網友感到不安。因為網友發現,自家的孩子也有「形影不離」的東西,可能是毛絨玩具,可能是毛巾,也可能是媽媽的肚子。
讓家長擔心的是孩子此番操作,是不是病?
孩子戀物是病嗎?
在孩子眼里,單戀的布娃娃、玩具等,它們不單單是物品,背後往往潛藏著孩子更多的心理需求。
孩子在嬰幼兒時期,就會通過各種感官來滿足探索的需求,如:為了滿足口腔吸吮的需求,會吸吮奶嘴、手指;為滿足觸覺舒適的感覺,喜歡觸摸柔軟的毛絨玩具。
需要媽媽的陪伴,而媽媽不可能時刻在身邊,孩子就會拿一些溫暖舒適的物品替代媽媽,從中獲得安慰。
這些被孩子視為「最好的朋友」,對孩子來說意味著安全,是他們的「安全物」。能讓孩子在不安時平靜下來。
媽媽時而消失,孩子卻可根據自己的需求控制依戀物,很大程度上滿足了寶寶的安全感,久而久之就產生了對這個物品的依戀。
胡萍在《善解童貞》中說:「依戀物對於孩子來說,已經不僅僅是一個玩具、一塊毛巾,而是他們適應這個新世界、新環境的情感拐杖。
當孩子對環境的適應感覺心力不濟的時候,會依靠依戀物來幫助自己適應新的環境,調整自己的情緒,穩定自己的心境。」
從孩子脫離母體開始,整個成長的過程就是與父母的分離。對孩子來說,這個過程十分艱辛,而依戀物能幫助孩子渡過這個艱難的時期。
在孩子成長的一些重大時刻,如:斷奶、進入幼兒園、分房等,依戀物能夠減輕孩子內心的分離焦慮,給予精神安慰,幫助孩子更好的走向獨立。
有戀物情節是很多孩子都會經歷的一段路,是一種正常的心理需求,是孩子心理的一種需求寄托,也是成長過程中必經的心理需求變化。
強制性戒除依戀物不可取
綜藝節目《育兒大作戰》中,小男孩對枕頭又抱又咬,情有獨鐘,爸爸看到此景,嚴厲訓斥兒子放下枕頭,兒子被爸爸的舉動嚇的手無足措。
媽媽心疼孩子,覺得抱個枕頭又不妨礙生活,還能帶給他安全感。可任憑媽媽怎麼勸導,最終還是被爸爸生拉硬拽給拿走了,孩子大哭追著爸爸要枕頭,順勢咬住了爸爸的衣角。
爸爸認為孩子的行為不妥,只想盡快制止,卻末想過孩子內心的感受。殊不知,看似父母得逞了,實則孩子內心安全感的缺失會越來越嚴重,從而導致孩子自卑、孤僻。
兒童精神分析大師溫尼科特曾分享過一個案例:有一個小女孩子,從小就喜歡吸吮裹在拇指上的一塊破羊毛布。媽媽在小女孩3歲時強行拿走了這塊布,導致小女孩在睡覺前焦慮、不安,強迫性咬指甲,常常把手咬的鮮血淋漓。
父母強行制止相當於把孩子無形中推進了無底的黑洞,這才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對某一個物品一旦達到愛不釋手的地步,許多家長會擔心孩子患有「戀物癖」,都會焦慮、著急想要立即制止他,可往往事與願違,親子關係也可能因此疏遠。
其實,如果孩子的情緒、行為等方面發展正常,孩子對物品的依戀就是正常的。父母大可不必把孩子的戀物想成心理問題,更不必憂心忡忡去判定孩子心理不正常,甚至訓斥孩子。
「戀物」本身不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消極影響,而「戀物」後的正確引導,才是父母必須時刻關注的。
正確看待孩子戀物
從心理學家弗洛伊德的理論來說,所有戀物情緒都源於兒時的某些缺失,或者是生活環境,或者是親情疏離,對於孩子來說,最多的則是缺少安全感和關愛。
《超級演說家》李程遠演說的《陪伴》中提到:從小父母工作很忙,無人陪伴,哭鬧過後的他和家里的毛絨狗熊成了「最好的玩伴」。
他給它起了個名字「毛毛」,每晚睡覺必須用嘴蹭著它的耳朵才能入眠。媽媽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卻因不知道掛哪個科室而放棄治療。
高中時,不太合群的他被班里一個出眾的女生喜歡,變成了罪過,被一眾人圍毆,掛彩的他心里痛苦、委屈,但不忍心跟媽媽講,也沒臉跟朋友說。
心里的怒火無處發泄,壓抑的快要發瘋時,他想起了「毛毛」,他把內心的害怕、委屈、難過一股腦全倒給了它,說到傷心處眼淚涮涮往下流,因有「毛毛」這個忠實的聽眾,心中的不快才得以釋放,它即幫他消耗了負能量,又幫他守住了秘密。
從此,一發不可收拾,不管是爸媽吵架,還是和馬子分手,他都會第一時間告訴它。就是因為有了毛絨狗熊的存在,他才會遇事不慌,遠離自閉。
看似沒有生命的毛絨狗熊,卻陪伴了他23載,哪怕是破舊不堪,也成為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可見,依戀物能幫助孩子穩定情緒,獲得安全感和快樂,以此來彌補父母的不足;還能增強孩子的自信心,自控能力,從而具有更好的情緒適應能力。
通常大多數孩子只是在特定的時間需要依戀物,只要孩子對物品的依戀程度沒有影響到生活,父母就不必太過擔心。
當發現孩子獨戀那一物時,父母又該如何正確引導呢?
首先,父母要停止指責和管教,從內心接納孩子戀物的行為,並接受依戀物。對於孩子來說,這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父母要幫助孩子一起守護依戀物,讓孩子有需要時能隨手拿起,從而減少焦慮。
依戀物會成為媽媽愛的轉移和替代,這是孩子成長路上的選擇,會幫助孩子走過「母子分離」的那段焦慮期。
其次,父母要多陪伴孩子,需要依戀物是孩子給父母的一個信號,提醒父母的陪伴不夠。經常性的多抱抱孩子、親親他,撫摸孩子的頭部、輕拍孩子的背部。由此給孩子傳遞一些信號:「我愛你」「別怕,媽媽在呢?」「你很安全」。讓孩子真實感受到父母對他的愛。
經常與孩子「親密接觸」,能增加孩子的血液循環,使其身體充滿活力,大腦興奮和抑制協調,並能從接觸中感到舒適和放鬆,從而減少、解除對某些可怕事物的緊張感。
最後,不妨帶孩子多出去和小朋友玩耍,不僅可以擴大孩子的朋友圈,還能讓孩子當下忘記依戀物。當孩子體會到與小朋友玩耍的樂趣後,就會心心戀戀的要找小夥伴玩,才有可能把注意力從依戀物轉移到小朋友身上,逐漸減少對依戀物的依賴。
想讓孩子戒掉依戀物,只有用愛來替換。多陪伴、關心、理解孩子,讓孩子心里有愛,遇事不慌,這才是最好的辦法。
本期福利
本期話題:你是如何疏導情緒的呢,歡迎來分享噢~
編編將會從這篇文章的精選留言中任選4位,送上《嬰幼兒心理學》1本哦!
0~2歲是孩子成長的關鍵期,它對孩子的童年甚至成年都有深遠的影響。理解孩子、給予他們早期發展好的支持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這本《嬰幼兒心理學》送給大家,帶你探知嬰幼兒安全感、情緒控制,以及認知發展的秘密,盡可能的滿足嬰幼兒的需求,挖掘他們的潛力,進而讀懂孩子的行為,選擇正確的養育方法。
公布時間:3月31號(周二)下午4點(詳見本文的置頂留言)。 請中獎的 大家及時回復收貨信息噢(4月1日前不提供收貨消息視為放棄),記得到時來看噢! 喜歡這套書的麻麻也可以點「閱讀原文」,直接購買~ 更多熱文
▼ 點擊圖片直接閱讀
▲考試失敗就崩潰: 是孩子太脆弱,還是父母說錯了話?
▲霍啟剛兒女洗車掙零花錢: 真正的富養,富在愛和陪伴! 文中所用圖片等資料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因無法一一和版權所有人聯繫,如無意中侵犯了版權所有人的知識產權,請及時通知我們,以便我們迅速採取適當措施。
聯繫我們: 商務合作:18616711561(電話同微信) 文章轉載:supernannyipcn2018(微信) 文章投稿:supernannyipcn2018(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