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網上沖浪的時候,看到一條熱搜:媽媽把我保護的太好了。
好奇之餘點進去看了一下,事情是這樣的:
參加選秀綜藝的張藝凡屢屢在舞臺上哭,被網友質疑不專業、博眼球。
她在節目中回應:哭是因為當時情緒上來了,控制不住,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自己出生在單親家庭,媽媽把她保護的太好了,有很多事情自己不會去解決,感覺很無力。
她說平時媽媽管她很嚴,和朋友出門要報備,太晚不能出去,媽媽不喜歡她剪短髮,不喜歡她染髮,她能理解媽媽,但她想成長。
都說「養女方知世道險」。
女孩天生比男孩柔弱一些,成長路上,也可能遇到更多危險,很多家長本能地想給女兒更好更多的保護,讓她遠離傷害。
但值得我們思考的是:更多的保護真的對孩子好麼?
先給大家看3個故事。
01
第一個故事是我的一位醫生朋友講的。
一位家長抱著兩歲的寶寶來看診,剛進診室就急切地說:「我家孩子走路不穩當,走幾步可能就會摔個跟頭,孩子怎麼了?」
詳細檢查了孩子的髖關節和膝關節、雙腿,發現這些影響寶寶走路的部位都沒什麼問題。
看著眼前還在玩家長手機的寶寶精神狀態還不錯,醫生就讓家長先冷靜,聊聊孩子的日常飲食狀況和生活習慣。
家長說,自己全職在家,對孩子每件事都很細心,為了孩子消化好,吃飯都是單獨做的爛面條、軟米飯、蔬菜丁和自制肉泥,出門怕孩子摔著也都抱著。
聊天過程中,醫生了解到,不止走路,孩子的語言能力也遠落後於同齡人,目前只能說幾個詞,大多也是疊字,而且,發音不清晰。
醫生說他明白了,孩子這是被過度保護了,害怕噎著只給孩子吃軟爛的食物,但孩子的咀嚼能力和發音能力受到了影響,以至於2歲還發音不清。
走路也是一樣,孩子2歲還走不穩路是因為媽媽抱著根本沒有走路的機會,自然會摔跤。
於是,他告訴家長,多讓孩子鍛煉走路,剛開始可能會摔,但慢慢的就會越走越穩,同時讓孩子吃一些需要嚼的食物,鍛煉孩子的咀嚼能力。
02
第二個故事是在一所國中當老師的朋友芮芮講給我的。
槿萱是她們班上的一位女同學,她爸媽四十多才生的她,而且出生時臍帶纏著脖子,非常危險,因此家長特別疼愛她,也很注意保護她的安全。
父母對槿萱的保護無處不在,不放心她一個人上學,哪怕學校距她家只有十幾分鐘的路程,也一直是父母輪班親自接送;家務活也不準她做,連水果刀也不準她碰,怕傷到;學校的野餐、遊玩一律不參加,害怕她在野外遇到危險···
槿萱除了學習,什麼都不會做,平時不會打掃教室,同學們都不喜歡和她一組值日;同學出去玩也不帶她,因為害怕玩鬧時磕碰到會被槿萱爸媽訓斥。
因為父母的過度保護,槿萱不僅生活自理能力堪憂,社交能力也非常弱,在校園裡都是獨來獨往,沒有朋友,朋友說看著安靜甚至有些孤僻的槿萱,她有些心疼···
而且,今年開學的心理測試,槿萱似乎有憂鬱傾向。
03
第三個故事是關於鄰居家孩子小巍的。
小巍是家中唯一的獨苗,家裡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媽媽,都圍著他轉。不吃飯,就追著喂他吃;摔倒了哇哇大哭,家人馬上把他抱起來,哄來哄去;在學校裡受到欺負了,媽媽跑到學校,把老師和欺負他的同學痛批一頓。
家裡人從不對他發脾氣,一切都為了讓小巍開心。
小巍一直成就都還不錯,老師也很喜歡他,但上了國中,學習難度變大,加上其它事情的干擾,小巍成就一落千丈。
老師看他成就變差,把他叫到辦公室裡,批評了幾句,小巍難以接受,哭著跑出辦公室,翻過陽臺欄桿,從教學樓上跳下。
好在樓不高,小巍只是輕微骨折,沒有危害到生命,但被批評了一下就跳樓,這抗挫折能力之差,令人憂心。
三個故事中的父母都是出於保護孩子的心意,但結果並不像父母期待的那樣:孩子在溫暖的羽翼下健康快樂的成長。
第一對父母由於過度照顧,導致孩子的發育落後同齡人;第二個故事中的父母由於過度保護,導致孩子沒有基本的自理能力,還影響到孩子的社交能力;第三個故事中的父母,過度順著孩子,導致孩子適應社會能力差,抗挫折能力低,一點小事就想不開。
過度保護,並不能讓孩子無憂無慮的長大,反而會影響孩子適應社會的能力,讓孩子變得脆弱、無力。
04
父母舍不得放手,孩子便學不會長大。
當孩子還在媽媽的子宮時,自然可以安然的躺著,但當孩子出生的那一刻,他就要開始學著適應社會,從身體到心理到習慣。
當父母竭盡全力想給孩子制造一個沒有傷害的安全世界時,也把孩子培養成了關在籠子裡「什麼都不會」的「金絲雀」。
但護得了一時,護不了一世。
孩子遲早要獨自面對世界,該吃的苦始終會來,該有的挫折會來,到時候,一點點風雨,都足以擊垮他。
美國心理衛生專家蘭德紐曼說: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換句話說,那些幼時被過度保護的孩子,長大後會因為不適應充滿競爭和挫折的社會,深感痛苦。
一項調查表明,我國有3000萬青少年處於心理亞健康狀態,每年有25萬人因為無法跨越心理的痛苦而放棄了自己的生命。多麼令人嘆息啊!
成長的過程,本來就是一個不斷摔倒再爬起來的過程,每一個人都應該從挫折衷學到經驗和勇氣,得到成長最寶貴的東西。
父母要做的不是屏蔽掉一切風雨,而是放手,讓孩子去體驗,去嘗試,去成長。
網上有句話很紮心,但也很真實:把對孩子的愛藏在心底,放手,讓他走。成長是孩子份內的事,讓我們彼此相愛,又彼此獨立。
父母與孩子之間是一場終將漸行漸遠的分離,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愛,是給孩子安全感,關愛他,支持他、鼓勵他,讓孩子有足夠的底氣自由去飛。
-End-
*互動時間*
親愛的寶媽,你覺得父母應該嚴格管束孩子,
還是給孩子空間,讓ta自由生長?
歡迎在留言區分享你的育兒觀~
往期推薦閱讀
林志穎老婆被逼哭,伊能靜和婆婆處成閨蜜,
都是嫁人,差距為何這麼大?
注意,夏天這樣給寶寶喝水,越喝越傷身!
2招讓我家孩子從」可怕的2歲「變成了」超萌的2歲「
應采兒&陳小春喜提二胎:二胎家庭相處實錄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