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最近,聽到最最痛心的新聞就是「重慶 8 名落水小學生全部遇難」。
為人父母,這種消息光看標題心臟就揪著疼,更不敢深想悲劇背後的 7 個家庭,遭受怎樣的滅頂之擊。
然而,讓人痛心的不止這 8 名小學生:
▶ 6 月 14 日,廣東湛江一小女孩沙灘走失,溺水死亡
6 月 12 日,廣東湛江一小女孩在奧體中心沙灘走失,後在坡頭區龍頭鎮米稔村海邊發現其屍體。初步判斷為溺水死亡。
▶ 6 月 22 日,溫州三名少年溺亡
6 月 22 日,浙江省溫州市 3 人在小水塘失蹤。後被全部找到,已無生命體征。三名男孩分別為16歲、17歲、18歲。當時有 2 人下水遊泳,因身體不適,向岸上人員呼救,另一人下去救人,也沒有上來。
溺水事故接二連三,一次次慘痛的教訓給社會和我們家長敲響警鐘。22 日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特發布 2020年第 3 號預警,嚴防溺水事故發生。
做好防溺水安全教育刻不容緩,尤其在端午假期、即將到來的暑假,泳池、沙灘是親子打卡重地,如何讓孩子玩的又開心又安全?今天一文為你講透,記得補完課再帶娃去玩水哦~
01 溺水,這三點常識家長要知道
❶ 真正的溺水是無聲、短暫的
你知道嗎?溺水不一定如電視劇那樣會拼命拍水或大喊,真正的溺水往往是無聲且短暫的。
常見的溺水時可能呈現出的狀態包括以下情況:
1.頭離水面很近,嘴巴位於水面。2.頭向後傾斜,嘴巴張開。3.腿不動,身體垂直於水面。4.急促呼吸或喘氣。5.雙眼無神,無法聚焦。6.緊閉雙眼。7.頭髮蓋住了額頭或者眼睛。8.試圖遊向某個方向,卻未能前進。9.試圖翻轉身體。10.做出類似攀爬梯子的動作。這樣的狀態會讓人誤以為他在遊泳、練習憋氣、玩水等,而忽略了溺水發生可能。
正確做法:帶孩子到泳池玩耍的家長,孩子在泳池劃水請放下手機,看緊自己的孩子。
❷ 4 歲以下兒童的溺水高發地點為家中
你知道嗎?兒童溺水往往與監督過失有關。
很多爸媽會讓孩子在家玩水,覺得這樣孩子既玩了水,又很安全。但是,對 4 歲以下孩子來說,溺水高發地點正是安全的家!你忘記倒掉的半盆水、孩子洗澡嬉鬧的浴盆都是分分鐘會成為溺水的高危地點。
此外,一些管理不規范的泳池和戲水場所也是兒童溺水的高發地點。
正確做法:預防兒童溺水的首要措施是時刻「有效看護」,有效看護的核心三點是要做到專心、不間斷和近距離,溺水發生的過程十分迅速,並且隨時可能發生。一旦發生,結果往往是致命的,所以近距離強調的就是家長要與孩子保持一臂之內的距離,這樣在發生危險的時候,家長可以及時採取措施和施救。
另外,對兒童的看護一定要由成年人進行看護,不能交給未成人。家長不能將低齡兒童單獨留在廁所和浴室,或者泳池、開放的水源邊。
❸ 確保自身安全再施救,請勿採用手拉手方法
很多電視劇的情節,看到溺水者,圍觀大眾會手拉手去施救。但請記住,這是一個錯誤的做法。因為拉手過程中可能脫手導致施救者的溺亡。
不管情況多麼危急,我們都要清醒認識:救援溺水者是很有技術難度的,沒有受過水中專業訓練的人員,很難救援成功,特別是對孩子來說。
盡管我們的教育提倡舍己為人,但孩子就是孩子,不是超級英雄,面對生命威脅,在無力救人的情況下,能保住自己的性命,已經是他對家庭,對社會最大的貢獻。
02 家長監管「四知道」「八要點」
四知道
請家長牢記這四點原則:
-
知道孩子去了哪裡。
-
知道孩子去做什麼。
-
知道孩子和誰一起。
-
知道什麼時候回來。
如果帶孩子去遊泳,請確保泳池有專業救生員、齊全的救援設備,並且孩子在遊泳時,家長要全程陪同。
如果孩子由老人看護,請與老人保持聯繫暢通,及時打電話,掌握好孩子的動向。
八要點
來自中國消防的 8 要點提醒:
1.不要讓孩子私自下水遊泳,家長時刻看護。2.堅持讓初學遊泳的孩子,穿高質量的浮身物。3.提醒孩子下水前活動身體,避免出現抽筋等現象。
4.不要在水中喂孩子吃東西,以防孩子被嗆。5.教育孩子不在水中互相嬉鬧,防止嗆水窒息。6.教孩子學習遊泳,並學習心肺復蘇等技能。7.不到不熟悉,無安全設施、無救援人員的水域遊泳。8.不熟悉水性,水下情況下不明時,不要擅自下水施救。
盡管會被孩子埋怨囉嗦,也請家長多次重申:不要野遊不要野遊不要野遊!野外水域情況龐雜,有水草可能纏住腳、有碎石可能劃破腳、有淤泥可能陷住腳。而且身體也可能出現各種狀況,比如抽筋、疲勞、空腹等增加溺水危險。
03 和孩子預演如果看到同伴落水,該怎麼辦?
3 歲多的孩子已經形成關心和憐憫的基本倫理規范。最新研究指出,即使是 14 個月大的孩子也會盡力嘗試幫助他人。
看到好朋友有危險,很多孩子出於本能第一時間施救,卻在無意間讓自己陷入同樣的危險。
身為家長,我們有必要告訴孩子:救人(溺水的人)是大人的事情,不可以由孩子來完成。
讓孩子擁有這樣的意識:任何時候都要在確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再考慮怎麼將溺水的人救上來。
廣東省紅十字會水上救援隊總教練陳澤池提供了一個「叫叫伸拋法」救援法。
第一個叫是大聲呼救,第二個叫是撥打110/120報警。
第三個是伸。如果有竹竿,將竹竿伸過去,如果有衣服,我們也可以伸過去,把他拉過來,保證自己的安全位置,以免被拖入水中,同時注意避免竹竿戳到落水者的臉。
第四個是拋。是將泡沫塊、救生圈、密封的塑膠空桶等漂浮物,拋給溺水者,等待救援。如果現場無竹竿、漂浮物等,可以脫下衣服連接在一起當繩子,拋給溺水者,切記趴在地上,確保自身安全。
04 最最重要的是:提前跟孩子做好安全教育
很多孩子都喜歡玩「超級英雄」的遊戲。孩子通過遊戲,可以變成拯救地球的超人。這能讓孩子獲得力量感,但小孩子往往不明確自身的能力邊界,穿上超人的衣服,他可能就敢從樓上飛下去。
英國諾丁漢皇后醫學中心研究表明,超級英雄的服裝、角色模型會給孩子不切實際的期望,激發孩子當超級英雄的想法,這可能會導致嚴重的人身傷害。
作為家長,請提前跟孩子做好安全教育,告訴孩子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
比如,去海邊之前,告訴孩子:水很好玩,但有時候也蠻可怕的。很多安全繪本中的做法都值得參考。比如,提前看看美國消防協會推薦的《別和龍喝下午茶》《我和小龍在海邊尋寶》等,讓孩子代入場景,做好心理預期。
安全教育不是教孩子冷漠,而是教他學會思考判斷。面對生命威脅,請務必告訴孩子:
-
保命第一!
首先要確保自己遠離危險!
-
然後,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向大人求援,而不是自己沖上去救人!
-
危急時刻,不救親人同伴,不是自私,而是一種求生的智慧!
延伸:小小孩有必要學遊泳嗎?
夏天也是很多嬰兒遊泳機構的生意旺季。商家宣傳嬰兒遊泳有提高平衡感、促進左右腦開發等功能,是真嗎?嬰兒幾歲適合遊泳?
首先,遊泳確實對寶寶有好處,但並沒有商家宣傳那麼玄乎。2010 年,挪威科技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2-3 個月的寶寶參加每周兩個小時遊泳課,持續練習 5 個月,可以有效提高他們的平衡能力和手眼協調能力,這種優勢到寶寶 5 歲的時候還存在。
但是國內很多嬰兒遊泳館基本是個小池子,讓寶寶在脖子上套個小圈,在水裡晃來晃去。這個小圈叫做脖圈。
帶脖圈遊泳有用嗎?很抱歉,兒科醫生認為這對寶寶危害很大。比如寶寶的小脖子還很軟,戴上脖圈後,頭部和頸部被固定,但因為水中浮力作用,脖子以下的身體都在亂動容易引起頸椎損傷。或者皮膚過敏等。
一些發達國家,嬰兒遊泳時需要有嚴格訓練的專業教練、父母陪伴下,和寶寶一起遊,不戴脖圈和水進行親密的接觸。另外,嬰兒遊泳還要格外注意水溫和水質。
所以,與其讓寶寶帶著脖圈在水裡面無表情地漂著,不如洗澡時跟寶寶多玩玩水。至於平衡感、手眼協調能力能,多趴多爬多運動也有同樣的效果。
小結
在這裡,我想對所有遭遇溺水事件的家庭,表示沉痛的哀悼!
同樣,也希望每一個家長,都能從生命的教訓中汲取成長的力量,守護咱們的寶貝安全快樂地成長。■
編輯:青豆&童謠圖片來源:pexels
微信改版後,好多人都說找不到小愛的推送,為了第一時間收到推送,把小愛設為「星標☆」吧~
讓更多孩子家長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