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學校都沒有人喜歡我,我不要去上學!」
國慶歸來的第一天,辣麻麻就在微信後台收到一位媽媽的「連環求助」消息。
這位媽媽 3 歲的女兒在學校被孤立了,沒有小朋友和她玩,只是因為她不願意將最喜歡的棒棒糖分享給班級里的「老大」。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小寶貝其實已經厭學很久了,但這位媽媽卻在孩子選擇離家出走並打了孩子之後才發現自己的孩子竟然在學校遭受了整整一個月的「冷暴力」。
一個月的「校園冷暴力」足以讓一個陽光開朗的孩孩子變得抑鬱萎靡。
如果這種情況持續發展,孩子還會變得更加內向孤僻,甚至有一些過激行為,比如莫名其妙咬人、打人、撞牆。兒童時期沒有好朋友的孩子,長大後也會常常覺得是個「局外人」,對其以後職業發展、婚姻生活都有極其大的影響。
比起「校園暴力」,在 3-10 歲的寶寶間其實「校園冷暴力」更是常見。
小小孩們還沒有明確的友誼觀,對朋友的認知沒有成人那麼深刻,他們還沒學會如何包容,如何原諒。
他們會孤立一個孩子常常僅僅只是因為一個小小的不愉快,可能只是因為小朋友 A 不小心撞倒了她好不容易意堆高的堡壘所以就生氣的和自己關係的好的幾個小朋友說「以後不和她好了」。
很多孩子也只是從眾,只是因為某人和她說「不要和 XX 玩」,她就真的不和 XX 玩了。
辣麻麻的大女兒也曾經因為同樣的事情「被孤立」過。
如何發現孩子被孤立?
因為分離教育做得好所以大寶是很順利入學的,沒有哭鬧、沒有不舍,每天都是很開心的,但是上學 3 周後的她卻很明顯的有了厭學情緒,每天晚上他都會問我:
「媽媽我明天可以不去幼兒園嗎?我想在家陪奶奶」
「媽媽,我還要上幾天幼兒園呀,明天上完還要去幾天?」
「媽媽我生病的話是不是就可以不去幼兒園了。」
……
在孩子持續一周表示不願意去學校後,我才警覺事情不一般,於是打電話給她的班主任詢問大寶在學校的具體情況。
「剛開始還挺活潑的她,最近也不知道怎麼了不愛說話了,課間也都只自己呆在位置上不和其他小朋友互動,也沒有玩的比較好的小夥伴,不大合群。」
不合群?不愛說話?沒有好朋友?這怎麼可能是我的妞妞。
因為大寶開學幾周時我都忙著小寶和工作的事,所以幾乎都是由老公照顧大寶,馬大哈的老公也不曾發覺女兒的異樣。
不願意上學、裝生病、變得不開心、經常發呆、經常緊鎖房門、逃避郊遊和運動會等在校外開展的活動。
回想了下女兒最近的反應,我篤定她一定是在學校被「欺負」了。
為了能從孩子口中知道她在學校發生了什麼,我設計了幾個問題,在哄她睡覺的時候,一點點的引導她和我分享學校的事,慢慢套出了她的話。
1、你在學校最喜歡和哪個小夥伴玩耍呢?媽媽明天給你準備 2 個蘋果的話你最想分享給誰?
問這個問題可以知道孩子在學校的交友情況。
孩子通常回答就是兩種:
「我最喜歡 XX 了,因為他 XXX」
「我喜歡自己玩,因為 XX」
如果孩子是第一種回答,那你可以順勢問他為什麼喜歡那個小盆友呢,了解一下孩子的交友觀,當孩子說到好友值得肯定的優點時,媽媽們也可以幫助孩子挖掘自身的優點,鼓勵孩子。
如果孩子是第二種回答,那你就要小心了,孩子很有可能在學校「不合群」。
大寶就是第二個答案,當她說自己都是在位置上拼樂高,沒有小朋友和她玩時,我眼淚不爭氣的飆出了。
2、你今天在學校學到什麼有趣的東西了嗎?可以教教媽媽麼?或者你學習的時候有遇到什麼困難嗎?媽媽和你一起想辦法。
這個問題是想知道孩子在學校的上課情況,這樣問有助於我們了解孩子對什麼感興趣,可以幫助他挖掘自己的興趣愛好,同時也可以了解學校老師的上課情況。
讓孩子教自己,或表達自己願意提供幫助,可以鼓勵孩子和我們傾訴更多,讓我們更加了解孩子學校生活。
媽媽可以拿起寶寶的書本故意求教,和孩子分享自己童年在學校的喜怒哀樂,慢慢打開孩子的心扉。
比如:
「媽媽小時候長得很瘦,班級里有個壞蛋總叫媽媽小猴子,媽媽可生氣了,你班里有這樣的孩子嗎?」
「今天你們幼兒園有小朋友被欺負嗎?」
「有沒有哪個小朋友被老師批評了?」。
很多孩子在自己被欺負或者批評時是不願意說的,問問他別的小朋友的經歷,還有可能多了解一些情況。
3、今天在學校有什麼讓你覺得特別有意思的事嗎?或者今天有什麼讓你難過的事嗎?
孩子們其實是很喜歡分享的,從他們開心和難過的事出發,可以挖出更多爆料,更深入的了解他的情緒。
問這個問題的時候,你可以先告訴孩子說你今天有發生什麼有趣的事,平等的孩子交流可以引導她說出更多自己在學校的喜怒哀樂。
我故意和大寶訴說了我今天的不快樂,求安慰:
「媽媽把我不開心的小秘密和你分享了,你也告訴媽媽吧,媽媽一定替你保密」
大寶聽到我的不開心後,幹嘛抱抱我安慰我,也說了些自己的不開心。但她只是說了在學校想我想回家之類的話,並沒有直接說出不開心得真正原因。
4、如果外星人到你們班帶走一個人,並且永遠都不送他回學校了,你最希望外星人帶走誰?
「我想讓他帶走瑞瑞!」大寶開心的說。
「瑞瑞是誰呀,為什麼你希望外星人帶走他呢?」
大寶終於在這個問題上打開了心扉,我也終於知道她最近不開心的原因。
原來瑞瑞是他們班的同學,她有 3 個同小區的好朋友都在同一班級,剛開學的時候大寶和他們 4 個人都玩的特別好。但是有一次在選玩具的時候,大寶拿走了瑞瑞最喜歡的公仔,瑞瑞想和大寶換玩具,大寶拒絕了瑞瑞,於是瑞瑞並叫另外 3 個小朋友不和她玩了,一下子失去 4 個好朋友的大寶自然十分難過。
原來事情不僅僅是其他小朋友的錯,知道了事情來龍去脈後,我開始對大寶進行了幾天的心理疏導,並去學校做了溝通,現在慢慢的大寶又變回快樂的自己。
發現孩子被孤立
家長應該怎麼辦?
孩子間有摩擦有衝突是孩子正常交往的一部分,家長只需要在他們需要的時候,適當地進行點醒他們,孩子們自然就很容易的想到好朋友之間的友誼珍貴,也因為經歷這樣的友誼磨合,才真正的慢慢的走到對方心里去。
孩子需要在與同伴交往互動中習得適合自己的人際交往方式。
那當家長髮現孩子在學校被孤立後,應該怎麼做呢?
1、與孩子共情,讓孩子擁有傾訴的安全感,讓他們學會自省
發現孩子在學校被欺負後,通常會出現這樣兩種家長。
一種是一味指責型:
「肯定是你不愛分享,別的小朋友才不和你玩」
「別人都可以相處的好好的,怎麼就你和別的小朋友玩不到一起,肯定是你有問題」
一種是莽撞衝動型:
「敢欺負你,就是欺負我,我不會善罷甘休的,明天我去學校給你出頭!」
這兩種家長都是很不理性的,理性的家長應該先引導孩子講出原因,然後聯繫老師驗證事實,在給予孩子充分信任的同時也不要只相信孩子一面之詞,如果是自己孩子的錯,要給孩子獨立思考和自我反省的機會。
家長必須調整好自己的情緒,給孩子一種心理上的安全感。語氣柔和地跟孩子聊聊知心話,引導他們講出內心感受。
如果是對方的錯,也不要直接給對方貼上壞孩子的標籤而是引導孩子,讓孩子選擇是否原諒,
比如,可以說:
「寶貝,你原來不是很喜歡 XX 的嗎?如果還有機會的話你還願意和他做好朋友嗎?」
與此同時,家長還應該告訴孩子,很多人都會面臨這個問題,這是成長過程中必經的歷練,不一定是壞事情,而且你會站在他身邊,支持他,幫助他解決這個困境。
「寶貝是不是特別難過,謝謝你願意告訴媽媽」
「寶貝,媽媽相信你,一定可以解決這個問題的,媽媽陪著你」
2、幫助孩子恢復自尊心
受到孤立傷害的孩子常常會覺得「難以啟齒」,並且常常處於膽怯狀態。所以我們的當務之急就是要恢復他們的自尊心。
首先,如果我們是受害方,我們一定要讓孩子認識到,加害方才是錯誤的。才是應該「難以啟齒」的。
「你沒有像他們一樣欺負小朋友做得很棒」
「媽媽最不喜歡愛欺負別人的小朋友了」
家長要打消孩子的負罪感,堅決地告訴孩子那些欺負他的加害者做得有多麼不對。
3、和孩子的老師談一談
老師一般是最了解孩子在學校的情況,咨詢老師後可能就會聽到不一樣的答案,老師也是你協助孩子學習人際通則的盟友,經常和老師溝通,可能讓孩子的老師注意到你的孩子。
4、給孩子提供社交機會
一個在學校被孤立的孩子,想讓她短期內和所有的孩子交朋友是不可能的。家長可以製造些「社交機會」,比如邀請班級的同學到家里參加聚會,可以和班級家長協商組織戶外活動,增加她與其他小朋友的交流機會。
也可以找到對方小朋友的家長,和她的家長溝通一下是否可以偷偷促進兩個小朋友重修舊好。
如何幫助孩子交朋友?
心理學家皮亞傑曾提出:
兒童的「童年時代有兩個世界」,一是父母和兒童相互作用的世界,一是同伴的世界。同伴群體對兒童的發展,起著與父母同樣重要甚至更重要的作用。
父母不能替孩子交朋友,但是父母可以幫助孩子理解,給他們提供交友的機會和幫助。
1、告訴孩子交友規則:友誼雖然很重要,但會傷害自己的「毒友誼」就算了
在美國的《今日心理學》,艾琳倫納德博士總結了「毒友誼」的幾個特徵:
-
孩子經常不開心甚至哭泣
-
自信心萎靡
-
對以前喜歡的活動失去興趣
-
為了讓朋友開心一味討好對方
-
被嘲笑、輕視
-
提出的想法總是得不到重視
-
在一段友誼中一直沒有進步
-
產生了厭惡自己的想法
告訴孩子如果他的朋友讓他有些反應,那這個朋友可以放棄了。
2、教會孩子如何和朋友溝通,融入孩子的朋友圈
6 歲以下的孩子都不能很好的表達自己情緒就只會用動作代替,所以經常造成小朋友間的「誤會」與「傷害」。
如果孩子掌握一些基本的社交語言,與同伴交往時懂禮貌、會溝通、敢表達,可能就會減少很多衝突,與同伴交往也會更順利。
我們也可以通過一些繪本故事、卡通人物,和孩子一起討論,尤其是人物的行為和想法,以此幫助孩子練習語言表達和了解社交行為模式。
比如當別人的你家寶寶看上別人的玩具想要玩時,可以鼓勵孩子說「你去和小妹妹說,我很喜歡你的玩具,我們可以一起玩會嗎?我家也有很多新玩具,我們可以一起分享哦」。
3、教會孩子如何拒絕別人和接受別人的拒絕
有些孩子不敢拒絕小朋友的要求是因為害怕別人不跟自己玩,因此常常忍痛分享。
我們要告訴孩子,拒絕是自己的一種權利,不要因為拒絕別人而不安感到愧疚,發出請求的是他人,我們可以答應,也可以不答應。
但我們要教孩子一些委婉的拒絕技巧,這樣既不違反孩子自己的主觀意願,又避免了矛盾衝突,維系了孩子之間的友誼。
比如,別人向自己借鉛筆,如果不願借,可以說「我一會上課就要用呢,我用完之後再給你吧?」
家長除了教孩子學會說「不」之外,還要教孩子泰然的接受他人說「不」。
在孩子小的時候就強化一個概念,別人的東西不屬於我,我要想玩,只有在別人同意的情況,才能享用一會兒;如果別人不願意,自己只能坦然接受。
4、不要強迫內向的孩子合群
內向並不等同於不擅長社交,他們有自己的交友規則與選擇,他們只是比較慢熱而已,甚至有些孩子就是喜歡自己呆著,自己一個人呆著他才有安全感。
面對這樣的孩子如果家長強制干預,只會適得其反。
5、不要替孩子選朋友
「我絕不讓娃和沒英文名、看喜羊羊的孩子同讀幼兒園」
「XX 成績太差,你不要和他一起玩」
「XX 又乖又聰明,你要和他做好朋友」
……
很多家長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給孩子灌輸這些「功利」的交友準則,
就怕所謂的壞孩子把他家孩子帶壞了。
但他們不僅低估了孩子的判斷能力,還破壞了孩子的選擇能力。
大寶雖然才 3 歲,但是她已經就會有自己的判斷了,比如隔壁鄰居家的小兒子總愛摘花,欺負別的小朋友,她就會自動屏蔽他,還說「他要是改不了愛欺負小朋友的壞毛病,我就永遠不理他了」
對於孩子來說,交友的負面影響可能會帶來好處,這就象某些細菌可以促進免疫系統一樣,一些別人的愚蠢行為,可以增強孩子自身的判斷選擇能力。
同伴關係在兒童個性和社會性發展中,有著成人無法取代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環境因素之一。友誼的缺失,會造成孩子性格的變化,甚至會影響將來的社交能力。
友誼很重要,但是記得告訴孩子真正的好朋友應該是一起變好,互相幫助的,被孤立不可怕,選擇「毒友誼」才是對自己最大的傷害。
我有個小小請求,幫忙文末點個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