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熱的育兒焦慮,從大數據看中國父母都在「愁」什麼?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無論放假還是開學,同事家的三年級孩子補習班就從來沒有斷過,但這也不算什麼新鮮事兒。

根據《中國兒童發展報告》顯示,中國每位兒童平均每周大約有7小時的課外班,平均每年課外班的花費近萬元,占家庭總收入的13%左右。

孩子學得越來越早,學得越來越多,學得越來越累,過熱的「中國式補習」,反映了家長們的普遍焦慮,而這種焦慮從孩子誕生開始,就沒有停止過。

01、媽媽們都在焦慮什麼?

不少家長懷孕的時候,就開始焦慮——寶寶是否健康,是順產還是剖腹產;

生下孩子後,又開始擔心孩子是不是體質比別人差,為何總生病;

好不容易上了幼稚園,又因為看了太多關於幼稚園老師虐童的新聞,焦慮幼稚園的師資是否達標,提供的食品是否合格;

要上小學了,又開始焦慮孩子要不要上興趣班,如何才能上一所好學校……

某瀏覽器發布了一份《中國媽媽「焦慮指數」報告》:

在十大家庭焦慮因素中,小孩健康和小孩教育超過夫妻關係,位列第一和第二,婆媳關係、贍養老人這類家庭倫理劇的「最愛」,則排在了小孩人身安全(第四位)之後。

媽媽焦慮指數排名前十的城市均為一二線城市,其中最焦慮的是上海媽媽,以超70的焦慮指數高居榜首。

而在年齡分布上,80後媽媽超過90後與70後媽媽,成為最焦慮人群。

作為第一代獨生子女,80後媽媽面臨的壓力已遠超她們父母。學區房、子女入學、老人贍養、二孩壓力……這些都加重了她們的焦慮。

02、媽媽們為何焦慮?

中國父母為什麼這麼焦慮?

在中青報的一份調查中,67.0%的受訪者歸因於攀比心理重,64.1%的受訪者認為現在的家長對孩子要求太高。

很多父母其實最開始並不想陷入「精英育兒戰」,但當他們逐漸發現身邊同齡的孩子從出生起,就一直在上早教班了,而自己的孩子快兩歲了還說不出一個完整的句子——焦慮就蔓延開來。

新聞裡說:某地六歲的小姑娘,每天放學後都還要上五門課,包括爵士鼓、芭蕾舞、英文、數學和拼玩識字等。

家長們就忙不迭報名,到處尋訪名師、培訓班。

新聞裡說:學習少兒編程對孩子的智力發展有好處,也可以鍛煉孩子的邏輯思維。

家長們就忙不迭上網搜索最近「行情」,做好準備。

新聞裡又說:某地竟然出現了嬰兒早教的抬頭班、爬行班。

家長們真恨不得馬上生個二胎去體驗一下到底是否對孩子成長有幫助。

或真或假的新聞、傳說、流言助長了家長們的焦慮,而同時這種焦慮又將新聞、傳說、流言的誇張程度不斷增強。

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什麼那麼多打著「量子速讀」、「全腦開發」的偽科學培訓班大行其道——有需求就有市場。

教育的目的不是培養神童,而是充分釋放每個孩子的潛能。「速成」只是一個美麗的謊言,任何看似一揮而就的成功背後都藏著無數的汗水和心血,別帶孩子走向了成長的歪路。

03、是誰助長了我們的焦慮?

人都有攀比之心,任何時代的家長對孩子也都有較高的期望,但現代父母「育兒焦慮」的背後有著更深刻的原因。

育兒方面的臨床醫學家戴維·安德雷格教授認為:首先,育兒焦慮增加和每個家庭養育的孩子越來越少有關。隨著醫學的進步,孩子因病死亡的概率大大降低,對孩子來說,這個世界更安全了。

但美國的年輕父母卻更加焦慮,「根據紐約一個非營利組織抽樣數據,大概有78%的年輕父母認為,現在育兒比以前困難得多,僅有4%的人覺得更輕松。」

他把育兒焦慮更多的歸結於新手的無知:「育兒焦慮的高發群體是只有一個孩子,或者第一次做父母的人。更多孩子的出生,會削減父母的憂慮。和多子多孫的前輩人相比,只有一個或者兩個孩子的父母會更長久地沉溺於育兒焦慮中。」

在很多中國的二胎家庭也有這樣一句話:「第一個孩子翻書養,第二個孩子當豬養。」這也是「新手爸媽容易焦慮」的註解。

其次,中國普遍存在的「隔代撫養」也會增加父母的育兒焦慮。有調查顯示,目前我國幫助子女照顧孫子女的老年人比例超過66%,其中有30%的兒童甚至是被放在祖父母家裡撫養照顧。

很多年輕父母對老人的育兒觀念和方式看不慣,但因為工作忙,又離不開父母的幫助。為了避免矛盾,年輕父母有時候只能「含垢忍辱」,但內心可能在「翻江倒海」。這樣的父母怎麼會不焦慮?

在另一方面,我們之前講過,單以高考為例,如果按照每位考生兩位家長的典型三口之家結構來算,那麼每年直接與「高考經濟」產業相幹的消費群體數量就可達近千億的規模。

然而高考經濟只是整個教育經濟的冰山一角。

孩子教育最大的經濟壓力,問十個媽媽,九個的答案都是一樣的:學區房

2018年3月份,北京西城區一個地下室出售,這套上世紀建好的老房,社區服務還停在90年代的水平,小區的物業也處於無人監管的尷尬處境,但還是引得家長們趨之若鶩,拍出1050萬的天價。

這個地下室周邊有北京重點小學和國中,是標準的一套學區房,如果買在這裡,孩子就能直升名校。

但現實是,很多買了房和沒買的家長,最終表現出來的焦慮是一點都不少的,畢竟除了房子,孩子教育還有更多事情要「愁」。

04、怎樣才能不焦慮?

要弄清楚怎麼才能不焦慮,就要先弄清楚我們要培養一個什麼樣的孩子?

別人口中的乖孩子?聰明孩子?考上名牌大學的孩子?能獲得一個「鐵飯碗」的孩子?

人類是有76億人口的大種群,社會化的分工越來越細,大部分的人都不是天才,而人的壽命和精力又極其有限。

積極心理學中有一個「斜木桶理論」,提倡不要把有限的生命拿去「補短」,而是盡可能去「揚長」,認知到自己的積極品質和潛力,擺脫非此即彼的苦惱。

這剛好也適用於孩子的教育:這世界上不存在一無可取的人,只要家長有足夠的耐心和信心發現孩子的夢想,就一定能找到。

設身處地想一想:小時候最討厭的就是父母口中「別人家的孩子」,但是當我們成了父母,卻依然無法無視「別人家孩子」的存在:樓上孩子練鋼琴,隔壁孩子學奧數,樓下孩子練英語,我們家孩子就都要學。

這就是典型的「前排效應」——電影院的第一排觀眾站起來,第二排觀眾因為看不到而跟著站起來,最後整個電影院都站起來了,但是所有人都沒有原來坐著舒服。

這個行為沒有任何受益者,而放在教育中,孩子們更是最無辜的受害者。

家長試圖給孩子「上強度,提難度」以緩解我們的「攀比焦慮」,盯著「別人家孩子」這個假想敵,反而忽視了自己孩子的人生賽道。

每個孩子都是那麼獨一無二,他們的出身、樣貌、性格特點、行為模式、發育進程、長處和短處都不一樣,教育的失敗就是看不到低分孩子在其他方面的100分。

孩子真正的對手,是沒有夢想的迷茫,是看不到自己的價值,是無法感受到幸福,是失去活著的興趣,其他的沒什麼輸不起的。

放下焦慮,不是放下教育孩子的責任,給孩子一個不擔責的童年;不是給孩子毫無約束引導的自由,讓孩子無法管教。

我們真正要捨棄的是世俗的評價,外界的質疑,而專註於養育我們自己的孩子,獨一無二的孩子。

成功的方式有很多種,最成功的只有一種:用自己的方式,度過自己的一生。

>過熱的育兒焦慮,從大數據看中國父母都在「愁」什麼?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