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看上去很美的「隔代卷入」,是很多家庭無法回避的難題
一位媽媽在私信中給我講了這樣一段糟心事,讓我深有感觸:
這位媽媽在生下寶寶後,休了一年產假。在這一年中,她盡己所能學習各種育兒知識,力求用最科學的方法養育孩子。
特別是在孩子的性格養成方面,媽媽更是給予了高度重視,因為她總是覺得孩子爸爸性格內向、不夠自信,很擔心孩子也會變成這樣。
所以媽媽總是積極地和寶寶講話、對他微笑,擁抱他,對他發出的每一個音節都會及時回應。
等寶寶大一些,媽媽還會帶著他走出家門,去接觸更為廣闊的世界,認識更多的人,見識更多的事物。在媽媽的精心養育下,孩子變得越來越活潑可愛,媽媽也感到非常欣慰。
產假結束後,媽媽需要回單位上班,期間讓外婆接手照顧孩子,外婆也是一個性格開朗的人,帶寶寶細心、耐心,讓媽媽非常放心。
然而寶寶快2歲的時候,外公突然患病,外婆不得不回去照料。單位工作又處於關鍵階段,媽媽分身乏術,只好請孩子奶奶來幫忙。
奶奶十分勤快,幹起家務事來是一把好手,但她不愛說話,常常板著臉,沒過多久,媽媽就發現原本愛笑的寶寶變得內向了,膽子也變小了。
媽媽似乎找到了孩子爸爸性格內向的原因,但又不好對婆婆多說什麼,畢竟婆婆每天帶孩也著實是辛苦,媽媽對婆婆還是充滿感激之情的。
直到有一天,媽媽不小心聽到婆婆用惡狠狠的語氣對寶寶說:「你媽最壞!光顧著去上班,根本就不管你!等你長大了,可別孝順她……」
媽媽驚呆了,她沒想到婆婆竟會當著孩子的面這樣毀謗自己!
她越想越委屈,想要質問婆婆,又怕會嚇著孩子。最終,她躲進廁所痛哭了一場,然後逼著孩子爸爸買了高鐵票,把婆婆送回了老家……她寧可找保姆來帶孩子,也不敢讓這樣的婆婆繼續呆在家裡了。
…
懷著極度鬱悶的情緒,媽媽把整件事情告訴了我,希望我給她提個建議。
我覺得這不是一句話、兩句話能夠講清的問題,再加上媽媽提到的正是當下很多家庭都會遇到的「隔代卷入」難題,我也很有研究的興趣,便寫下此文,希望能夠給有類似困擾的爸爸媽媽們一些幫助。
請注意,這裡我們提到的是「隔代卷入」,而非「隔代養育」、「隔代教育」。
「卷」字的背後,透露出的是讓人尷尬的「身不由己」和「情勢所逼」,它會讓親子關係、婆媳關係、夫妻關係等諸多關係遭受嚴格考驗。
…
這種「隔代卷入」的家庭,通常都會有這樣幾個明顯的特點:
1.孩子父母沒有足夠的照管孩子的條件(有經濟條件的原因、時間安排不開的原因、經驗不足之類的原因等等)。
2.老年人被迫「卷入」而非心甘情願前來照顧孩子(有的老人渴望安享晚年,有的老人不願意離開故土去陌生城市帶孩,有的老人與兒媳或女婿關係不睦,都會讓老人帶孩從最初就帶上了幾分「不情願」)。
3.孩子父母對老人的態度非常矛盾(一方面感激老人在關鍵時刻向小家庭伸出援手,另一方面又不希望老人過度插足親子關係、夫妻關係,造成三代人之間互相邊界不清)。
正是因為這樣,我才會說「隔代卷入」是「看上去很美」——從表面上看,一家人因為一個孩子歡聚在一起,老年人含飴弄孫,盡享天倫之類;年輕人也可借此抽離出家庭事務,盡情開拓事業。
可事實上呢?「隔代卷入」帶來的是層出不窮的家庭矛盾,更糟糕的是,我們往往會忽略那些「被迫卷入」的老年人的心理狀態和情緒表現,而這將會引發更多更嚴重的問題。
…
容易被忽視的「真相」——帶娃老年人的情緒問題
很多家庭選擇隔代養育或教育,是因為老年人在離退休後有比較充裕的時間,而照顧孩子既能夠消磨時間,又可以給老年生活帶來不少樂趣。
另一方面,老年人歷經歲月沉淀,有比較豐富的社會閱歷和帶娃經驗,這也是新手爸媽放心讓老人看管孩子的重要原因。
然而,我們可能沒有注意到,老年人由於各自的人生經歷、文化背景、社會環境、個性特點、心理需求不同,會表現出不同的情緒狀態。
單從情緒因素來評估的話,有些老年人其實並不適合成為帶孩子的「主力軍」:
一方面是因為這類老人情緒不穩定、心理處於亞健康狀態,常常會出現不妥當的言行,會對孩子造成很多不良影響。
另一方面,帶孩子的過程充滿了疲憊和艱辛,很容易讓老年人的情緒狀態加速惡化,甚至會引發老年憂鬱症等嚴重後果。
…
下面就讓我們來看一看老年人容易產生的幾種負面情緒吧:
1.消極無力情緒:「老了,不頂用了」
步入老年期後,老年人健康水平不斷下降,社交圈子比離退休前大幅縮小,自我常會產生消極的心理體驗,認為自己正在被社會拋棄。
而在帶孩子的過程中,年輕夫妻常常會用一些新穎、科學的觀點來評價老年人的一些做法,動輒就說「你這是過時的老經驗」,老年人的內心必然會受到強烈打擊,會產生「我確實是老了,不頂用」了這樣的消極無力情緒。
這種情緒會讓老人的心境持續進入低落狀態,會使老人變得自卑、消沉、少言寡語,更有可能加速大腦功能的退行性病變。
…
2.憂愁鬱悶情緒:「這裡不是我的家」
有的老年人為了照顧孩子,不得不離開故土來到孩子所在的城市,環境的改變會讓老人產生強烈的不適應感。
有的老人對大城市的快節奏生活不太適應,心中充滿迷茫;有的老人找不到可以傾訴心聲的鄰居、熟人、親戚,有什麼事情都憋在心裡……
這些老年人會情不自禁地思念故土、故人,始終無法融入現在的生活,內心難免充滿了憂愁、鬱悶的情緒,也會影響老人的身心健康。
…
3.空虛孤獨情緒:「找不到生活的樂趣」
一些老年人在退休前獨當一面,每天都充滿幹勁、精力十足,一旦退休後,自覺無所事事,心中十分空虛。
帶娃的過程在他們看來又常常是很枯燥的,每天從早到晚重復進行著餵養、哄睡、換洗之類的事情,沒有新鮮的內容,卻要占據大量的時間,就會讓他們感到非常無聊。
曾經聽一位老人說:「帶孩子就像在坐監獄。」
當時還覺得有些匪夷所思,但細一琢磨,也確實能夠理解這類老人的心態:假如老人性格活躍外向,又有較強的社交需求,卻因為帶孩子而得不到滿足,勢必會產生這樣的空虛孤獨情緒。
…
4、焦躁易怒情緒:「看誰都不順眼」
還有一類老人本來就有情緒易沖動、控制不好脾氣的問題,遇到帶娃瑣瑣碎碎的煩心事,自然會帶來更多煩惱、不快,也會讓老人變得更加焦躁、易怒。
如果此時年輕夫妻或其他家人不能給予足夠的理解和體諒的話,後果無異於「火上澆油」,會讓老人的情緒變得更加糟糕,常常會發無名火,在家中看誰都不順眼,家庭關係也會陷入緊張狀態。
…
情緒不穩定的老人,會對孩子造成哪些傷害
老年人的情緒問題不容忽視,長期處於不良情緒之中,不但會危害老人自身的生理、心理健康,更會讓常伴老人身邊的孩子受到很多負面影響,有的影響甚至會伴隨孩子終身,實在不可不防。
1.老人情緒憂鬱,孩子語言能力發展遲緩
1~3歲被稱為語言的準備期,孩子會漸漸學會用詞匯、手勢、表情來表達自己的意思;
3~6歲被稱為語言的完備期,孩子的發音越來越準確,還學會了用簡單的句子來描述自己的想法。
當然,這種正常的語言能力的發展離不開家長持續的啟發和刺激,越是注意給孩子提供語言鍛煉的機會,孩子的語言能力就越是能夠快速發展。
可要是在語言發育的關鍵期,讓孩子和一位心情低落、情緒憂鬱的老人長時間相處,老人總是對孩子板著臉,不對孩子微笑,幾乎不對孩子講話,更加不會哄孩子開心,孩子就會出現語言發展能力滯後的問題,性格也常會變得內向、呆板。
…
2.老人急躁易怒,孩子變得沖動任性、愛發脾氣
老人經常為一點小事動怒,在家裡大發雷霆,大吼大叫,會對孩子的情商發育、性格養成造成極其惡劣的影響。
時間長了,孩子的情緒也會變得不穩定,會變得喜怒無常,在和小朋友相處時,可能會因為一點小事打人、踢人、咬人。
更有一些老人不注意自身形象,經常當著孩子的面「爆粗口」,孩子也會有樣學樣,染上說髒話的壞毛病。
…
3.老人喜歡抱怨,孩子性格變得消極
一些老人在心中充滿負面情緒時,不知道如何發泄,便以絮絮叨叨的抱怨為情緒的出口,不停地當著孩子的面抱怨這個、抱怨那個,似乎全世界沒有一處地方、沒有一件事情能夠讓他們如願。
孩子在無意之中成了老人抱怨的唯一聽眾,也就成了老人負面情緒的「垃圾桶」,可想而知,他們將會受到怎樣的嚴重影響。
孩子可能會從此變得消極悲觀,看問題永遠只看不好的一面,心中充滿了糾結的負能量,這一點是每一位為人父母者都不願意看到的。
…
4.老人嫉妒心強,親子關係大受影響
有的老人還會有較強的嫉妒情緒,比如個別婆婆會嫉妒兒媳搶走了兒子全部的關註,會嫉妒孫子孫女隻和媽媽親、不和奶奶親等等。
在這種病態情緒的主導下,老人難免會在家中興風作浪,引得小夫妻倆的關係越來越不和諧。
更糟糕的是,一些老人還會在孩子面前肆無顧忌地表露自己的情緒,比如會在孩子面前毀謗爸爸和媽媽,說「你爸爸沒用,掙不到錢」、「你媽媽是壞人,是狐貍精」等等。
老人這樣的做法無疑會讓孩子純潔的心靈過早蒙塵,而且孩子還沒有分辨是非的能力,很容易受到老人的誤導,對自己的父母產生不好的印象,甚至會和老人一起排斥父母,讓父母感到十分傷心。
…
打破關係混亂的「隔代卷入」,在育兒問題上找到最佳平衡點
既然老人情緒不穩定會對孩子造成這麼多不良後果,那麼我們又該如何解決讓人苦惱的育兒問題呢?以下是我個人的一些看法:
1.把握第一原則:「隔代養育」不能完全取代「父母陪伴」
首先必須明確的一點是:育兒是年輕父母責無旁貸的事情,不能完全推給爺爺奶奶、外公外婆。
孩子的成長階段是不可逆的過程,不存在錯了還能再來的機會。
年輕父母就算再忙、再累,也必須把自己看成育兒的主體,不能寄希望於任何人。
對於孩子來說,父母高質量的陪伴會讓孩子獲得更多的幸福感、安全感,也有助於建立安全性的迷戀關係,孩子會變得更有自信,也能夠為從容應對龐雜的外部世界儲備足夠的心理資源。
…
由此可見,父母的作用是老人無法替代的。長期缺席的父母將會讓孩子心中出現一個無法填補的情感黑洞,所以父母必須認識到自己的重要性,要有承擔養育責任的勇氣:
- 在孩子成長的1~3歲的關鍵期,父母要盡量排除困難,親自來養育孩子。
- 如果實在無法抽出時間帶孩,家中老人也不適合帶孩的話,可以精心挑選合格的保姆或正規機構幫忙,但一定要注意多比較、多考察,才能把孩子放心地交給他人。
- 待孩子懂事之後,可以選擇送孩子去幼稚園,讓他能夠與同齡人一起玩耍,有助於清除他的孤獨心理,也有助於培養最早的集體意識。
- 在周末節假日的時候父母一定要多陪在孩子的身邊,傾聽他的心聲,給他最溫暖的呵護,這樣才更有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
2.尊重老年人的意願,不強迫老人卷入育兒
年輕父母切莫有一廂情願的想法,覺得老人反正無事可做,正應該享受「隔代親」。
事實上,老年人也有自己的精神追求和個人趣味,有的老人並不喜歡帶孩子,其性格和情緒特點也決定他們不適合成為育兒的主體。
對此年輕夫妻要有清醒的認識,並要和老人開誠布公地溝通。
如果老人確實沒有帶孩的意願,年輕夫妻也不必抱怨,更不應當記恨。畢竟,父母已經辛辛苦苦地養育了我們一輩子,晚年生活何妨讓他們過得輕松一些。
…
若是老人真心願意承擔育兒責任,而非被迫卷入,年輕夫妻要真誠地表示謝意,並要在日後帶孩的過程中把握好「尊重、信賴、協商」的三點原則:
- 第一,要尊重老人,不要動不動指著老人的鼻子教訓他們育兒的某些做法不科學、不準確。
- 第二,對老人要表現出足夠的信賴,不要疑心過重,對老人的做法追問不休,讓老人感覺心理壓力過大。
- 第三,發現老人的做法不太妥當,可以協商溝通、友好交流,使老人逐漸認識到什麼樣的做法對於孩子是最好的。
…
寫到這裡,忽然想到了之前看到的一篇文章「那些不帶孩子的老人,最後都怎麼樣了?」
文章中羅列了「不帶孩老人」的「悲慘結局」,如讓兒女感到不滿,引發了家庭矛盾;兒女心中記恨,將來不肯養老;老人孤苦無依,卻又無可奈何等等。
我覺得在如今這個思想更新、觀念革新的時代,抱有如此傳統想法的兒女實在是很不應該。
每個人都有老去的時候,都需要獲得他人的尊重和理解,年輕的爸爸媽媽們很沒有必要用親情去綁架老人,讓他們必須在「帶娃」和「孤苦伶仃」之間二中擇一。
我們必須承認一點:老人有選擇如何度過老年生活的權力,與其強迫他們心不甘情不願地卷入育兒中,還不如讓他們遵從自己的內心,做出最理想的選擇。
作為兒女,不妨多給他們一些支持。至於自己的孩子,還是自己做主更好,您覺得呢?
我是【親子育兒堂】,長期關註孩子的成長和教育問題。您有任何問題,都可以給我留言。敬請關註我,獲取更多實用的育兒乾貨!
>被迫「卷入」育兒的老年人,爆棚的負面情緒會對孩子造成多少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