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文/媚果果
1.
上周六,朋友小悅在朋友圈發出求救信號:「牙疼不是病,疼起來不要命,跪求緩解牙疼的物理方法。」
我好奇的問:「為什麼要求物理方法?去看醫生啊!」
她說:「你不知道,我現在還在哺乳期,不能吃藥,影響母乳餵養。」
…
朋友的寶寶剛好半歲,還沒有斷奶,為了給孩子餵奶,只能自己生生挨著疼,我關心的問:「你這樣疼了有多久了?」
「疼了快一個星期了,我用了好多方法,咬生薑、大蒜,可都不管用,為了給孩子餵奶,只能硬抗。」
她把自己的委屈一股腦的發泄出來。
我勸解道:還是去看醫生,這樣好得更快,可她死死認定,育兒書上說,吃藥了就不能給孩子餵奶。
對她的這份母愛我深表佩服,可是對她這種忠於育兒書的做法,實在不敢茍同。
記得我在哺乳期的時候,也信奉育兒書上說的,生病期間最好不要給孩子餵奶。
…
一次自己沒有注意,患上了急性乳腺炎,婆婆說:「你生病期間,最好不要給孩子餵奶,怕病毒通過母乳傳染給孩子。」
我也硬生生地抗著,隔壁鄰居到我家串門,卻說:「你這種症狀,只有讓孩子吮吸才能好得快。」
本來身體疼痛就心煩氣躁,看到孩子吃不飽哭鬧我更揪心,實在受不住了跑到醫院。
醫生說:「你現在是乳腺炎初期,可以母乳餵養,我給你開點藥,你注意一下就好了。」
一聽開藥,我有點心慌,怯怯地問:「不是吃藥不能給孩子餵奶嗎?」
醫生數落到:
你們現在這些新手媽媽,盡信奉書上說的,有些藥物是哺乳期禁用的,但哺乳期是有指定用藥的,跟你一樣的新手媽媽,就是因為害怕吃藥,死扛最後導致病情加重。
現在很多媽媽,剛懷上寶寶就開始關註育兒知識,然而到了育兒的實戰中,也沒能運籌帷幄、掌控全局,甚至還可能讓問題變得更加龐雜。
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呢?
2.
想起前段時間,馬伊琍發了一條微博,引發了網友的熱議。
…
她在微博中怒懟了育兒專家,有15萬網友紛紛點讚支持。
事情其實很簡單,就是小女兒分床睡的事情。
她想起教育大女兒時,不管孩子哭鬧,堅持讓她睡小床。
她反問自己:
為什麼我們一定要讓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分床睡呢?我們在害怕什麼?怕她跟我們睡一張床太過依賴?怕這種依賴會破壞孩子的獨立?
她怒懟育兒專家:
很多育兒理念提倡「從小獨立」、「延遲滿足」、「挫折教育」……現在看來全是胡扯!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在孩子得到滿足、有安全感後再談其他。
…
孩子獨立是遲早的事情,小孩子想賴在身邊就讓他賴著吧。
畢竟,成長只有一次機會,錯過了就再也無法彌補。
教育孩子這件事情,千人千面。
但有一點必須做到的就是陪伴孩子,傾聽孩子,這樣才能找到最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
3.
每一個孩子在世界上都是獨一無二的,因為遺傳基因、性格、成長環境、經歷等都不相同,千差萬別,沒有哪種育兒方式是適合所有孩子的。
對於某些成功做法,我們只能借鏡。
那些育兒知識,就像成功學一樣,沒有任何人能復制另一個人的成功,也沒有哪種成功的教育方式能完全套用在另一個孩子身上。
哪怕同胞兄弟也不能。
旅美知名設計師、「臺灣之光」吳季剛,曾為前美國第一夫人米歇爾設計禮服,但小時候卻險被貼上「過動兒」的標簽。
…
他的母親陳美雲有兩個性格截然不同的兒子。
老大吳季衡乖巧,從小成就優異,是別人眼中的「模範學生」。但老二吳季剛卻不愛學習,坐不住,喜歡玩洋娃娃,引周圍人側目。
有次,陳美雲帶著才5、6歲的吳季剛路過中山北路的婚紗店,兒子竟然能站在店前安安靜靜地觀察,回家後立刻畫下來,非常專註。
這一發現,讓陳美雲意識到孩子可能潛在的天賦,原來曾經適用於老大的方法不一定適用於老二。
「我不是完美媽媽,面對兩個截然不同的孩子,也是經過碰撞、摸索、調整和學習而來;教養是互動的雙人舞,孩子也是父母的好老師」。
陳美雲在她的新書《愛,讓孩子做自己》上寫道。
…
她自稱是個平凡的家庭主婦,但勇於挑戰傳統。
在母親的新書發布會上,吳季剛感激地說,如果沒有母親當年的支持,他不會有今日的成績。
父母能給孩子真正的愛,就是讓孩子在每個階段發現自己、接納自己,並讓天賦發光。
4.
「不要用物質獎勵小孩,不要給孩子報課外班,不要替孩子做決定,不要反對高中談戀愛,不要……」
這些與我們教育理念各走各路的做法,卻是臺灣歌手、史丹佛大學教育學博士陳美齡的成功經驗。
她後來把三個兒子都送進了史丹佛大學,你能說她的育兒理念是錯誤的嗎?
…
孩子不是流水線生產出來的統一產品,教育是一項偉大的藝術創造,教育是一場自我教育,也是一場發現孩子生命力的過程。
心理學家武志紅說:
其實生命力只有一種,當這個生命力被看見的時候,它就會變成好的生命力,當沒有被看見的時候,它就變成黑色的生命力。
如果孩子本來的生命裡沒有被看見,這就不叫做愛。
用愛培養的孩子都不會太差。
想讓孩子的天賦發光,你需要去發現孩子,接納孩子,用愛去滋養孩子,讓孩子勇敢地活出自我。
鄭淵潔說:
一個好的教育者應該用50種教育方式教育一個孩子,而不是用一種教育方式去教育50個孩子。
教育的目的,是幫助孩子成為自己。
願你也能找到最適合自家孩子的教育方式。
作者簡介:呂多米,98斤少女,一顆長生不老的心,個人微信:576094601
>被育兒知識毀掉的中國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