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教育習慣請笑納:育兒坑爬多了,次等奶爸,也能「久病成醫」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淅爸,一枚二胎寶爸,大寶淅淅6歲半,二寶湯丸5歲。在這裡分享我的育兒經,歡迎關註

媽媽今天回娘家去了,今晚我需要和兩個孩子「相依為命」,兩個熊孩子倒是很配合的,只是在我洗漱的時候,姐姐來打報告:「爸爸,弟弟把湯倒撒了,弄得一地都是,連身上也有」。

這不是第一次遇到這樣的狀況了,只是回應了淅淅,確認弟弟只是小面積淋濕,然後讓他們兩小心不要滑倒,我就繼續從容地沐浴更衣。

等我從浴室出來的時候,湯丸已經自己換好衣服,兩姐弟在那搶著拖地了。

但這樣的情況,並不是一開始就這樣的,印象很深刻的是湯丸的「第一次」,想想就覺得好笑,但是也因為那一次巧合,給了我一個很好的教育機會

湯重要?衣服重要?還是…孩子重要?

通常孩子把食物撒了一地,家長會是什麼反應?有些家長會惱羞成怒,埋怨孩子,彼時孩子的媽媽也是這樣。

在廚房裡忙活的她,先給了孩子一人一碗湯,還是弟弟撒了一地一身,姐姐向媽媽「告狀」,然後媽媽就又急又氣地跑了出來,一邊罵孩子不省心瞎搗亂,一邊又幫孩子收拾。

當時我真的覺得這種畫面很「奇葩」:一方面媽媽在關心孩子,但是嘴裡卻說著狠話:「如果湯熱一點的話,就燙掉你一層皮!」,孩子體會不到媽媽的關心,更多地是體會到媽媽語氣裡的憤怒,本來還算淡定的孩子,在媽媽的責罵之下就哭了起來。

這一哭,媽媽又以為孩子真的燙到了,各種仔細檢查–還是一邊檢查一邊罵…

類似的情況在日常生活中並不少見,大體上可以分為三種級別:

  • 第一級:孩子做錯事(能力範圍本應做好的事情),身上沒明顯損傷但造成了物質損失,父母會責罵或者打孩子;
  • 第二級:孩子做錯事,身上有明顯小損傷同時造成了物質損失,父母會邊責罵孩子邊檢查孩子的傷勢;
  • 第三級:孩子做錯事,身上有明顯嚴重損傷同時造成了物質損失,父母會第一時間關心孩子的傷勢忽略物質損失;

我時常會想,這些家長其實是很愛自己的孩子的,但為什麼他們不願意直接表達出自己的關懷,而是採用氣急敗壞的方式來表達?

如果孩子的傷情不夠嚴重,仿佛看起來,孩子還沒一碗湯重要,還沒一件衣服重要,又或者是一份作業,一道錯題。

而這種「繞一圈示愛」的教育方式一旦形成教育習慣,其最大的影響,就是破壞了本應和睦的親子關係,造成雙方的互相不理解。

「繞一圈示愛」的極端表現:欲哭無淚的家長

明明很愛對方,明明很關心對方,但是到開口、到行為上卻是傷害的教育方式,這種描述方式太長,我文筆有限,姑且稱之為「繞一圈示愛」的方式吧。

這種示愛方式,把父母真實的意圖給掩蓋了,孩子是單純的,他們對於事物的理解是線性的

父母打他罵他,就被認為是不愛他,孩子會捕捉到這一點;而後家長又告訴他,打他是為他好,孩子同樣不會懷疑;

但久而久之,孩子的獨立思維成長起來,是非觀也成長起來,他們就會質疑這種方式–他們對事物的理解還是線性的,他會記得的是你責罵他、威脅他的話語,但卻鮮少會觀察到父母幫他檢查傷勢時的關懷。

進而,就會形成親子間的對立–這種基於傷害的愛,會讓孩子感到十分矛盾,因為深愛父母他們不能反抗,最後孩子只能選擇自暴自棄地逃避方式。

在廣西,就有這樣一個「繞一圈示愛」的極端例子:兒子沉迷網路,母親把孩子送到戒網癮訓練營,十幾個小時候,他們換來的不是一個乖巧聽話的孩子,而是滿身傷痕的屍體–孩子沒了,被教官暴力教育致死。

這對親子間,兒子小鄧原本成就優異,但在初三的時候就迷上了網路,從此成就一落千丈。父母無計可施,只能選擇把孩子送到訓練營進行「變形」。

但第二天凌晨,父親就接到小鄧出事的電話,當夫妻二人趕到現場的時候,只有那具傷痕累累的冰冷屍體。

小鄧的父母懊悔交加,如果可以重新選擇,他們肯定情願讓孩子繼續沉迷網路,也不願意讓孩子去這個訓練營。

小鄧就是那個倒撒「湯」的孩子,他倒撒的,是父母含辛茹苦養育多年的「湯」,他有那份自制能力但是沒用上,最終投向網路逃避現實,這就弄濕了父母為他付出所織的「毛衣」。

只不過他的傷勢是在心裡,父母看不見摸不著,最後使用了「繞一圈示愛」的方式來教育孩子。不過這並不如以往他們教育孩子那般可以挽救,因為孩子的傷勢已經無可挽回。

那麼,我們如何避免這種教育方式?其實很簡單,從孩子有自主探索能力開始我們就可以進行,其關鍵在於家長教育習慣的培養。

培養好孩子,關鍵在於家長要培養自己的教育習慣

鮮少有家長注意到,教育孩子也是有習慣可言的。一個事實是,今天你會因為孩子倒撒湯水而責罵,明天同樣你會因為孩子的作業而暴跳如雷。

對於培養家長的教育習慣而言,最關鍵的一點是不斷提示自己:先關註孩子的情緒。這一點在孩子越小進行效果越好:

一方面,隨著孩子年齡增長,其所能展現出來的問題越多;另一個方面,隨著過去家長所依賴的教育習慣使用次數越多,其替代難度越是大。

對於如何進行這一習慣培養,我想通過對於湯丸的教育過程來呈現會直觀一些:

同樣的打撒湯水,同樣的我在沐浴,只是這一次的時間是我第一次和他們兩個獨處,媽媽沒在家裡。我印象十分深刻的是,當我從浴室出來之後,湯丸逃得沒影–他跑去床上把自己藏了起來。

地面一片狼藉,他渾身幾乎濕透,那床單被子也一樣地油跡斑斑。但我知道,他在害怕。

  • 孩子自知犯錯,他們的各種行為,不過是為了掩蓋錯誤

其實孩子犯錯的時候,他們自己非常明白自己的錯誤所在,無論他們是變本加厲還是躲躲藏藏,都不過是為了掩蓋自己的錯誤。

必須一提的是,如果一個孩子對自己的犯錯覺得無所謂,那必然是其是非觀出了問題–家長過往沒有告知孩子,這樣做是不對的。

當我好不容易把湯丸從床上叫了下來的時候,他告訴我,在幼稚園裡他見過小朋友倒撒飯,然後被老師打手板批評,他害怕。(再次強調,孩子的認知能力是線性的,其實那個孩子是因為搗亂才被打手板,不經意又打翻了飯菜…)

  • 不要承諾,用行動證明–直接表達你的關心

在面對孩子的這份擔憂的時候,有些家長會向孩子承諾不攻擊他、懲罰他,如果是事前那麼還好,如果是事後那其實只是徒勞。

孩子是會觀察的,他會看你是否做到言行一致。另一個方面,做錯事會感到害怕、擔憂,這也是一個正常人的情緒表現。

我沒有告訴湯丸別怕,我只是告訴他:「你在害怕對不對?爸爸挺擔心你的,給我看看受傷沒有,冷嗎?」,當時湯丸挺意外的,他瞬間就平靜了下來,然後告訴我哪裡疼。

  • 給予教育、引導預防,激發能力

毫無疑問,一個三歲的孩子(彼時湯丸三歲半)他完全有能力自己平穩地喝湯,同樣,他也有能力自己換衣服,甚至把地面的湯汁收拾好,就像小鄧,他完全有能力自制不讓自己沉迷於網路。

在確認他沒有傷勢之後,我接著告訴他:

「爸爸相信你不是故意的,但把燙撒一身是很危險的行為,你能不能告訴我,你認為是什麼原因導致的?」

接下來湯丸就開始了自己的「案件重演」,他告訴我之所以會倒撒,是因為自己喝太急了,一下子就嗆到了—他急著喝完湯去玩玩具。說完之後,他自己就認錯了。

但這還不夠,前文所述,我必須引導好他的各項能力,讓他自己能處理類似的事情。我提示他衣服濕了,他馬上就醒悟起來要去換衣服;又提示他地板有水劑,然後他就舉著跟身形完全不成比例的拖把去拖地了–當然,拖得慘不忍睹,必須幫他重拖一次。但我們為人父母的,不正正是要幫孩子抗一些「風險」麼?(包括被媽媽罵把湯水油跡糊得一床都是的鍋)

在一切進行完以後,我和湯丸進行了一次順序上的總結:先觀察傷勢,再換衣服,最後拖地。


淅爸寄語:這份以「關心孩子的情緒為先」的教育習慣,我沿用至今屢試不爽,今日在此獻醜,也還請各位寶爸寶媽們不吝指教。我非「專家」,只是育兒的坑爬多了,「久病成醫」罷了。

點我分享到Facebook

>一份教育習慣請笑納:育兒坑爬多了,次等奶爸,也能「久病成醫」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