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邊的小豆豆》:母親的3項特質對孩子教育的影響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20世紀40年代,有一個叫小豆豆的小女孩。因為太過淘氣,小豆豆被頻頻退學,最後去了一家叫做巴學園的小學。

在校長春風化雨般溫和的教導下,小豆豆漸漸從眾人眼中的「怪孩子」長成了一個善良有愛、謙遜知禮、能被大家所接受的孩子,在巴學園度過的短暫時光也成為了她一生的美好回憶。

這個故事出自《窗邊的小豆豆》一書,作者黑柳徹子,是日本作家、電視節目主持人,還是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親善大使。這個故事就是作者上小學時的一段真實經歷。

書本自1981年出版後,在日本甚至全球都引起了極大的回饋,在豆瓣更是有13多萬人打出了8.7的高分,人們都為校長小林宗作的循循善誘的教育方法和對孩子的一腔熱誠而感動。

但在「怪小孩」的成長過程中,沒有母親這一角色的支持,小林校長的教育或許也發揮不到這麼強大的作用。

今天這篇文章,我將就小豆豆母親在小豆豆成長過程中展現的3種品質——溝通、理解、信任進行展開,看「好孩子」的母親是怎麼教導孩子的。

溝通

1、傾灌更多耐心的孩子,更「說得聽」

跟孩子溝通是項體力活,不說過人的智力,但過人的耐心是必須的。

小豆豆是個活潑的女孩,喜歡蹦蹦跳跳,曾經就因為跳報紙掉進還沒修好的廁所蓋子的掏口裡。

媽媽事後叮囑過她:「看到什麼有趣的東西,不能立刻跳上去,要先在旁邊仔細看看,知道到底是什麼之後,才能決定怎麼做。」

但小孩子多是不記事的,有一次從學校回家的路上,馬虎的小豆豆發現了一座沙山,立刻興奮地向沙山頂上沖刺過去。

直到「嘭」的一聲跳進去,她才發現這不是一座沙山,而是大人用來抹牆的灰泥,只是上面鋪著一層沙。而這個時候,她已經陷在這堆灰泥裡動彈不得,幸虧媽媽經過,才將小豆豆用木杖拉了出來。

看著全身上下浸滿灰泥的小豆豆,媽媽沒有朝她發火,而是溫聲跟她說:「以前不是說過了嗎?看到什麼有趣的東西,不能立刻跳上去,要先在旁邊仔細看看,知道到底是什麼之後,才能決定怎麼做。」

當孩子犯錯時,大人第一時刻反應出來的態度至關重要。發火責罵只是家長宣泄情緒的門路,怎麼做才能讓孩子不再犯才是教導的目的。這其中,耐心是教育必不可少的一環。

小孩子對世界有著強烈的探索欲望,對新奇的事情都想嘗試,但這些嘗試大部分都會犯錯,這就需要大人給孩子留下試錯的空間。就像很多小孩都想去碰熱水,一味阻止反而會增加孩子的好奇,只有當他燙過一次後,才知道燙傷的疼痛。

故而當孩子犯錯時,一味地斥責阻止並不是讓孩子接受「真理」的特效藥,只有當孩子自己試過、碰壁之後,才能得出不能做的結論,這時候家長再耐心地加以引導,教育反而事半功倍。

果然,在又經歷過一次跳坑事件後,小豆豆像一堵牆壁一樣靜靜地聽著媽媽的話,說:「以後,我再也不跳了。」

在書中,不管小豆豆闖了多大的禍,哪怕被學校退學,媽媽都不曾朝她發火,而是用耐心澆灌,讓小豆豆在一個充滿愛的穩定的家庭氛圍中長大。

2、有理有據的拒絕,孩子更聽得下

教育孩子要給孩子試錯的空間,但有一些絕對不能嘗試的事情,家長也要堅定地予以拒絕。

要想孩子更聽得下,拒絕也要做到有理有據。

在書中,小豆豆因為聽落語(日本傳統曲藝形式,類似單口相聲)在爸爸的同事面前說話不得體,媽媽不許她再聽落語了,但卻沒有說明為什麼不能聽。小豆豆不明所以,爸爸媽媽不讓聽,那她就趁他們出門後偷偷地聽。媽媽的禁止在小孩子這裡並沒有起到作用。

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在聽到「不許做某事」的時候,第一反應不是馬上不做,而是問為什麼。

故而告訴孩子一件事不許做的理由是有必要的。不要怕孩子太小理解不了,孩子都需要一個理解的過程,重要的是給孩子建立一個良好溝通的印象,讓他知道凡事都是有理由的,要想做也需要溝通,而不是靠哭鬧來威脅,也更能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習慣。

在買小雞的故事中,小豆豆跟父母逛廟會,想買小雞,爸爸拒絕了她並告訴她原由:「那些小雞雖然現在很可愛,但身體太弱了,很快就會死的。那時候,豆豆就要哭了,所以爸爸媽媽才不買。」

雖然最後小豆豆還是纏著爸爸買了,小雞也沒過多久就死了,但由於事先聽過爸爸的解釋,在小雞死後,小豆豆雖然難過,卻也沒有鬧起來,因為她明白,這是她的選擇,後果也需要她來承擔。同時,也更明白爸爸當初拒絕她的苦心。

3、尊重與孩子的承諾,將孩子看做平等的個體

溝通建立在雙方平等的基礎上,要想跟孩子順暢地溝通,首先要把孩子看做平等的個體。

小狗洛基是小豆豆的好朋友,在一次玩耍中,洛基不小心將小豆豆的耳朵咬到出血。

父母嚇得不行,小豆豆卻一直喊著「不怪洛基!不怪洛基!」

直到父母答應小豆豆「不怪洛基」,她才肯被父母帶去看醫生,包紮回來後,爸爸想向洛基發火,卻被媽媽用眼神阻止下來,因為他們已經對小豆豆做出了承諾:「不怪洛基」。

能重視與孩子的承諾,並在負面情緒主導下還遵守約定,是小豆豆父母很令人欽佩的一點,也可以看出,父母是真的將小豆豆當做平等的個體來對待,特別難能可貴。

只有將孩子當做獨立的個體來對待,而不是當做自己生命的附屬,父母才能更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才能聽懂孩子說的話,真正與孩子「溝通」。

理解

1、每個孩子都有他的性格

理解孩子,從孩子的性格開始。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性格,有些孩子的性格會因為不適合統一管理而受到壓制。

小豆豆因為在課堂上太過活潑的行為被原先學校的老師和家長投訴,老師說:「不僅我一個人感到麻煩,隔壁一年級的班導老師也覺得很受干擾……」不得已小豆豆媽媽只能另找學校。

但媽媽不但沒有告訴小豆豆她被退學的事情,更沒有怪罪她,媽媽覺得:「即便和小豆豆說了,她恐怕也不會理解自己哪裡做錯了吧。而且,如果小豆豆因為退學這件事,在心裡留下自卑的情結,那就不好了。」

媽媽知道小豆豆是這樣活潑好動的性子,雖然她的天性便是如此,但媽媽卻沒有強迫她改變,而是努力尋找能接納小豆豆這樣性格的學校。

感謝媽媽努力的尋找,才讓小豆豆在巴學園度過了一段美好的學習時光,接受到小林校長先進的教育方式。

在小林校長看來,活潑的小豆豆才是一個孩子該有的樣子,在其他老師眼中麻煩的小豆豆,終於得以釋放天性,度過了快樂的童年。

2、每個孩子都有他的樂趣

小豆豆很喜歡鑽籬笆,經常因為鑽籬笆將身上的衣服弄得破破爛爛。

媽媽很不解這樣做有什麼樂趣,但仍然尊重小豆豆,對於小豆豆每天破破爛爛地回家她不但沒有生氣,反而覺得:「對大人來說,這麼做根本沒什麼趣兒,只會讓人很累。但小孩子就可以玩得這麼高興,真令人羨慕啊……」

小孩子的樂趣往往來得簡單而純粹,有時甚至令大人摸不著頭腦。但大人不明白不代表孩子的樂趣就不應該存在,

孩子都是從遊戲中探索世界的資訊、獲取世界的樂趣的,那些看起來臟兮兮的遊戲,大人應該報以寬容的態度予以支持。

大多數父母看見孩子經常一身破爛地回來,難免會著急上火,但小豆豆媽媽卻能理解孩子的樂趣,甚至還有些羨慕,不得不說一句心大,但也給大人們留下一些教育的新思路:只要不危及他人和自己,大人應給予小孩較為寬鬆的探索世界的自由。也嘗試著盡量去理解孩子的樂趣,因為那也是大人們曾經的童年。

3、由己及人,小豆豆母親強大的共情力

小豆豆家附近搬來一戶朝鮮人,小孩子不懂事,經常嘲笑朝鮮小孩正男:「朝鮮人!朝鮮人!」

正男聽多了,有一天沖著小豆豆嚷道:「朝鮮人!」他以為「朝鮮人」是一句罵人的話。

小豆豆媽媽知道後,眼睛充滿淚水,直說正男「好可憐」,還教導小豆豆:「絕對不能區分說‘那個人是日本人’,或者‘那個人是朝鮮人’。要友好地對待正男,只因為他是朝鮮人,就被人這樣粗暴地叫來叫去,是很可憐的。」

能夠理解別人的難處,甚至還給小豆豆幼小的心靈中種下不能種族歧視的種子,小豆豆媽媽對小豆豆的教育溫柔而有力。

受到媽媽教導的小豆豆決定如果正男再叫她「朝鮮人」,她不會生氣,反而會說:「大家一樣都是小孩子,我們交個朋友吧。」

在小孩子的眼中,本來是沒有什麼高低貴賤的分別的,都是在後天的成長環境中耳濡目染地學到的。如果大人能理解處在不同層級的人的際遇,小孩在日常與大人的相處中,也能培養共情的能力,待人接物也更有一份溫度在。

信任

1、對孩子全身心的信任

除了對孩子善於溝通、理解之外,對孩子的信任也是必不可少的。

小豆豆鑽籬笆,因為穿的是媽媽喜歡她穿的裙子,不想讓媽媽難過,就撒謊:「剛才,我在路上走的時候,別的孩子都往我背上扔刀子,才成了這個樣子。」

一聽就知道是謊話,媽媽卻沒有揭穿她,只是淡淡地說:「啊,是嗎?這可太嚇人了。」

媽媽知道小豆豆在意這件衣服,弄破也不是她自己的意願,感受到小豆豆的心意,媽媽選擇相信小豆豆,給她空間。

都說小孩子不會撒謊,但大人對小孩子的信任是有限的,因為大人擔心孩子會上當受騙,於是總是傾向於事無巨細地掌握孩子的一切動向。

孩子一旦撒了謊,就是不誠實,但有時候,孩子想的沒那麼龐雜,只是不想讓爸爸媽媽不開心。

學會跟孩子溝通,理解孩子,才能給孩子全身心的信任,才不怕孩子走上彎路。

2、對教育工作者保有信任

巴學園要運送一輛電車作為圖書室,小豆豆很好奇退休的電車是怎麼運送到學校來的,就跟媽媽說想晚上呆在巴學園看電車怎麼運過來的。

媽媽問清原由後,就打包了睡衣和毛毯,將小豆豆送去了巴學園,交給校長和老師們照顧。

這一晚,小豆豆和同學們看到了電車進校園的奇特景象,快樂的童年又添上了一筆。

正是由於媽媽對巴學園校長和老師的信任,接受了小林校長與眾不同的教學方式,小豆豆才能擁有當時大多數小朋友不能擁有的體驗:在電車廂上課、上學時間散步、爬樹、裸著身子遊泳、露營……

對教育工作者來說,家長給予了足夠的信任,他們才能更放心地教孩子。而信任教育工作者就要信任他們的教育方式,橫加干預有時候反而適得其反。

從這個故事中,對孩子的教育可以得到一些參照:

1、保持好奇

人本身是好奇的,只是在社會上生存太久,消磨了人們大部分的好奇心。

保持好奇就是求知的欲望。就像小豆豆想看電車怎麼進校園,媽媽也是會電車怎麼進校園充滿了好奇。

對於不知道的事情,不抱著隨便處之的心態,而是認真地去探索答案,提升自己的同時也是為孩子的「十萬個為什麼」做儲備。

保持好奇還能與孩子保持同一頻率,在溝通上更能理解孩子思考問題的方式,溝通自然更順暢起來。

2、信守承諾

孩子一開始都是無條件信賴父母,以父母為權威的存在。

不論孩子在哪個年齡段,大人應保持自己說話的信用度,不要因為孩子小就信口開河,更不要因為想哄孩子吃飯睡覺等小事,就信口承諾其他事情。

而一旦承諾了,就要盡量去實現它。而不是當孩子不再信任你時,再來後悔問題到底出在什麼地方。

真到了這個時候,彌補難,與孩子的關係也不復孩子年幼時那麼親密無間了。

3、不強加自己的價值觀

在這裡我想強調,人生而不同。

就算父母與孩子之間,也是截然不同的個體,父母能為孩子做的最大的貢獻,就算不將自己的三觀強加在孩子身上,特別是價值觀。

什麼事是有價值的,什麼事是沒價值的,這樣的判斷見仁見智,父母可以引導,卻不能替孩子做決定。

一個合格的家長應該是這樣的:既鼓勵、支持孩子做想做的事,也鼓勵、支持孩子不做不想做的事。人生是孩子自己的,該怎麼走只能讓孩子自己來選擇。

紀伯倫有一首詩,叫做《其實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詩中這麼寫道: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通過你來到這世界, 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邊,卻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

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

卻不是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

屬於你做夢也無法達到的明天。

長大了的小豆豆——黑柳徹子在書中後記寫道:「能擁有這樣一位母親,我實在很幸運。」願每個孩子都能在長大後,發自內心地說出這句話。

與諸君共勉。

圖 | 網路

文章未經許可嚴禁轉載

點我分享到Facebook

>《窗邊的小豆豆》:母親的3項特質對孩子教育的影響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