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疫情期間,被限制在家的無聊和單調讓不少生性好玩的孩子憋壞了。除了因為無聊而吵鬧之外,長沙一個5歲的孩子甚至出現了食欲下降,整天悶悶不樂的表現。家長關門防住了病毒,卻也將孩子的活潑和熱情擋住了。
…
湖南省腦科醫院一名心理治療師曾說過:孩子在生活環境突然發生變化的時候是需要一時間去適應的,如果在適應不了環境的話則容易出現身體行為改變或情緒不穩定等狀況。在這個基礎上孩子如果再受到刺激則會將問題加重。
在這樣的情況下,家長應該對孩子進行及時的干預,首先是做好自身情緒的把控,在孩子面前不要表現出對疫情的過度驚慌,家長的情緒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心理從而給孩子的認知增加負擔。另外,家長也可以通過講故事的方式,一方面能夠讓孩子通過故事的邏輯了解身邊正在發生的事情,明白為什麼大人們要改變生活安排。另一方面也可以順勢鍛煉孩子的邏輯能力。
…
為什麼絕大部分的孩子都喜歡聽故事呢?除了故事本身的情節吸引人之外,故事的邏輯更是能夠將一些龐雜難以理解的含義道理直接地展示出來。想想我們小時候讀過的不管是童話故事,還是奇幻冒險記亦或是他人的經驗分享史等等都能夠讓我們讀得津津有味。
而近期的一項研究更是表明了”講故事”的重要性。研究人員發現:比起陪伴孩子做手工、看動畫片等親子活動,給孩子”講故事”這樣的閱讀活動更加能夠提高孩子的學術成績。在澳洲一項全國性考試中,那些父母陪伴閱讀次數越多的孩子,他們的分數往往就越高。
而家長陪孩子”講故事”的方式也和孩子的成長密不可分。孩子的認知技能包括語言能力、記憶力、交際能力、邏輯能力等等都能夠在親子閱讀中得到提高。在一項關於父母的不同的”講故事”方式與孩子的認知技能之間的關係的研究中,研究人員最終得出在親子閱讀的過程中,對於孩子認知發展和邏輯能力最有用的幾個要點,分別為以下幾點:
學會傾聽孩子的聲音
陪孩子”講故事”的過程中,家長們最重要的也最不能忽視的一點是:要學會傾聽孩子內心的聲音。並非每個孩子生來都善於表達,因此家長需要能夠讀懂孩子表現出的暗示方法。在”講故事”之前先想一下:孩子會不會喜歡這個故事?他能不能聽懂故事的含義?在閱讀過程中,孩子是被書上的圖文吸引還是被故事情節吸引呢?對於這些單詞,孩子認識多少?……
…
其次,在”講故事”中要引導孩子閱讀而不是只有家長單方面講解故事情節。就好比當講到媽媽帶孩子去超市的情節時,家長們可以將原本的直接表達:”因為家裡的米都吃完了,所以媽媽要帶著寶寶一起去超市購買。”轉為間接向孩子提問,引起孩子的思考:”寶寶你看他們要去哪裡?為什麼要去哪裡呢?”
在講述的過程中家長們也能夠容易地發覺孩子對什麼類型的故事更抱有興趣,對哪些內容話題缺乏投入。而當他們對一本書表現出毫無興趣,或許通過問答的方式可以讓孩子發現其中的樂趣。家長們也可以通過孩子的反應及時調整閱讀的內容。
教會孩子在”講故事”的過程中提問
在閱讀中提問不僅可以增加孩子的參與度,還能夠幫助孩子收獲新的知識點以及思考模式。”你覺得他們這麼做對不對呢?你對這個小朋友的做法有什麼疑問嗎?”在閱讀過程中通過一問一答的互動形式能夠鍛煉孩子的理解力,鍛煉他們自我思考的能力,同時也可以加強親子之間的感情聯繫。通過互動,孩子也會發覺閱讀其實是相互娛樂的一種方式,當他們能夠樂在其中時,就不會覺得這是家長們強加的無聊遊戲了。
…
閱讀內容不局限於描述圖片或朗讀情節
在《狼與七隻小山羊》的故事中有這樣一個情節:當羊媽媽回家的時候發現大門敞開,而羊寶寶們都不見了……
有些家長會這樣給孩子講述這個情節:”當羊媽媽回到家時,發現大門敞開,而孩子們都不見了,於是她急忙去找孩子……”而有些家長會這樣講:”當羊媽媽滿心期待回到家想親親自己的寶貝孩子時,卻驚訝地發現大門敞開,而孩子們都不見了。她開始驚慌失措,急忙到處尋找她的孩子。”
…
以上兩種表達講的都是一件事,但是很明顯,第一種家長就算直接將文字轉述給孩子,而第二種,則在情節的基礎上增加了一些更生動的描述。這種在原有的故事情節的基礎上增加更多的表達,更有利於幫助孩子提高認知。除了提高孩子的抽象思維,還能增加孩子的故事分析能力等等。
引導孩子給故事建立一定的邏輯聯繫
“講故事”除了提高孩子的認知,還可以鍛煉到孩子的邏輯能力。家長可以通過引導孩子給故事建立起一定的邏輯聯繫。
往往孩子喜歡聽的都是情節比較曲折和跌蕩放誕起伏的。在這種故事的講述過程中,家長就可以根據一定的邏輯將故事串聯起來。就好比在同一個故事中,原本的表述是這樣的:”沒有意識到有人在家,她伸手敲了敲門。”這句簡單的話並沒有講清楚邏輯,他為什麼會知道沒有人在家?但是如果換一種表達:”當他路過小羊家門口的時候,恰巧看到羊媽媽向森林走去,他心想’這可是偷襲的好機會’於是他伸手敲了敲門。”這樣的表達不但說明了故事前後的聯繫,還能夠鍛煉孩子的邏輯能力。
給故事補充相幹的細節
很多家長在”講故事”的時候會不由自主地給情節增加一些細節,讓故事發展能夠更加有趣。除此,增加細節實際上對於幫助孩子理解也具有很好的作用,他們可以更加簡單地理解文檔內容以及對故事表達的更好認知。
當狼敲門的時候,有家長是這樣說:”其中一隻小羊說’我們不能開門,媽媽才剛走,這可能不是媽媽’。”而懂得增加細節的家長則會這樣講”那隻年齡最小但是最聰明的小羊謹慎地和他的兄弟姐妹說:’這可能不是媽媽,我們不要輕易開門……'”在這句話中:”最小但是最聰明的”就是家長加上去的小細節,能夠讓原本的故事邏輯更加清晰,也容易讓孩子在聽的同時代入到故事裡。
和孩子討論故事中的情感概念
此外,家長們除了講述故事情節之外,還應該和孩子一起對故事中的情感進行討論。孩子在明白了故事的情節和邏輯之後,也應該認識到其中蘊含的感情和主題。在立足於故事的基礎上對情感、欲望等抽象概念的討論,這對於他們能夠學會了解他人的情緒,掌握交往的技巧,乃至對孩子的學習和生活都具有很大的幫助。家長也可以在了解孩子的認知基礎上,對其正確的情感導向進行引導。
…
我是奶嘴媽媽育兒師,也是5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註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疫情期間在家帶娃,不妨陪孩子「講故事」,順勢鍛煉小孩邏輯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