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尹建莉老師曾說:孩子寧可承受拖延的痛苦,也不告訴家長,這其實是個信號,說明家長和孩子的相處出了問題。
父母常常抱怨孩子長大後跟自己越發疏遠,甚至無話可說。他們沒有意識到,這大多是自己一手造成的。
父母的支持,給予孩子的不僅是安全感,還有承擔責任的勇氣和保護自己的決心。
作者:豆媽
來源:女兒派(nverpai)
前幾日,備受關注的陜西老師辱罵初一女生事件,有了處理結果。
涉事老師記過處分並吊銷教師資格,女孩獲道歉。
對這個處理,大部分網友拍手稱快,畢竟老師的言語極盡侮辱令人心寒:
「你狗X的下學期再來,把你摔死在教室」
「你咋不覺得你賤呢?你不賤你跑這里幹什麼來了」
嚴禁同學跟女孩接觸:
「要是跟那二 X 在一起,你們也會被傳染成二 X!」
甚至公開在班里誘導同學集體進行人格侮辱。
辱罵從晨讀一直到晚自習,每次上課至少六七次,而且無緣無故想起來就罵。
女孩不堪凌辱:
想死的感覺;
活著還有什麼用;
魔鬼般的地方……
幸運的是,崩潰的女孩沒有做出不可挽回的事,而是告訴了父母。父母雖不完全相信,還是出面向校方反映,然而事態沒有好轉。
女孩征得父母同意後,用錄音筆在20 天時間里,錄下了時長超過 20 小時, 100多條不堪入耳的辱罵音頻……
拿著音頻,父母向校方、媒體、教育局層層反映,終於爭取到公正處理。
雖然,女孩心靈上的創傷一時無法完全消除,但至少傷害的行為得到了遏制,事情也往好的方向發展。
明白遇事有父母的信任和托底,女孩今後面對人生起落,也會更有底氣和自信。
而成功扭轉不幸遭遇,源自女孩一個小小舉動:遇事告訴父母。
遇事不敢告訴父母孩子,有多苦
遇事告訴父母,說來簡單,很多孩子卻不能做到。
前不久,湖南有一則令人悲痛的新聞。
一個初一女孩突然離家出走,幾天後被找到時已自溺身亡。
女孩父親說,女兒成績好又乖巧,唯一問題是今年4月起,不時從家里偷錢。
第一次偷了 600元被父親發現,她只說「下次再也不敢了」。
5 月再次偷錢,父親追問原因,她哭泣不肯說,父親氣不過打了她。
幾天後,女孩不告而別,12 歲的如花生命嘎然而止。
警方調查後發現,女孩受到了勒索,班上一個男同學要求她每周給 50 元,揚言不給就「弄死你」。
父親得知原委慟哭不已,女兒從未將真相告訴他。
想想孩子受到威脅卻無人可求助,連爸媽都不敢告訴,是有多絕望?
前兩天,備受關注的「男子 20 年後打老師」案一審宣判,打人者常仁堯被判有期徒刑 1 年 6 個月。
旁人眼里,常仁堯是好兒子好青年,他攔路打老師,全因兒時陰影無法驅散。
同桌的饅頭被人吃了,老師冤枉是他吃的動手打他;
他被強制面朝黑板站立,上衣和背部之間插進一塊木板如同勞改犯;
家里窮晚交學費,老師近乎瘋狂毒打。
……
一幕幕場景變成一場場夢魘,他經常從夢中驚醒尖叫冒冷汗。
他父親回憶,當時剛離婚外出打工討生活,長期不在家忽略了孩子,這些不幸遭遇常仁堯從未對他提過。
「當年要是知道(兒子被打),就不會有現在這些事情發生了。」
每個孩子成長過程中,都會遇到無法獨自解決的問題。
每個天真爛漫的孩子,面對這些問題時內心都很脆弱,他們不敢發聲,不知如何解決。
在害怕、迷茫、無助的時候,如果能向父母傾訴,父母給予幫助和支持,很多悲劇完全可以避免。
不信任父母,孩子遇事自己扛
每個孩子小時候,都曾十分依賴信任父母,遇到害怕的事就緊緊黏著父母。
可當孩子長大遇到問題時,很多父母明明愛孩子,說的話卻像在怪孩子。
「你不惹人,別人怎麼會惹你?」
「老師為什麼只批評你?」
育兒專家楊樾說:很多中國家庭有一種奇怪邏輯,孩子在外面被欺負了,家長總是先數落自己的孩子。
而如果孩子犯錯,父母的回應更是句句紮心:
「早告訴你,偏不聽。」
「挨教訓了吧?看你下次還敢不敢。」
出於信任,孩子遇事都曾願意告訴父母。但若孩子嘗試跟父母溝通,得到的不是信任和幫助,而是指責和批評。久而久之,孩子會閉上嘴巴,態度和做法也隨之改變。
閨蜜洋洋事無不可對媽媽言,她說,對媽媽的信任,源於小學時的一件事。
洋洋很漂亮但家里窮,常被一個男生欺負。一次她反抗,糾纏中被班主任看見,便教訓兩人。
洋洋不認為自己有錯,班主任祭出大招請家長,她說:一個巴掌拍不響,為什麼就欺負你女兒?她還嘴硬。
媽媽相信她,但她老實又耿直,說不過班主任和男孩爸爸。
她憋不出話,卻做了個艱難決定,抬手給男同學一耳光,鼓起勇氣問班主任:你說,響不響?
在場所有人都蒙了,至此之後再沒人敢欺負她。
鄭淵潔的《智齒》有一個情節:
當被冤枉偷東西時,女孩梁新第一反應是:「我要告訴我媽媽。」
老師不禁一愣,他原想:你不從實招來,我就通知你媽媽。
很多孩子看到這一段時,也覺得不可思議,但錯愕過後是滿心羨慕:
只有被父母無條件愛著的孩子,才會有足夠的信任和安全感,他們相信父母是了解自己的,無論好事壞事都敢告訴父母,因為父母就是自己最堅強的後盾。
尹建莉老師曾說:孩子寧可承受拖延的痛苦,也不告訴家長,這其實是個信號,說明家長和孩子的相處出了問題。
父母常常抱怨孩子長大後跟自己越發疏遠,甚至無話可說。他們沒有意識到,這大多是自己一手造成的。
要維護與孩子之間的信任關係,讓孩子遇事肯說,父母需要這麼做:
-
鼓勵孩子表達
告訴孩子,他有表達自己的想法和需求的權力和自由,讓孩子知道,在父母面前,即便是說錯了也沒有關係。
-
允許孩子犯錯
孩子心智還不成熟,犯錯是難免的。
當孩子犯錯時,父母不要一味責怪和批評,更不要責罵孩子不懂事,甚至否定貶低孩子的人格,把孩子越推越遠,而是要給孩子學習和改正的機會。
比如,孩子不小心把飲料倒在地板上,請抱抱孩子說:「沒關係,媽媽相信你不是故意的,我小時也經常犯錯,我們一起想想看怎麼才能把地板清理乾淨?」
-
傾聽孩子需求
很多時候孩子需要的是傾聽者,而父母卻扮演了訓導者。
有位朋友博聞強識見解不凡,可是 10 歲的兒子跟他要麼不說話,要麼就吵架。後來他意識到,問題在自己:兒子一開口,他就接過話頭滔滔不絕。
他笑說自己的溝通方式是「大樹底下不長草」,見解再好兒子都不要聽。
因為他太正確太能說,兒子不願意在他面前說任何話。
想孩子願意說,父母要懂得少說多聽。當孩子主動溝通時,不要急著下結論,也不要急於告訴孩子應該怎麼做。
要從建議、評價、指責、命令轉為理解、接納孩子的感受,耐心聽孩子講完。
在聊天過程中,不能敷衍孩子,要給予真誠的反應,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是受重視的,被需要的。
-
無條件信任孩子
心理學上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也叫期望效應,它告訴我們:只要發自內心相信孩子認同孩子,孩子就會接收到這份期望正向反饋,努力並且真的做到更好。
同理,信任也是雙向的。
為人父母,我們要相信孩子都有向陽生長的潛能。我們要讓孩子知道,無論他遇到什麼挫折,犯了什麼錯誤,父母都依然相信他。
在這份信任下,父母才能放下質疑和批評的眼光,在孩子需要信任和支持的時候給予認同和接納。孩子也會因為這份信任,遇到事情第一時間想到父母。
其實,孩子天生是願意與父母交流的,最初遇到困難和挫敗時,他們首先想到的是向父母傾訴。
世上本沒有不願與父母溝通的孩子,只有不懂如何與孩子溝通的父母。
希望我們都學會做信任和理解孩子的父母,也希望每一個孩子遇到困難時都會自信地說:我要告訴爸爸媽媽。
*作者:豆媽,女兒派主筆,資深兒童心理專家,少女心滿滿的二胎媽媽,專注於幼兒心理教育和親子閱讀。本文來源於女兒派(ID: nverpai),關於養育女兒的乾貨,這里都有;關於養育女兒的苦甜,這里都懂;願她們一生純良,一生知禮,一世得體。了不起的辣媽(ID:lamajiaoshi)已獲授權。
我有個小小請求,幫忙文末點個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