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文|語不惜
來源| 男孩派(ID:boy666dj)
點擊上方綠標收聽主播芒小芒朗讀音頻
結尾曲:子明 – 雜草
01
好好一聚會,愣是被老母 大家玩成了大型「吐槽會」。
「我家那個熊孩子,真是氣死我了,快開學了,作業還有一多半沒有寫。」
「我閨女也是,你催一下,她寫一點,你不催,她不寫。」「我女兒那是整個隨她爹,不拖到最後一秒,那是動彈都不會動彈一下的,穩得很。」……
這一波嫌棄孩子「拖、拉、慢」的畫風,讓人想起來了那首著名的《媽媽之歌》:
「起床,起床,快起來!去洗臉,去刷牙……拿外套、戴手套,還有圍巾和帽子。」
「要快點,公車已經到了,小心點,給我過來……」
這種連珠炮般的催促,是很多家庭的日常催娃場景,只是,令人氣惱的是,家里的那個磨蹭娃,就像中了邪:你越催,他越慢。
是孩子故意拖拉,和家長唱反調,還是我們的教養方式出了問題?
網上曾經有個「被動廢人群」的話題。
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部心理健康輔導員黃利老師給這一現象的解釋是,這實際上是個人自主權的問題。
「人是需要有自我掌控感的,如果他覺得自己的人生在掌控之內,就會很有安全感,有掌控感和一切井然有序能夠給人帶來新生力量,會感覺生活飽滿而幸福。
而不確定性就是失控,‘被動廢’是因為那件事情不是由自己推動,就像你是汽車的主駕駛,但是副駕駛給你踩下了剎車,那輛車並非由自己操控,因此就會失去掌控感,喪失積極性。」
父母催促孩子,實際上就是破壞了孩子的內在成長節奏,讓他變得焦慮而沒有安全感,失去了對事情的掌控感和積極性。
02
心理學上,大人與孩子的生活節奏、生理節奏以及生命節奏都是大不相同的。
也就是說,6歲之前的孩子,是沒有能力掌控「快慢」節奏的,我們眼里所謂的「拖延」,對於他們而言,本是一種正常表現。
在《爸爸去哪兒》第五季中,陳小春一直催促身後的兒子「快點」,小小春Jasper拿著喇叭奶聲奶氣地喊:「can you stop angry now?」
對於兒子的「慢」,媽媽應采兒如此回應:「催什麼嘛……腿短不是他的錯!」
日本精神科醫師水島廣子指出,父母不斷地說「快一點」,會對孩子造成很多負面影響。
經常被打亂節奏的孩子,很容易出現早熟、易煩躁、耐性差等特徵,也有一些孩子表現為反應遲緩、缺少責任心等特點,甚至容易在父母的持續否定中失去自信,以及專注力被破壞。
心理學上種現象叫「超限效應」,指的是刺激過多、過強或者作用時間過久,就會引起不耐煩,或者逆反的現象。
催孩子也是一樣,如果父母只是催催催,孩子可能就會故意唱反調,越催越磨蹭,或者乾脆你指東他往西。
當孩子跟不上我們的節奏時,父母千萬不要一味地催,一定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換位思考一下,是孩子太慢,還是我們太快?
有人說,養孩子,就像牽著一只蝸牛去散步,你催他,唬他,拉他,扯他都沒有用。
唯有放慢腳步,調整自己的節奏,來適應蝸牛的步伐,這場散步才有意義。
當父母和孩子在「步調」上出現時差時,該停下來反思調整的是父母。
03
有朋友訴苦說,自己很迷茫,催孩子吧,怕破壞孩子的發育規律,不催吧,又擔心孩子這拖拉的習慣長大後演變為拖延症。
其實,朋友是進入了一個育兒錯誤,尊重孩子的成長節奏,不代表我們就放任不管,聽之任之,只不過是換一種方式,對孩子的行為合理引導而已。
身為家長,在以不破壞孩子的成長規律的前提下,我們可以這樣做。
-
1.教會孩子認識時間
兒童發展心理學認為:2歲半到3歲左右,孩子才有了時間觀念的模糊意識;到了6歲,大多數孩子仍然不會認識表,對於具體時間有多長沒有概念;7歲以後,才慢慢有了一點時間概念。
閨蜜從兒子3歲就開始教他認識時間,她特意買了有時針、分針、表針的鬧鐘,以視覺化的形式讓孩子感受時間的變化和流逝。
在和孩子交流時,她會告訴孩子時間:
「現在是晚上9點,我們要去刷牙了,刷牙時間是3分鐘啊,我們要開始計時了哦。」
「現在是早晨7點30分,距離我們出門還有30分鐘。」
在她日復一日的重復下,孩子慢慢地學會了認識時間。
當然了,認識時間不代表就學會了時間管理,它的目的只是讓孩子對時間有個更視覺化的認識,讓他們知道「5分鐘」、「20分鐘」、「1小時」在現實生活中的長度。
-
2.一次下達一個指令,且要清晰明了
研究發現,孩子的大腦發育還不健全,記憶力和理解力都有待提升,很難消化太長太複雜的指令。
《不可思議的媽媽》節目中,有這樣一個片段讓人印象深刻。面對凌亂不堪的房間,葉一茜一遍遍地催促小亮仔:
「快,自己收!」「快,把這些沒用的垃圾全扔了。」「快去把這些不要的垃圾扔了。」
媽媽的「三連催」,讓小亮仔徹底懵圈,他看著桌子上的一片狼藉,為難地看向媽媽:「我不知道怎麼弄。」
指令太多,會讓孩子失去判斷力。
給孩子下指令,不宜連珠炮般,而要一步步分解指令,目標清晰地告訴他:
「把紙巾、瓜子皮收到垃圾桶。」
「餐具收到廚房。」「拿抹布把桌子擦乾淨。」……
-
3.不催促,把自由還給孩子
我另外一個朋友,是出了名的佛系媽媽,她的理念就是佛系育兒,可是她的兩個孩子卻超級自律。
別人家都在為孩子做不完暑假作業發愁時,她家孩子卻一早就把作業給做完了,找她取經是怎麼把孩子養這麼好的,她說「不急、不吼、不催促」。
孩子起床慢,那就早喊她10分鐘;孩子吃飯慢,那就任她慢;上幼兒園遲到,那就任她遲到……
把自由還給孩子,她享受自由的時候,也要承擔自由的代價,比如遲到次數多了,得不到幼兒園的全勤獎勵;出門晚了,趕到電影院電影已經開場了……
《正面管教》中有個詞,叫錯誤是學習的好機會。
孩子的成長,本就是一個不斷試錯,不斷糾正的過程。當孩子自己認識到拖延帶來的一系列麻煩後,自己就會調整節奏,變得快起來。
04
正面管教創始人之一琳·洛特女士,提出過「帶著愛放手」的養育理念,其目的是通過放手和把權力交給孩子,應對阻礙我們賦予孩子力量的恐懼。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魯道夫·德雷克斯說過:「擦傷的膝蓋可以愈合,但挫傷的勇氣會持續一生。」
放手,對父母來說並不容易。然而只有父母退出孩子的成長,孩子才有機會真正去掌控自己的人生。於孩子來說,放手的機會越來越多,他的自信和勇氣也會日漸增長。
當孩子在參與感中,找到了存在感,有了我的人生我做主的掌控感後,內驅力就會被驅動。
這時候,他律就變成了自律,不用催,也會快起來。
-END-
作者簡介:語不惜,本文來源於男孩派(ID: boy666dj),關於養育男孩的乾貨,這里都有;關於養育男孩的苦甜,這里都懂;家有小男孩,歡迎關注男孩派。
點這里,參與中秋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