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文|范叔
點擊上方綠標收聽主播芒小芒朗讀音頻
結尾曲:曾惜 – 講真的
教育界有句老話: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學校,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在孩子的人生里,家庭的影響始終是第一位的,在很大程度上,什麼樣的家庭就會成就什麼樣的孩子。
01
三等家庭把孩子養成廢物
之前看過一則令人心痛的新聞。
一名22歲的男孩晨宇,從小性格孤僻,不愛與人交流。後來父母送他出國留學,留學2年敗光了家里200萬還沒能畢業。
不僅如此,他每天就躲在家打遊戲,就連吃口飯都需要奶奶端到跟前餵食。
活生生成為了一個「廢物」。
學業和工作上沒有半點長進,生活自理能力也極度缺失。和家人最多的交流就是「錢」,其他的一概不知,渾渾噩噩過了這麼多年。
網友說這孩子就是個敗家子,但每一個孩子,都不是生來如此的。
歸根究底,孩子身上的問題都是家庭的問題。
晨宇10歲的時候父母離異,他和奶奶在一起生活。老一輩的人總是對孫子輩的孩子格外寵溺,奶奶很怕晨宇覺得受委屈,努力成為了晨宇的「保護傘」。
而晨宇的父母自從離婚、各自組建新家庭後,對晨宇的教育就有些力不從心。
爸爸不管不顧,媽媽大部分時間都在拼搏事業,哪怕後來送孩子去留學,也依然沒有扭轉晨宇越來越頹廢的性子。
她怨恨自己:哪怕事業上再成功,也無法彌補教育上的失敗。
可惜孩子的人生無法重來,在他最重要的前20年里,晨宇的父母都沒有盡到教育的責任。
我們無法怨怪奶奶對孫子太過寵溺,把養育孩子的任務全都推給老一輩的人,本身就是父母的過錯。
哪怕婚姻破裂,爸爸卻還是爸爸,媽媽也還是媽媽,血緣關係無法割斷,本應肩負的育兒責任也不該丟棄。
自己活得輕鬆,卻荒廢了孩子的一生。在孩子成長為人的一路上,他們對教育的偷懶是毋庸置疑的。
其實,現實生活里,不負責任的父母並不在少數。
有些父母崇尚所謂的「快樂教育」,孩子想做什麼,就讓他做什麼,從不認真思索怎樣的教育方式才真正適合孩子,一味放任自流,到最後卻怨怪孩子不優秀。
還有些父母把手機當作「代理保姆」,因為很多孩子只要拿上手機,就可以安靜下來,但長此以往,孩子得了手機依賴症,父母才開始著急心慌。
沒有孩子想成為「廢物」,也沒有哪個家庭一開始就打算放棄孩子的人生,但在家庭教育的過程中,只有父母真正承擔起教育的責任來,不在思想和行為上偷懶,才是最基本的態度。
別讓孩子的人生為你的後悔買單!
02
二等家庭把孩子養成巨嬰
前不久,「48歲名校‘巨嬰’碩士宅家啃老」的新聞刷爆朋友圈。
48歲的大衛,從小就是學霸,大學讀的985,碩士讀的國外名校,按理說這成績很是出彩,工作也不差。
但自從他6年前歸國後,就開始死賴在家里,白天睡覺,晚上打遊戲,就是不肯出去工作。
家里所有的經濟來源就只是他82歲老母親的3500元退休金,而其中2000元還要用於她尿毒症的治療。
老母親日日苦勸兒子出去工作,但兒子就是不聽。
後來無奈之下,才把兒子告上了法庭。
然而她發現,即便勝訴了,兒子還是不願意出去工作。
老母親抹著眼淚說:「都怪我,我教育不對,樣樣包辦,他從小樣樣現成的,依賴慣了……」
簡簡單單一句話,卻太令人辛酸。
明明48歲,普通人早就結婚生子,做起家庭的頂梁柱,開始接手為人父母的責任,而這名「巨嬰」,光明正大地花著老母親的退休金,不以為恥,反以為榮。
有人說,教育最大的悲哀,就是付出全部,卻養不出懂得感恩的孩子。
造成這種悲哀的源頭是父母,而最終受害的人,卻是父母和孩子兩代人。
中國老齡科研中心曾有過統計,在城市里,有65%以上的家庭存在「老養小」現象,而有30%左右的成年人是依靠父母為其支出部分甚至全部生活費。
你會發現,「巨嬰」現象在我們的生活里並不少見。父母努力給孩子提供最好的學校,最好的物質條件,但臨到最後,卻反過來還要父母繼續供養已成人的孩子。
這其中,有孩子的責任,但更大的責任,還是來自於家庭。
一味想著孩子要成才,有多少父母把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照顧得無微不至,哪怕他已滿18周歲,早已成人,卻總覺得孩子還小。
英國小說家洛克.W.J.說過:越早把你的兒子當成男人,他就越早成為男人。
如果習慣性為孩子包辦一切,孩子永遠也長不大。如果樣樣順著孩子心意來,孩子也永遠成為不了一個真正的大人。
溺愛的最後,是逃也逃不過的悲哀。
而教育最基本的順序,是先成人,再成才。
03
一等家庭把孩子養成獨立優秀的人才
還記得詩詞才女武亦姝嗎?
16歲就在央視《中國詩詞大會》上大放異彩,憑借強大的實力和淡定的心態,取得了詩詞大會開播以來的最高分,成功奪冠,被大家親切地譽為「國民才女」。
學習上,她很努力,也很自律,不僅文科成績好,理科成績也非常棒,今年上海高考滿分660分,她考了613分。
為人處事上,她大氣有禮,說起話來有理有據,比賽中戰況激烈,全員緊張的時刻,她不慌不忙,淡定說出那句讓評委和對手都極其讚賞的「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這不僅源於她強大的知識積累能力,更源於她強大的內心。無論外界環境如何變化,她都能保持一個平和淡定的心態,不焦躁、不驕傲、不氣餒、不妥協。
換做普通成年人,在相同情況下,也不一定能有她的這番從容。
你會越來越發現,優秀的人真的是哪哪都優秀。而這番優秀,最早是源於家庭的培養。
小時候武亦姝成績差,爸爸媽媽就帶她去拜訪朋友家酷愛讀書的孩子,學習教育經驗。
回來後全家就開始改變了。
媽媽棋牌室不去了,開始閱讀看上去就無聊的《二十四史》和《山海經》;手機也不玩了,改為和孩子一起玩角色扮演名著情節,改編故事結局。
而爸爸哪怕律師工作忙碌,也會要求自己每天下午4:30之後不用手機,用親身行動來給孩子做好榜樣工作。
宋慶齡曾說:孩子們的性格和才能,歸根結底是受到家庭、父母的影響。
其實這些事,任何一個普通家庭都能做,但不是每一對父母都能逼自己去和孩子一同成長。
我們習慣了口頭上督促孩子努力學習,卻鮮少能在行為上給孩子實在的引導。
無法成為榜樣的父母不是優秀的父母,無法用心為孩子教育著想的父母也不是好父母。
要想孩子成長為一個獨立優秀的人才,就努力提升自己的眼界和見識,學習那些優秀家庭的日常習慣,用實際行動去影響他,改變他!
越小給孩子打好根基,引導他如何為人處事,如何讓努力達到最大效果,以後的人生路,才不會走得磕磕絆絆。
要知道,每一個品德、學業、工作各方面都優秀的孩子,背後都少不了家庭的奮力托舉。
先讓自己成為一等父母,讓家庭成為一等家庭,孩子才會贏在人生的起跑線上!
-END-
作者簡介:范叔,本文首發讀書有架式(ID:dushu259),美好晨光,伴你讀書。轉載請聯繫讀書有架式授權。
後台回復「早安」查收每日小簽
如果你覺得文章不錯,歡迎分享轉發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