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一、孩子總欺負比他小的同學,寶媽無奈
寶媽哭訴:
我兒子飛飛今年10歲,從小到大都很聰明聽話,可是最近老師總找我談話,說飛飛在學校總欺負比他小的同學,有時候動手,有時候對他人冷嘲熱諷。尤其是他一不高興就欺負別人,高興的時候跟別人玩的挺好。
其實我覺得應該跟我有關係,因為最近我總跟飛飛爸爸吵架,吵完架我會沖著飛飛發脾氣,可是發過脾氣之後我就忘了這回事了!沒想到孩子卻被影響了。
通過寶媽的哭訴,可以看出來,飛飛欺負同學的原因是有跡可循的。那麼,為什麼媽媽沖飛飛發脾氣,飛飛就要欺負同學呢?這是心理學上一種典型的心理效應——踢貓效應!
…
二、孩子欺負同學的根本原因
1、陷入「踢貓效應」的惡性循環。
心理學上有一種效應叫:踢貓效應。指的是人的壞情緒是會由高到底傳染的,當人有負面情緒時,潛意識驅使他選擇向弱於自己或等級低於自己的對象發泄,造成惡性循環。
這個效應的來源是這樣一個故事:董事長因為超速駕駛被罰單,回到公司罵下屬,下屬回家罵老婆,老婆生氣罵孩子,孩子踢貓。
在家庭的結構中,父母無疑是站在最頂端的那個情緒傳達者,當父母因為工作不順利、家庭不和諧、人際關係太糟糕等原因,產生不良興趣時,很可能會向孩子發泄,孩子就變成了父母的「出氣筒」。
而對於大多數孩子,只能服從父母,即便是面對父母沒有任何緣由的批評,孩子也只能默默忍受。
可是孩子的情緒同樣需要發泄,他的發泄對象就是那些比他弱的「低年級同學」。就造成了:父母不順對孩子撒氣,孩子對比他小的同學撒氣,真正的原因是父母沒有調節好自己的情緒,讓孩子成為了受害者,比孩子小的同學成了那隻「貓」。
…
2、孩子自身的「攻擊性行為」。
心理學家班杜拉認為,攻擊性行為是一種龐雜的事件,對其下定義不僅要考慮到傷害的意圖,而且還要考慮到社會的判斷,看究竟哪一種傷害行為稱得上是「攻擊性行為」?
比如,孩子欺負比他小的同學,是出於哪種意圖?是故意要傷害他人,還是只是為了發泄脾氣?這種行為會不會對社會造成什麼影響。
攻擊性行為主要有三類:身體攻擊、言語攻擊、間接攻擊。而飛飛在欺負同學時有時候動手,就屬於典型的「身體攻擊」。有時候對他人冷嘲熱諷,就屬於典型的「言語攻擊」。
而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認為,攻擊行為是人的本能。人類的行為由兩類本能來控制,一種是生本能,一種是死本能。而攻擊行為就屬於死本能,如果攻擊欲望在壓抑很久之後爆發一次,後果是很嚴重的。
而且,據研究表明,那些在家裡經歷了粗暴的教育方式的孩子,更容易表現出攻擊性行為。
…
三、父母的情緒應該怎樣調節?
父母的情緒如果調節不好,對孩子的影響是很大的。情緒的調節可以試試以下幾種辦法:
1、 合理情緒療法
合理情緒療法是由20世紀50年代,艾利斯在美國創立的。具體操作模式為:
①找出使自己情緒異常的事件。
②分析自己對這個事件的解釋、評價和看法。也就是從理性的角度去分析事件。
③擴展自己的思維,與不合理的信念進行辯論,最終放棄不合理的認知。
④隨著不合理信念的清除,自己的不良情緒也會逐漸減少或清除。
…
舉例來說:
如果讓你發脾氣的事件是自己被老板批評了,那麼分析你對於老板批評你的這件事的解釋和看法,也就是為什麼老板會批評你,是出於你做的不好,還是出於老板的雞蛋裡挑骨頭?如果經過分析發現確實是自己做的不好,那麼就會把老板挑刺的認知逐漸放棄,最終得出結論:是自己做的不好才導致的批評。這就是完整的合理情緒療法的應用。
2、 心理宣泄法
你還可以通過適合自己的宣泄方式。比如:書寫記錄自己的情緒以及原因,與他人傾訴找答案,也可以去健身房運動來宣泄。
…
3、 注意轉移法
也就是我們理解的暫時回避。可以暫時先不想這個事情,把注意力轉移到其他事情上。比如:可以出去購物,可以把家裡的衛生收拾一遍等等。等回頭再想剛才的不良情緒時,會發現也不過如此。
4、 反向思維法
發現自己由於某件事導致情緒不好時,可以換個角度看待那件事。也許這件事讓你暫時接受不了,但是他卻是利於以後發展的。要知道: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5、 接受心理治療
如果以上方式都無效,自己的情緒還是調節不好,而且還是會對孩子發泄時,要去就診。通過醫生的幫助來引導自己走出不良情緒的陰影。
…
四、 父母該怎樣幫助孩子調節情緒?
當父母的不良情緒得以調節後,就會控制或減少對孩子發脾氣的次數,那麼孩子就避免了陷入「踢貓效應」的惡性循環。那麼,我們上面提到孩子欺負他人除了受父母的影響之外,還可能受「自身的攻擊性行為」影響。對於,孩子自身的攻擊性行為,父母又該怎樣引導呢?
1、 以平和心態了解孩子發脾氣的原因
了解原因才能對症下藥。但是通常情況下遇到孩子在學校犯錯後,家長會不問緣由先批評一番,批評過後孩子已經沒有了想說的欲望。
所以這就要求父母在問孩子原因時,要用平和的語氣,不要居高臨下,要像朋友一樣,問孩子:媽媽知道你是好孩子,今天的事情肯定有原因。你說出來爸媽才能幫你!可以先讓孩子把今天發生的事情從頭到尾講一遍,然後家長再就其中細節詢問。
…
2、 讓孩子進行自我批判
家長了解原因後,先讓孩子進行自我批判。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孩子也要從小學會承擔責任。孩子自我批判的過程,就是他形成自我認知的過程。通過孩子的自我批判,家長可以了解孩子的行為準則。如果出現不正確的認知,家長可以予以引導糾正。
比如:讓孩子自己分析一下欺負小朋友這件事對或者不對,為什麼對,為什麼不對?以後再遇到這樣的事情該怎麼做?
從孩子的嘴中說出來,比家長「告訴式」的灌輸要印象深刻。
…
3、 無規矩不成方圓
如果孩子自我批判很到位,那麼家長可以稍微放心。可是不排除有些孩子始終意識不到自己的錯誤,這時就需要家長給孩子「立規矩」。
告訴孩子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而且還要告訴孩子為什麼。要讓孩子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如果類似的錯誤再犯,要給予哪些懲罰。讓孩子在心裡有一個衡量,形成一條行為準繩。
4、 給孩子一個溫暖的家庭環境
當孩子看到父母整天因為一些事大吵大鬧時,自己不知道怎麼做,潛意識中就會通過犧牲自己來換取父母的和平。比如:會故意制造一些事端來引起父母注意,父母在解決這些事端的時候就會減少爭吵的次數。所以,一個溫暖和諧的家庭環境,對於孩子的健康成長是至關重要的。
小編寄語:
以上我們分析了孩子欺負他人的原因,以及作為父母應該怎樣調節自己的情緒和引導孩子的情緒,希望能對正在被這些問題困擾的家長們有所幫助。
今日話題:
各位家長,你們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是否欺負過別的孩子呢?歡迎評論區留言哦~
>孩子總欺負比他小的同學?家長要留意:別讓孩子陷入「踢貓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