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奔月」:不再只是神話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嫦娥奔月」:不再只是神話 靈異 第1張

↑點擊上方三聯生活周刊加星標!

2018年12月8日凌晨2時23分,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一架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地把嫦娥四號探測器送上了太空。在歷時將近一個月的旅程之後,2019年1月3日10時26分,嫦娥四號探測器自主著陸在了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SouthPole-Aitken)的馮·卡門環形山/撞擊坑(Von Kármán)內,做到了人類探測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軟著陸。

「嫦娥奔月」:不再只是神話 靈異 第2張

「嫦娥四號」傳回的月背影像圖

一個人類前所未有的科學探測之旅開始了。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衛星,它的自轉周期與圍繞地球的公轉周期相同,因此出現了「潮汐鎖定」(tidal locking)現象——它始終以同一面對著地球,地球上的人類因而只能看到大約月球表面的59%,其餘41%的月球表面似乎是永遠的隱沒於黑暗之中。因此,從地球的角度來說,月球的表面也就自然分為沖著地球的「正面」和背向地球的「背面」。這一次,嫦娥四號探測器所要探測的正是月球神秘的背面。

「嫦娥奔月」:不再只是神話 靈異 第3張

嫦娥四號軟著陸模擬動畫

正是因為地球上的人類只能看到月球的正面,很多人自然而然的想像月球的背面是其「暗面」,這一面沉浸在永久的黑暗之中。甚至曾有人想像,月球的背面其實是外星人探測地球的基地。而實際上,月球同樣在圍繞著太陽轉動,當月球與太陽位於地球的同一側時,它背向地球的背面就會被陽光照射,這個時候也正是人類探測那個區域的好時機。

「嫦娥奔月」:不再只是神話 靈異 第4張

「嫦娥奔月」:不再只是神話 靈異 第5張

圖片來自@中國探月工程

1959年,前蘇聯發射的「月球3號」太空船拍攝到了月球背面的第一張照片,這個神秘的區域第一次為人所見。隨後在1968年,阿波羅8號載人飛行任務離開了近地軌道進行繞月航行,三位太空人在月球軌道上航行了20個小時,人類第一次親眼見到了月球的背面。時至2009年,美國航空太空局發射的月球勘測軌道飛行器(Lunar Reconnaissance Orbiter)拍攝了更多高精度的月球背面照片,人類也依此繪制了更清晰的月球地圖。

盡管人類此前對於月球背面的形態已經有了大致了解,但是還從沒有對這個神秘的區域進行過實地考察,因此可以說嫦娥四號對月球背面進行實地探測的科學意義尤為重要——這不僅創造了一個人類歷史上的一個第一次,它還將在月球背面進行很多獨特的科學探測和準備。

「嫦娥奔月」:不再只是神話 靈異 第6張

月球的背面與正面在諸多方面都有很大不同。從外觀上看來,月球多有由冷卻的巖漿形成的表面相對平滑的大面積「月海」,差不多覆蓋了月球表面17%的區域,這些區域幾乎都在月球的正面,而且出於人們目前還無法理解的原因,月球正面的輻射強度要比背面更大。而月球的背面則不僅多山,也多是各種形狀,在各個時期形成的撞擊坑。探測顯示,月球背面的月殼也比正面更厚。科學家們相信,在形成初期,月球處於一種融化的,高溫液體狀態,之後才逐漸的冷卻下來。月球的背面冷卻速度相對更快,因此這一面的月殼厚度更大。

無論出於什麼原因,這顆地球的天然衛星正面與背面區別很大,這也就讓科學家們對於它的背面尤為好奇。另外因為一直背向地球,不會受到來自地球的無線電波的影響,月球背面也是人類進行太空探測的絕佳位置,能否在這里次設立天文望遠鏡?另外,在這個區域的巖石和土壤構成與正面有何不同,人類是否能夠加以利用?對於這些問題,嫦娥四號都會試著尋找答案。

「嫦娥奔月」:不再只是神話 靈異 第7張

嫦娥四號探測器動力下降過程降落相機拍攝的圖像

2019年的第一個新月將出現在1月6日,此時對於地球上的人類觀察者來說,月球幾近於隱沒,也正是在這個時候,月球的背面將沐浴在陽光的照射之下,此時正是嫦娥四號對這個區域進行細致探測和拍照的絕佳機會。根據此前的探測,這個區域的地址條件與月球其它區域的地質條件有明顯的不同,很有可能是在幾十億年前由一個小行星撞擊形成,嫦娥四號也將會對這個猜測進行驗證,考察月球形成初期的歷史。

嫦娥四號搭載了國內眾多高校的科學實驗項目,也與荷蘭,德國,瑞典和沙烏地等國有合作項目,攜帶了錄影頭,雷達和頻譜儀等科學儀器。在著陸之後,探測器將會巡視這個區域的地形,鑽研月球背面的土壤,檢測月球土壤和巖石的成分,測量月球背面中子輻射劑量等月球環境探測的參數,並研究太陽風對於月球表面的影響。除此之外,嫦娥四號還裝備了一個微型生物實驗室。它攜帶著一個3公斤重的容器,里面裝了馬鈴薯,擬南芥等植物的種子和蠶卵,它將在月球背面的微重力環境中進行生物學實驗,在生物實驗室內把溫度維持在1至30度之間,並精確的控制濕度和養分,讓陽光照射進來,觀察植物的種子是否能發芽,蟲卵能否順利的孵化。

在月球的背面進行探測,由於月球自身的阻擋,嫦娥四號無法與地球進行直接聯絡,只能借助中繼的傳輸。嫦娥四號升空之前,在2018年的5月21日,就由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將「鵲橋號」中繼衛星送上了太空。它攜帶了一個直徑5米的傘狀天線,可以為嫦娥四號與地球之間的通信進行中繼服務,不僅如此,鵲橋號還可以為未來更多的月球背面探測器向地球傳送數據。

「嫦娥奔月」:不再只是神話 靈異 第8張

「嫦娥奔月」:不再只是神話 靈異 第9張

嫦娥四號中繼星「鵲橋」的飛天之旅

嫦娥四號探測器只是中國一系列月球探測計劃中的一環。在嫦娥四號完成任務之後,計劃中的嫦娥五號和六號月球探測器又將更進一步,帶著月球的巖石和土壤樣本返回地球。

對於中國人來說,月球似乎有著獨特的意義。千百年來,中國人對於這顆地球的自然衛星寄托了深厚的感情。無數的詩詞歌賦都是以月亮為題,所謂「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中國人願意相信,自身命運的發展,感情的走向,都在冥冥之中與這個在夜空中不斷變化形狀的天體有關。如今,中國製造的探測器正在探測月球不為人知的另一面,這是中國人聰明才智的結晶,也必定會引發國人更深層的思索和感慨。

大家都在看

「嫦娥奔月」:不再只是神話 靈異 第10張

⊙文章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所有,歡迎轉PO到朋友圈,轉載請聯繫後台

點擊圖片,一鍵下單

【看懂大都會博物館】

「嫦娥奔月」:不再只是神話 靈異 第11張

點擊閱讀原文,今日生活市集,發現更多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