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從另外一個角度看《流浪地球》這部電影,其實也是一部極具教育意義的科幻片。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和父母產生衝突是在所難免的。但有時父母會忽視孩子內心的想法,與孩子有誤會又不及時溝通,只會讓孩子與家長的關係越來越疏遠。
孩子思維是單純的,讓孩子明白並理解父母這樣做的原因,遠比只告訴孩子該怎麼做要重要。
1
小破球引發家長深思:陪伴,真的很重要
流浪地球這部影片,目前可以說是火爆了全球。人們給與了這部影片很多讚美——「中國科幻片進入太空探索時代」,「探索科幻片拍攝的一大進步」等等,但是,有一個稱呼卻深得廣大父母的讚同:「這是一部極具親子教育意義的影片,讓每個家長都值得思考。」
影片最開始的一幕是溫馨的。劉培強和小劉啟通過望遠鏡觀察星空,盡管那時人類已開始著手帶著自己的星球去流浪,盡管劉培強已經作出了放棄妻子、飛向太空,為兒子爭取生存機會的決定。
但是對少不經事的小劉啟而言,這個時候自己身邊仍有爸爸和姥爺的陪伴,爸爸在不久之後也不過是去執行任務而已,如果想他了,只要數一二三,抬頭就能看到他。
然而,時間推移到17年後,這一幕溫馨被完全打破了。取而代之的是,在劉啟的全家福上甚至挖去了爸爸的臉。在爸爸即將退役歸來的時刻,他甚至不惜帶著妹妹離家出走。緊接著,是通話時的怒吼、憎恨,讓人不禁想問,這17年究竟發生了什麼?
原來是劉啟把媽媽的死歸咎於爸爸,再加上自己17年來也從未能抬頭看到星星,看到爸爸,他認為爸爸騙了自己,拋棄了自己。所以一直對爸爸懷恨在心。
這讓不少家長感嘆道,孩子的成長,不能缺少父母的陪伴。
在劉培強犧牲前,劉啟作為他的孩子從未給過他一個好臉色,甚至一句好話。他用著屬於他年輕人的暴脾氣與叛逆向自己缺失的陪伴大方宣戰,對著冰冷的現實世界拳打腳踢。
劉培強消失在宇宙之光的那一刻,他落淚了。如果這樣才能原諒之前缺失的陪伴,這個代價是否太大了些?並且影片的最後,劉培強選擇用自己的死亡來拯救地球,兒子才真正明白他,徹底消除誤解。
這樣的生離死別,在現實中並不多見,但父母和孩子因為缺少陪伴,進而產生誤解卻十分常有。這種時候,父母應該怎麼辦才好?
2
誤會,源自過於沉重的期待
父母常說,孩子大了,不好帶了,總是不聽話,說一句非得頂一句。
而對於孩子來說,在父母的斥責聲中,他們感受到的絕非父母的關心,而是感到父母從未尊重自己。
於是,這種衝突就發展成了大家耳熟能詳的爭吵——
「你到底有沒有聽到我講話?還頂嘴?!」
「我才沒頂嘴,是你根本就不尊重我!」
自古以來,親子衝突就是家庭三大難題之一。很多時候,親子之間難以有合理的界限,因為孩子犯錯很正常,但是犯錯的後果所造成的損失,很多時候卻要由父母承擔。在這個過程中,父母是否能支持孩子從錯誤中學習和成長,還是一味的希望減少自己的麻煩?這個分歧之下,又有更多的父母明明是為了希望減少自己的麻煩,卻又要用上:「我是為了你好」的借口,就成了醞釀誤會的大溫床。
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親子關係中最容易產生誤會的地方就在於背負了太多的「想像的期待」」。
很多父母在孩子尚未長大之前,就有了心目中理想孩子的形象並期待著這個形象能被做到。而孩子作為獨立個體,大多時候是無法與父母的期待完全重合。而當期待落空時候後,家長心中的不滿與挫折的情緒便會積累。
同樣,生活經驗上的巨大差距使得孩子也無法用自己的視角去理解父母心中的期待,他們不能理解父母為何失落,為何非要自己達成這件事。這種落差造成雙方的衝突及誤會。
父母想要管教孩子,期待他能夠聆聽教誨;但孩子很容易將這樣的管教,看做苛責或是誤解 。當孩子感覺被誤會,就會想替自己說話。 若父母又把他的解釋當做辯解或頂嘴的時候,溝通就會變成無效,原本能互相了解的美好結果,也會在這樣的情況下蕩然無存。
3
相互理解與以身作則,是化解誤會最大的良方
因期待所產生的誤會, 到底要如何才能解開?
嚴格來說,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這樣的溝通習慣,往往是在雙方都不自覺的情形下產生的。如果要做一個比喻,這種溝通慣性就像一個很小的洞,雙方都藉由那個小洞去看事情,只能看見自己在意的東西。如果沒有人願意去放寬自己的視角,就永遠無法打破這個 因自我而形成的洞。
有這麼一檔,以協調親子矛盾為目的的韓國的綜藝節目。親子雙方任意一方都可以報名,電視台以架設隱藏攝影機的方式,拍攝雙方衝突的過程。
有一個單親媽媽開了一家小超市,每天都要很早起來工作。但她的女兒卻總是睡到日上三竿,更因此錯過很多學習的機會。無論媽媽怎麼管教,女兒都我行我素,雙方的關係因此十分緊張。明明是相依為命的母女,卻常常產生口角。
如果從媽媽的角度來看,會覺得女兒怎麼這麼懶散呢 ?但攝影機後來拍攝下來的畫面,卻告訴所有觀眾一個很不一樣的答案。
原來,女兒看見母親每天從早忙到晚 ,都不曾好好休息 ,受不了母親如此對待自己的身體,才故意選擇與她相反的作息。她還用手機拍下了美麗的夕陽和天空,問母親說:」你有多久沒有停下腳步,抬頭看過這樣的景色了?」
不僅如此,女兒也通過攝影機,看見了母親是多麼忙碌,多麼辛苦地維持這個家。
這些記錄下的畫面,讓母親想起,其實女兒起來時,也會幫母親做一些打掃工作 ,但因為她的晚起,讓母親每次跟她說話時都是責備,久而久之,女兒也不願意和母親好好說話了 。
由此可見,很多誤會的解套 ,是親子某方能將原本的期待放下,然後用沒有偏見的視角看見對方。
其實,真正對孩子有影響力的,是父母們的日常言行。不管是管教較嚴的家庭,還是想保持信任而專注於聆聽的家庭,所影響的都是孩子與自己的關係、孩子與他人的關係、孩子對自己的信心。而父母最在意的也是孩子的行為,他是否有意願去努力、是否能夠保護自己?
與其因過多的期待產生不必要的衝突,不如以自己的行為去影響孩子。當孩子不抗拒父母的時候,這些正向行為的身教,就有可能成為孩子學習的楷模。
4
不能坦然認錯,是親子間的最大障礙
如果親子之間經常發生誤會,孩子會因為不被了解,在心理上逐漸和家人疏離,心有話也不敢和父母說,最直接的結果就是使得孩子不再把父母作為認同的對象,那麼,父母對他的教育影響力也就相對地減低了。
因此,在對孩子產生誤會的時候,還有一個很好的解決辦法:坦然認錯。
比如,一位母親因為自己心愛的茶杯被打破的時候,不分青紅皂白認為是孩子打壞的。然而,孩子的奶奶卻告訴她,是茶杯沒放好自己掉下來的。
孩子這時候已經因為委屈而不想和母親說話,這位媽媽因此坦然地對孩子說︰「對不起,我錯怪了你,你心裹一定很不舒服。可是,那個茶杯正好是媽媽最心愛的,看它被打破了,我心里很難過,我想我是太著急了。來,我們先把地上的碎玻璃掃乾淨,你再慢慢地把剛才經過的情形告訴我﹗」
用這樣坦誠的態度和孩子說話,孩子不但會了解媽媽當時的心情,同時也感覺到媽媽的可親,剛才受冤枉的委屈自然就煙消雲散了。
但是,有的父母畢竟是從傳統的價值標準里長大的,在接受這種處理方式之前,還有兩重心理障礙需要克服。一是覺得這樣跟孩子說話好像很沒面子。
其實,有這種心理是很正常的現象,但換一個角度去思考,這種向孩子坦誠認錯的做法,不正是用實際的行動讓孩子明白「與人相處發生誤會時,如果錯在我們,不必吝於道歉」以及「要以怎樣的態度表達我們內心的誠摯」嗎?
這麼一考慮,是把握住這個教育機會重要呢?還是保住面子重要?
另一重心理障礙是︰有的父母會擔心,這樣向孩子道歉,豈不是向他們低頭,失了長輩的尊嚴?孩子會不會因此而不再尊重我們?
事實上,父母大可不必有這一層顧慮。一旦父母或老師開始會向孩子表達歉意之後,非但不會影響他們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更因為孩子覺得自己是被關心、被了解的,親子或師生間的關係就更緊密了。
5
在於孩子產生誤會這件事上,與其事後補救,不如事前防范 。
盡管家長在錯怪孩子之後,仍然可以用合宜的處理方式化解掉對孩子不必要的傷害,但是總不如不發生這樣的事情為佳。到底要怎樣避免這類的事情發生呢?
1.不要給孩子貼標籤
父母最好不要在心理上對孩子有某種認定。很多家長經常會犯這樣的毛病,比如說,圓圓不知為了什麼事情哭了起來,站在她身邊的正好是平日攻擊性很強的小文,家長很可能會先入為主地認定︰八成是小文打了圓圓。
雖然,小文打人的可能性不能排除,但是,也有可能是圓圓在關門的時候自己把手夾痛了,或是還有其他原因,家長不妨先問問圓圓,不要擅自推斷且逕行責罰,才不會造成不必要的誤失。
2.不要被自己的情緒牽著走
還有一種心態也很容易導致處理上的偏差。家長常常因為忙、生活步調緊張、身心疲憊,因而比較不容易騰出輕鬆的心情來看待孩子,習慣以「你又給我惹了什麼麻煩」的心態來看事情,自然很容易處理不當。因此,讓自己的生活腳步舒緩些,用比較輕鬆的態度來處理事情,也會很有幫助。
3.著重問題解決和經驗學習
成年人對事情的第一個反應往往是︰「這是誰的錯?是誰?」這種處理事情的方式施加的壓力太大,孩子很自然會想推脫掉責任︰「不是我﹗不是我」
假如家長能夠轉換一個態度,先聽孩子說,了解是怎麼一回事,然後再以「怎麼解決眼前的問題」和「以後要如何處理這類問題」兩方面為題,溫和地和孩子討論。比如說,兩個孩子在一陣打鬧中打破了媽媽心愛的茶杯,與其厲聲地斥問︰「是誰打破了杯子?」不如說︰「杯子打碎了,好可惜﹗現在要怎麼處理地上的碎片呢?」
讓孩子學著料理善後,然後再問清楚,剛才是怎麼回事,以後要怎麼樣才不會再打破杯子。引導孩子自己想,自己處理。如此不但不會發生錯怪孩子的事,更可以讓孩子學到如何處理事情,如何自己負責。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不愛好好和大人說話也絕非因為一兩件事。家長如果真的遇到這種情況,應當冷靜反思自己:是不是常常因為主觀,誤會了孩子?還是常常因為各種原因,沒有好好聽孩子的話,導致他們再也不愛說了?
願每對父母,都能與孩子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心靈相通。
本文已授權轉載,所有圖片均來源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如有育兒難題,快進入媽媽群,
全員秒回為您答疑
(長按識別/掃一掃添加小助手,備註「進群」,
加入好孕媽媽大家庭,一起輕鬆育兒)
↓↓↓點擊「閱讀原文」參與元宵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