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交通落後的古代,「春運」期間如何有效解決「回家難」的問題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2019年1月21日起,春運正式開始了,預計發送旅客29.9億人。這場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人口遷徙每年周期性上演。與現在春節返鄉的打工族不同,古代春運的客流主體是官員和商人,因此,決定了古代春運別具特色,冏事不斷。

古人加入春運返鄉客流,第一件並不是登陸「12306」驗證搶票,而是占卜吉兇。回家之前,古人必定會翻一下黃歷,看一眼「每天宜忌」。據2019年黃歷顯示,春節前宜出行日子只有7天,全年也就107天。咳咳,買好車票的小夥伴們,你買票時看黃歷了嗎?!古代想要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春運,先得問問黃歷。這僅僅是古代春運第一冏。

原創
            交通落後的古代,「春運」期間如何有效解決「回家難」的問題 歷史 第1張

圖1 清代的黃歷

年的歷史,源遠流長。在《爾雅》中記載:「唐虞曰載,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由此可見,在周代就有過年的傳統了,春運也隨之產生。受制於當時的技術條件,道路條件比較簡陋,一路顛簸,足夠春運返鄉客喝一壺的。回家難的關鍵在於行路難,這是槽點滿滿的第二冏。

面對矛盾,古代統治者著手加強道路建設。在周朝,「凡國野之道,十里有廬,廬有飲食,三十里有宿,宿有路室,路室有委。」沿途建設大小不一的服務設施,為往來的官民提供休息、餐飲和住宿服務。春運途中的小夥伴,再也不用擔心餓著肚子趕路了。

原創
            交通落後的古代,「春運」期間如何有效解決「回家難」的問題 歷史 第2張

圖2 秦直道

這種情況在秦代有所緩解。在《漢書·賈山傳》中有「秦為馳道於天下」,「道廣五十步,三丈而樹,厚築其外,隱以金椎,樹以青松」的記載。秦馳道相當於國道,寬69米,雙向八車道,兩邊種植青松,既綠化環境,又防風降噪。這一環保理念,仍然公路和鐵路廣泛適用。馳道實行官民共享的原則。位於中央位置約7米路面,是VIP通道,產權專屬皇帝,便於他快速通過。兩邊供行人和馬車有序通行,快慢結合,尊卑有別。

除此以外,秦國還出現了直道和軌路。直道南至鹹陽,北至內蒙,遇山開鑿,遇水架橋,遇谷墊土,寬約6米,因少有彎路,故命直道。軌路類似於當時的高鐵,不同的是秦國以硬木為枕,平鋪成路,馬路行駛在軌路上,速度相當快。《史記》中描述的「車同軌」,有了現實的依據。暢通的交通,是春運的有力保障,解決了古人「獨在異鄉成異客」的惆悵。

原創
            交通落後的古代,「春運」期間如何有效解決「回家難」的問題 歷史 第3張

圖3 古代牛車

改善了春運第二冏,古人緊接著面臨第三冏。春運回家需要選擇合適的交通工具。先看看陸地的,當時的交通工具以車為主,分為人力車和畜力車。人力車適合短途出行,有輦、癡車、獨輪車、雞公車、黃包車等,輦是轎子的前身,癡車是運送石頭的大木車,獨輪車和雞公車都是獨輪手推車,黃包車是清末才出現的,最初由日本進口,又稱東洋車。

畜力車是春運長途運輸的主力,牲畜主要由牛、馬、騾、驢等,通常以馬為主。常見車型有轏(讀zhàn)車、輜車、安車等三種。轏車是由車轅、兩輪、方形車廂組成,源自先秦戰車,輕便簡單,很接地氣,普及率高。輜車的最大優勢在於車有帷蓋,前後遮蔽,客貨兩用,在春運時類似於長途臥鋪大巴。安車只有政府官員才能享受的高級豪車,不是草根階層能夠享受的。

原創
            交通落後的古代,「春運」期間如何有效解決「回家難」的問題 歷史 第4張

圖4 宋代的文人貴族出行,裝備齊全

再來看水路的。春節時期,坐船返鄉省時省力,花錢不多,是個不錯的選擇。問題在於坐船出行,要看老天爺的臉色。春節處於冬天最冷的時期,南方河流尚未封冷,北方的河面已經能跑馬了。家在北方的童鞋心里苦啊,心疼他們一分鐘。

原創
            交通落後的古代,「春運」期間如何有效解決「回家難」的問題 歷史 第5張

圖5 宋朝的水運

除此以外,沒錢沒勢的百姓回鄉,只能靠雙腳一路暴走,省錢費鞋,勞心勞力。據測算,按行程看,馬車最快,每天能達到50-70公里,行船其次,每天30-40公里,步行最慢,每天只能25公里。春運途中的古人還要計算好行程,方能及時回家過年。

春運回家,路費是必不可少的,這是古代春運第四冏。古代交通運輸體系分為官辦、商辦、民辦三種,無論哪一種都是要收費的。以唐朝為例,運價實行全國指導價,根據實際情況上下浮動,並且明確了最高和最低限價。

在《唐六典》中記載,客貨運輸里程有詳細規定。具體而言,車載100斤貨物,驅車100里,運費是90文。人力馱運100斤,馱運100里,可得100文,如果是山路,上漲到120文,最高不得超過150文,如果是平地馱運,不能低於80文。兩人合力馱運,依舊按照一馱收費。水運則便宜得多,黃河、長江以及北京到河北盧龍逆流16文,順流6文,其他河流逆流15文,順流5文。

原創
            交通落後的古代,「春運」期間如何有效解決「回家難」的問題 歷史 第6張

圖6 李白(701年-762年)

這樣的收費是否合理,看看李白回家過年的遭遇就造啦。開元十八年(公元730年),三十歲的李白從長安返回老家江油過年。出長安,經大散關,過陳倉,越秦嶺,翻大巴山,走金牛道,全程1800里,山路占據了三分之二。李白一行兩人,租馬和步行相結合,花了30天,總共花了12貫,折合現價,相當於3萬元,這只是單程票哦。李白後來官居六品翰林院編修,不過是三個月的薪水而已。換成現在,足夠買一輛小麵包車了。

相較回家過年,留在異鄉過年的人,自然是淚點橫飛,妥妥的第五冏。隋代詩人薛道衡是山西萬榮人。有一年,他從北方到南方辦事,誤了歸期。看著異地濃濃的年味,他由衷地寫下了《人日思歸》,詩日:「入春才七日,離家已二年。人歸落雁後,思發在花前。」從詩中可以看出,薛道衡寫詩時已經年初七,因為沒有及時回家與家人團聚,心中流連出無限的思念和鄉愁。

原創
            交通落後的古代,「春運」期間如何有效解決「回家難」的問題 歷史 第7張

圖7 溪山行旅圖

無獨有偶,唐代詩人王灣是河南洛陽人,一生往返於吳楚之間。有一年,他泊船江蘇鎮江的北固山,被潮平岸闊、青山綠水的壯麗情況打動,留下了《次北固山下》這首詩。其中的「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成為千古名句,流傳至今。

無論古今,回家過年,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習俗。春運解決了小夥伴們回家過年的心願,再苦再累,也要回家和家人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悅,祝願將來的美好。歸根結蒂,家是一抹鄉愁,指引著回家的方向。千萬遊子回家的路途中,正是中華民族強大向心力的象徵,生生不息,如沐春風。

文:計白當黑

參考文獻:《唐六典》《史記》《爾雅》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