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李雪
李雪:心理學專家。因為看到網路上廣泛流傳嚴重坑害孩子心理健康的哭聲免疫法、戒夜奶方法深感痛心,於是從專業心理學角度解讀嬰幼兒心理以及親子關係如何影響孩子一生的命運。其新浪微博@李雪愛與自由,以顛覆性的育兒觀大受新媽媽們歡迎。
李雪說,她想告訴天下的父母:孩子,無需教育,教育的本質是父母的自我修行。父母是孩子所有問題的根源,而愛和自由是唯一的答案。
李雪之所以一再強調父母要給孩子充分的愛,要從一件事情說起。大概是2011年,《美國媽媽帶孩子的17個絕招》在網上瘋狂流傳,被很多「80後」媽媽奉為育兒聖經。
文章中寫道:
孩子哭時,媽媽不要管;孩子不哭,才會抱他。它的實質是曾經在歐美出現、現在早已摒棄的行為主義育兒「哭聲免疫法」。
李雪看了後,感到非常痛心!因為自閉症、精神分裂症、反社會人格、變態殺人狂,都存在這樣的心理基礎:1歲前母嬰依戀嚴重斷裂,嬰兒長期情感上得不到回應。
李雪說,嬰兒一生下來就需要一種全能自戀的感覺:
這個世界和我是一體的,我要什麼就有什麼。
我想要抱,就有人抱;
我餓了,有人喂;
我哭了,有人回應我……
當全能自戀感遭到嚴重毀壞時,孩子的心理髮育水平會卡在這個時期。比如有的孩子看見什麼東西必須馬上買,一點不如意就歇斯底里甚至毆打父母,這樣的孩子通常被我們解釋成父母太溺愛孩子,把孩子寵成這樣。
真相是,這樣的父母嚴重匱乏真愛的能力,在嬰兒期和孩子之間很匱乏情感呼應。
更極端的是母嬰依戀極度破裂,甚至建立的是施受虐的母嬰關係,這就是變態殺人狂、精神分裂症、反社會人格的溫床。
雖然不是所有全能自戀感遭到破壞的孩子都會有嚴重的精神問題,但是一個人的心理問題,發生在越早期,後果就會越嚴重。
所以,媽媽要給孩子的是充分的愛,而不是那些殘酷的訓練。
每當李雪提出要給孩子充分的愛時,家長們總會表現得很擔憂:「我們不是不愛孩子,就怕溺愛孩子,他們會變得自私任性,無法無天!」
李雪的回答是:「溺愛,是我們臆想出來的詞,給孩子的愛是永遠不嫌多的。」
「溺愛」,不是因為父母愛得太多,而是因為愛得不夠。「溺愛」孩子的父母不是在愛眼前的孩子,而是愛自己內在投射的小孩。
李雪遇到過一個媽媽,她非常喜歡給孩子買衣服,幾千元一件的童裝塞滿一大衣櫃。別人都說這個媽媽太「溺愛」孩子,其實,媽媽想滿足的是她自己。
這個媽媽小時候家里很窮,總是穿姐姐剩下來的衣服,所以等她有錢後,就拼命給自己孩子買衣服。
其實,孩子只需要幾毛錢一張的貼紙,但媽媽就是不給他買,因為媽媽認為他不「需要」貼紙。所以,這個看上去擁有很多愛的孩子,實際上非常缺乏愛。
「溺愛」就是這樣一個孤獨的遊戲,只是滿足父母的需要,而不是孩子的需要。
有個媽媽在微博上跟李雪傾訴:「我必須限制孩子買玩具和零食,否則他就會恨不得把整個商場都搬回來!」
李雪告訴這個媽媽:「恨不得把整個商場都搬回來的其實是你內心匱乏愛的小孩,不是真實的孩子。不信你放開限制試一試!」
這個媽媽半信半疑地照著做了。最開始,孩子一進入商場,不知道選哪個。可是後來,她只選了一兩樣自己最喜歡的玩具和零食就出來了。孩子其實非常清楚自己想要什麼。
那麼,被打上「溺愛」標籤的孩子,為什麼會表現得自私任性,從不考慮別人的感受呢?李雪說,這是因為媽媽不懂得如何清晰地表達,即讓孩子明確了解自己的感受。
三四歲的孩子吃蘋果時,會很自然地說:「媽媽,你也吃!」如果媽媽懂得清晰地表達,就會說「謝謝寶寶,媽媽很喜歡吃蘋果」或者「不用了,媽媽不喜歡吃蘋果」,這樣孩子會明白媽媽的需要。
但現實中的媽媽經常會說:「我不吃,蘋果都給你吃吧!」這樣的事情反復發生50次,孩子就會覺得:「哦,媽媽沒有需要。」
推廣開來,他就會覺得,別人都是沒有需要的,只有自己有需要。因為媽媽不會清晰地表達,很多孩子沒有物權的觀念,甚至認為別人沒有感受。
久而久之,在孩子心里,媽媽不是一個有欲望、感受、需要、喜好的「人」,而是一個物體,就像一張桌子。
規則和界限都是在人和人之間產生的,在人和桌子之間是產生不了的。如果媽媽是這種閹割自己感受的人,那麼孩子怎麼能形成界限感,又怎麼懂得尊重別人呢?
有的父母很情緒化。心情好時,孩子做什麼都可以,我的東西你隨便拿;心情差時,孩子做什麼都不行,原來看電視沒事,現在看電視就要挨罵。
在孩子心里,媽媽一會兒是桌子,一會兒是刺蝟,他不知道正常的情感在哪里,不知道看見別人傷心要安慰一下,不知道動了別人的東西,要跟別人先說一聲……
於是,孩子變得很「任性」,和其他小朋友相處時經常有矛盾,卻不知道自己錯在哪里。
以上這篇文章來自「好媽好爸好孩子」公眾號,關注後可閱讀更多精彩內容。此公號由全國婦聯家庭和兒童工作部主辦,婚姻與家庭雜誌社協辦。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個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這里,除了有精彩的文章,還開設了公益微課堂,為大家邀請教育大咖、心理專家分享科學的家庭教育理念和實用的家庭教育方法,讓您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幫助孩子們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就讓我們一起互相陪伴,育兒先育己。喜歡就關注它吧!